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中國大陸的“海陸並重”思維讓美國如芒刺在背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2-01-17 14:47:54

4478fb78-3584-4091-92dd-957e576152df_zsite副本


  臺“中研院”院士吳玉山在1月13日出席由台北論壇基金會舉辦的“2022年中美關係展望”演講時表示,當前世界局勢由以美國為代表的海上強權與以中俄為代表的陸上強權相互競逐,當中碰撞激烈之處,就是台灣地區與烏克蘭。從吳玉山所言來看,美國“以臺制中”的目的就在於想要獲取海陸權之爭的地緣利益與區域主導權,維繫由美國所主導建立起來的那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如此才是符合其國家利益與戰略利益的。

  海陸權競逐下的地緣政治與地緣戰略

  吳玉山認為,從歷史角度來看,歷來世界大國間的爭奪,多是海上強權與陸上強權之間的競爭,在當前國際局勢下,中俄將加強協調合作共同應對美國的挑戰,可能同時在東歐、東亞牽制美國,令美國力量分散,例如兩國船艦穿越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峽、一同在地中海區域進行演習就是例子。

  而在中俄間的同盟升溫之際,美國也在國際集結盟友共同應對中俄,並協調同盟互相支援,試圖“把兩條戰線變為一條”,像是近來對於台灣支援力道最大的,都是與美國戰略關係緊密的中東歐國家就不難發現端倪。

  在此態勢下,位處海陸權勢力交接的地區便勢必面臨擠壓。吳玉山指出,台灣地區介於中美之間,是典型海洋與大陸強權相爭碰撞的擠壓點。但是在美國不斷以“自由航行”的軍事演訓與“拉幫結派”的聯盟戰略觸碰中國大陸底線的情況下,卻也讓台灣地區成為了《經濟學人》所指“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

  吳玉山認為,缺乏縱深的台灣更難防備軍事行動,建議在處理兩岸議題上更應該如履薄冰。且長遠來看,當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壓力愈來愈大時,美國應會調整對俄國的策略,選擇拉攏俄國,而吳玉山認為,這樣的發展可能會在美國由共和黨執政時來臨。

  中國大陸的“海陸並重”思維讓美國如芒刺在背

  過去,中國大陸的海軍戰略長期注重在“近岸防禦戰略”上,是以加強防禦、鞏固海防作為主要目標,1980年代後期才主張將戰略目標調整為“近海防禦戰略”,並提出解放軍海軍現代化的三階段論。第一階段是2000年前掌控第一島鏈及島鏈內的黃海、東海、南海海域,第二階段為2020年前掌握第二島鏈內的西太平洋海域,第三階段則是要在2050年前將解放軍海軍打造成全球性的遠洋海軍。

  中國大陸將“近海防禦戰略”調整到了 “遠海防禦戰略”,擴大解放軍海軍的遠洋能力,以提高近海綜合作戰能力、戰略威懾與反擊能力,逐步發展遠海合作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能力為目標,推動解放軍海軍建設的整體轉型,要建設一 “海洋強國”。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選擇,海洋經濟成為帶動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不可或缺之動力,而海上絲綢之路的推動將有效建構“藍色夥伴關係”,帶動區域的海洋經濟效益。

  同時,為維護海洋經濟的穩定發展,中國大陸強調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也就是海洋國防建設將與海洋經濟並行發展,透過加強建設一支強大且現代化的海軍來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目標包含軍隊的科技化、遠洋化及核動力化等現代化目標,讓中國大陸從“陸權國家”轉向“陸海權國家”。

  解放軍海軍的現代化配合“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不僅在空間上實現了向西拓展,由陸路西進至歐亞大陸、海上擴展至印度洋,更能通過對於交通線的掌握獲取陸權及海權優勢,有助於中國大陸提升本身的整體實力、掌握區域主導權並強化地緣政治影響力,來和美國這個傳統的海權強國相抗衡,這也讓美國有如 “芒刺在背”,認為大陸意圖取代美國在印度洋至太平洋地區間的領導角色。

  中美關係並非零和遊戲般的競爭

  從歷任美國總統的對臺政策中,可以發現不論當時美臺關係是親密或疏遠,影響美臺雙方的軍事交流層面也會因個別因素而有所不同,例如在軍售部分,可能會因為美國國內軍需工業巨大利益的衝擊,導致即使當時美國的政治立場是偏向於中國大陸的,但美國也未刪減其對臺軍售的數量。

  只是過去,包含軍售在內的美臺軍事交流與合作互動,基本上多以維持兩岸軍力平衡為目的,在軍售方面考慮以防衛性、迫切性、需求性為主,且美臺雙方軍職人員限于軍購或學術的交流。

  但如今,隨著美國在海陸權競逐下的地緣政治與地緣戰略轉向,除開始調整其亞洲政策外,美國更以每年度《中國軍力報告書》中所闡述的兩岸軍力失衡情況為理由,重新修正對臺既有軍事交流模式,包括在武器軍售方面屢屢突破防衛性武器的限制,並開始將重點置於美臺雙方軍事與情報資訊鏈結的關鍵項目及相關設備(C4ISR)上的建立。

  學者在評斷美臺雙方關係是否良好時,多以軍事交流中的軍售項目來做為評估,而軍售項目中又以出售武器的質與量來作為判斷,因此不難發現,在美國將美中關係給定位為“戰略競爭”的狀態下,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這兩任美國總統的對臺政策作法,早已不同於以往模式。

  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對台灣已經陸續通過及增加了多項惠台法案與重大軍售案,如“台灣旅行法”、“亞洲再保證倡議”、“台灣保證法”及各財政年度的《國防授權法》,讓美臺關係已遠遠超過了冷戰過後的各任美國總統、甚至有漸至高峰的發展傾向,讓台灣的民進黨與蔡英文當局可謂是“欣喜若狂”。

  但台灣對美國應“戒急用忍”的是,中美關係並非是一成不變,美國的中國政策與對臺政策是會隨著其國家利益、戰略利益和時空環境而做修正的,所以當美臺關係發展到了高峰的時候、似乎也就代表著跌到谷底的時間也將來臨,畢竟美臺關係的進展取決於中美關係的好壞,當中美關係緊張時,美國才有拉攏台灣的必要,但以美國對友邦的做法來看,“棋子”始終可能會變為“棄子”。(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