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臺媒透視|兩岸對峙 農産出口破網永遠補不完

華夏經緯網 > 台灣 > 島內政治      2022-01-19 11:19:17


圖為台東鳳梨釋迦。(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公營事業被迫認購釋迦,甚至傳出將行銷成績納入考核,這種慷民眾之慨的政策,縱能暫緩生産過剩壓力,但蔡當局更該做的是化解兩岸政治對峙,尋求正本清源之道;否則,賣完釋迦還有鳳梨、蓮霧,10個鍋9個蓋,破網永遠補不完。

大陸去年禁止輸入台灣鳳梨、蓮霧、釋迦。每回出事,“農委會”千篇一律控訴大陸未提科學證明,再煞有其事向WTO提告,想當然爾就是只有出口轉內銷的份。

但隔海告洋狀,終究暫停不了瓜熟蒂落的時刻到來。以蓮霧來説,近年台灣産量約有1/10會輸往大陸,佔出口量9成;若再以釋迦來看,近年台灣約1/4産量輸往大陸,高額數字,更佔出口總量9成以上。

一批又一批賣不掉的農民心血,難免轉化為民怨。為不讓“執政”遭遇亂流,蔡當局總以“愛臺心”為號召,要百姓一再掏錢幫蔡當局擦屁股,如今更把公營事業當成壓力鍋出口,挖東墻、補西墻,只為營造“沒有大陸、釋迦照賣”的假像。

問題是,面對因政治因素引起的商業與內政壓力,蔡當局豈能老是雙手一攤,指望民眾為蔡當局的無能埋單?更甚者,當公營事業基層上網抱怨,還被指摘,此刻的蔡當局,根本像極了專門情緒勒索的土匪。

回過頭來説,當兩岸公權力溝通順暢,面對水果被驗出有害生物,大陸除暫停進口,相信會有更多能降低市場衝擊的手段。反之,當兩岸斷線,作為買方的大陸,既然具備檢疫標準詮釋權,台灣實難理直氣壯指責大陸小題大作。

所以,“兩岸關係”終究是重啟經貿大門的關鍵鑰匙,這簡單邏輯,蔡當局不會不曉得。但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或許,對蔡當局來説,在“親美抗中”大戰略下,早已將農民權益視為可割可棄的代價,只是不願承認。

文章來源:中時新聞網
責任編輯:左秋子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