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良,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創始人原院長書記,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秘書長。國台辦海研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副秘書長,泛亞智庫研究員。長期擔任領導職務,主要從事國際關係、兩岸關係、文化習俗等領域研究,出版專著三部,在中評網、聯合時報等媒體公開發表評論文章五十余篇。 |
陳士良(資料圖)
民進黨當局自2016年5月上臺以來,不斷推動“去中國化”的“漸進台獨”路線,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以所謂的促進“轉型正義”為名,縱容島內“台獨”分子“去蔣化”。據台灣媒體報道,近年來島內屢屢發生蔣介石雕像(銅像)被潑漆、惡搞,甚至“斬首”的事件,全臺約4萬座蔣介石的雕像(銅像)現在完好無損保留在原位的已經屈指可數。然而,民進黨當局在今年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先生逝世34週年之際卻一反常態,多次“高調”舉行或參加紀唸經國先生的活動。1月13日,台灣“退輔會”、“救國團”、復興崗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紀唸經國先生音樂會”,且“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和民進黨籍副主委李文忠等均出席,並以“為什麼要紀唸經國先生”發佈新聞稿,稱頌蔣經國對台灣的“六大功勞”。1月22日,蔡英文更是親自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的開幕式。這完全是通過紀唸經國先生企圖為民進黨在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中獲得更多的勝算拉票,並藉紀唸經國先生繼續在島內煽動“反中、仇中、抗中”情緒,為其“台獨”路線服務。
試圖通過紀唸經國先生獲取國民黨傳統支援者的好感,分化和蠶食藍營民眾在年底選舉中的選票。長期以來,經國先生對台灣的貢獻廣大島內民眾(特別是中老年民眾)可謂記憶猶新。其中經國先生在島內推動的“十大建設”項目為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紮實基礎,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國先生還主張改革台灣人鋪張浪費的陋習,並關心基層民眾的生活。據島內媒體報道,經國先生每年超過200次親自下鄉走訪,以了解地方實際需要。同時,經國先生也很注重偏遠鄉村的建設,落實水電及基礎醫療衛生設施,減少城鄉差距,使台灣的鄉村建設程度進步明顯。因為經國先生作風親民,其政績被島內民眾稱讚,所以深受台灣民眾的好評。迄今為止,島內民眾在對以往幾位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民調中,經國先生仍是最受台灣民眾肯定的一位,也是國民黨人非常敬仰的領導人。特別是在國民黨的傳統支援者中,經國先生具有非常高的聲望和好感。今天,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籍由紀唸經國先生,大打“經國牌”,特別是蔡英文親自出面肯定經國先生的功績,無非是為了在島內一片“去蔣化”的氛圍中體現民進黨的“包容”和“寬容”,製造“藍綠和解”的假像,博取國民黨傳統支援者的好感,以便在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分化和蠶食藍營的選票,爭取中間選票,為民進黨的勝選創造機會。
企圖通過紀唸經國先生在島內民眾中繼續煽動“反中、仇中、抗中”情緒,進一步推動“漸進台獨”路線。蔡英文在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式時聲稱,“蔣經國堅定保臺的立場,毫無疑問也是當時台灣人最大的共識,更是我們共同的特點。”可見,民進黨當局就是要將蔣經國的兩岸路線惡意曲解為“反共保臺”,為其推行“反中、仇中、抗中”和“漸進台獨”路線尋找藉口。眾所週知,經國先生除了對島內的經濟建設所做出的貢獻外,最值得肯定的是他堅持中國統一和反對“台獨”的堅定立場。1987年11月,正是在經國先生的主導下,台灣當局終於宣佈開放部分人士赴大陸探親,結束了近40年兩岸同胞不相往來的局面,使眾多妻離子散的兩岸家庭獲得團聚,開啟了兩岸交流,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經國先生在島內堅決反對“台獨”,迫使一些“台獨”分子不得不漂流海外。1988年1月,當經國先生逝世後,中共中央負責人發表了悼念蔣經國的談話,該談話明確表示,“蔣經國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主張國家統一,表示要向歷史作出交待,併為兩岸關係的緩和作了一定的努力。”為此,我們奉勸民進黨當局不要藉紀唸經國先生歪曲其兩岸政策路線,繼續製造兩岸對立,而應該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審時度勢,順應民心,認同“九二共識”,繼承經國先生一貫的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主張國家統一的理念,早日結束我們國家分裂的局面,為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作出積極貢獻。(作者 陳士良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