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男,經濟學博士,暨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鄉村振興研究院、廣東産業發展與粵港澳台區域合作研究中心、“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長期研究區域經濟與産業經濟,區域創新與技術創新,粵港澳台區域經濟及發展問題等。 |
作者 王鵬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簡稱《決議》)強調:“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黨按照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對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出的總體部署,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高等教育工作指明瞭方向。
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兩岸高校學生到彼此高校就讀、高等教育機構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內容。兩岸高等教育交流自1979年以來,經歷了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交流與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也不斷擴增。近年來,台資企業和部分台灣社會資本努力探索創新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機制,在雙聯學制、課程教材研發、教學品質保證、招生宣傳等方面,積極參與了在大陸的文化教育投資和合作辦學,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指出,要“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為發展增動力,為合作添活力,壯大中華民族經濟”,“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用,支援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1月25日,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2022年對臺工作會議上也再次強調,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完善同台企台胞分享發展機遇和落實同等待遇的政策,為台灣基層民眾、青年群體參與兩岸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可見,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還將繼續成為海峽兩岸交流交往的重要領域。
教育事業是項民生工程,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培養高層次人才、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發展需要大量、長期的資本投入,這些投入主要來源於政府的財政支出,但離不開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目前,許多省份和地市已經公佈了“十四五”期間的高等教育發展規劃。例如,作為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省的廣東省,近日審議通過了“十四五”期間省財政“衝補強”專項資金安排方案,計劃安排“衝補強”資金262.85億元,其中高水準大學建設計劃資金103億元,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內涵建設)資金23億元,特色高校提升計劃資金41億元,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上繼續走在全國前列。2022年1月19日,廣州市教育局發佈《廣州市高等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到,“支援社會力量舉辦僑鑫大學,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市屬高等學校佈局,基本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學科專業結構,適當提升人才培養的層次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僑鑫大學是首次出現在官方文件中,並且是“支援社會力量舉辦”,因此其辦學性質有可能是民辦,也意味著社會資本參與投資高等教育事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社會資本具有公益性、專業性和志願性的特點,是公有或國有資本的重要補充,其在參與教育事業發展中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優勢,能夠很好地協助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及時補位,在促進各層次各類型教育發展中作用特別顯著。由於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社會資本(私立教育)一直是台灣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台灣私立高等教育包括普通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大體系,前者包含學院、大學以及院校研究所,後者包含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專科學校等。在台灣地區,私立高等教育不僅在辦學水準上贏得了社會、業界、家長的廣泛認可,而且涌現出一批如淡江大學、輔仁大學、長庚大學等具有一定世界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私立大學,在促進台灣教育改革、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海峽兩岸血脈相連、源遠流長,尤其是廣東省和台灣地區文脈、人脈、商脈水乳交融、延綿不斷。廣東已成為祖國大陸與台灣交流最頻繁、融合最緊密、成果最豐碩的地區之一。事實上,作為大陸地區社會資本最為活躍的廣東省,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資本即成為廣東推動粵臺高等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支撐力量,也是地方政府出臺針對性政策支援和保障社會資本參與兩岸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有效嘗試與探索。例如,位於台資企業相對比較集中的東莞市的廣東科技學院,近年來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關於努力促進粵臺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方針,通過與台灣中國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聖約翰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等私立大學開展實質性的交流合作,並積極吸納社會資本參與粵臺高等教育的交流與發展。經過多年的合作發展,社會資本已成為廣東科技學院“校-校-企”産學合作項目的主要資金來源,通過校際、校企合作,使高等院校教育與企業和社會需要緊密結合,高校按企業需要為其培養人才和員工職業培訓,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社會資本在分享高校優勢資源的同時,也參與學校的改革和發展,促進學校在“校-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並建立起社會資本參與兩岸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提出:“黨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出臺一系列惠及廣大台胞的政策,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隨著海峽兩岸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人工智慧時代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品質和開放合作交流均出現新情況和新問題,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兩岸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大陸高等教育的培養品質和辦學水準,推動兩岸高等教育高品質合作發展。
相信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將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獨特優勢,通過合作辦學和教育資源共建共用,不僅能成為台灣地區由於少子化所引發的高校生源危機的解決出路之一,也符合中國大陸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社會資本參與兩岸高等教育合作發展也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美好前景,成為助力解決大陸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提升兩岸高等教育內涵式合作發展水準,以及增強高校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能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王鵬,暨南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係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資助項目“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政策與台灣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DGTT2021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