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0日,拜登邀請台灣所謂“駐美代表”蕭美琴出席自己的就職典禮,打破了中美關係正常化至今40年來的慣例。
2021年1月20日,蕭美琴首次獲美國“就職典禮國會聯合委員會”邀請,代表台當局出席拜登的就職典禮。臺媒報道稱,美方基於防疫考慮,縮小就職典禮規模,蕭能否參加一直是島內關注焦點,臺“外交部”始終沒有把話説死,直至20日晚才公佈,“是不希望給予中國大陸阻撓機會”。1月21日蔡英文在社交平臺發文稱,“這充分彰顯了臺美關係的提升”。
2021年5月、8月、10月頻頻派第七艦隊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等穿越台灣海峽,11月23日,美國“米利厄斯”號導彈驅逐艦通過台灣海峽,給出的解釋都是在“依照國際法例行通過”。
2021年4月,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以21票贊成、1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這份法案專門提及“美臺關係”,呼籲加強美臺“夥伴關係”,宣稱台灣是“美國印太戰略至關重要的部分”,並認為“美臺官員互動不應有所限制”。
蔡英文會見美國國防部前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蘭德爾·施裏弗時表示,希望臺美在各領域強化夥伴關係,加強軍事交流以及推動臺美雙邊貿易協定(BTA),除此之外不顧全民反對,執意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美豬。
2021年4月,美日兩國在華盛頓會晤,拜登攜菅義偉發表的聯合聲明提到台灣,片面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這是自1969年以來,日美兩國領導人首次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提及台灣。
2021年5月,在美國主導的倫敦西方七國(G7)外長會議上,各國在聯合公報中對中國進行抨擊,並首次提及“重視台海地區和平穩定”問題。
2021年6月6日,美國聯邦參議員達克沃斯、沙利文、孔斯等率團抵達台北松山機場訪台宣佈將捐贈台灣75萬劑疫苗,並會見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
2021年11月9日,美國空軍兩次動用C-40A軍用運輸機,將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送抵台灣竄訪。
2021年11月9日,美國海軍一架C-40A行政專機由菲律賓馬尼拉起飛,當天傍晚18點17分搭載6名美國參眾議員抵達台北松山機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新聞週刊》、香港《南華早報》等媒體披露,該“代表團”由一貫持反華立場且在國會山頗具影響力的共和黨籍參議員約翰·科寧帶隊,其餘幾名議員亦曾在本月初參與過所謂“台灣威懾法”的炮製。
2021年10月28日,布林肯揚言“美國支援並鼓勵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同美一道,支援台灣地區積極、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和國際社會”。
2021年11月19日,臺“駐立陶宛代表處”掛牌運作的第二天,美國務次卿澤雅就親赴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對立陶宛政府表示支援並給以6億美元貸款。
12月8日美國邀請台灣參加的所謂的“民主峰會”,台北方面出席此次“民主峰會”的代表為“政務委員”唐鳳和駐美代表蕭美琴。其中,唐鳳在“民主峰會”作簡報時美方強行將畫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