繁體簡體

短視頻外,科普還能怎麼“普”?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門評論      2022-01-12 10:23:25

  中科院2022跨年科學演講火了、短視頻版《十萬個為什麼》“圈粉”、物理“吳姥姥”走紅……各大短視頻平臺正掀起一股科普熱,不少教授、專家化身科普主播,激發網友探索科學的熱情。

  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於民,可提升科學素養。一些反科學、偽科學謠言之所以能夠迅速傳播,恰是因為部分人科學素養的缺失。于國,可助力科技人才培養。唯有把科普做好,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愛上科學,進而投身科技強國事業,科技創新大軍才不會後繼乏人。

  全社會對科普重要性的認識日漸加深,也是科普短視頻不斷“圈粉”的重要原因。活躍在短視頻平臺的科普達人,不僅有像中科院院士汪品先、物理“吳姥姥”這樣的“大咖”,還有科研人員、中學老師以及熱愛科學的普通人等。儘管他們背景不一,但他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讓高深的科學變得“好玩”,並通過有效的渠道“進入尋常百姓家”。如物理“吳姥姥”,會將雞蛋、晾衣架、硬幣等生活用品變成實驗器材;再如“模型師老原兒”寧原,則擅長通過手工製作的逼真模型來呈現科學原理。他們拉近了尋常百姓與科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不中斷點燃其科學熱情,促使其對科學知識的需求不斷升級,而這股持續高漲的熱情又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投身科普……

  如何將這種良性迴圈持續推動下去?除了短視頻,科普還能怎麼“普”?關鍵在於一個“細”字。要對科學知識的需求人群進行細分,並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來“定制”科普方案。如針對老年人群體,現階段老年人更喜歡通過現場交流的方式接收新知識,那就不妨多開闢線下渠道,如邀請更多科學工作者走進社區老年大學,傳授與生活相關的科學知識;再如針對青少年群體,他們雖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但他們也很注重現實場景的互動式體驗,這意味著除了線上科普外,還要將科學“大咖”請進校園,並讓各類科技場館更加“好玩”,讓青少年真實地感受科學之美。如此針對不同人群構建更為立體、多元的科普渠道,不僅能夠有效化解科普短視頻可能帶來的知識碎片化等問題,也能將科學知識融入越來越多人的日常。(胡俊)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徐亞旻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