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烏克蘭危機 蔡英文咋就感同身受?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深度分析      2022-02-07 13:20:14


言未央(特約評論員)

當下,俄烏邊境屯兵20萬,烏克蘭危機四伏,俄烏局勢異常嚴峻。美國向烏克蘭大肆提供武器裝備,並派出美軍進駐波蘭,使俄烏形勢更趨緊張,戰爭一觸即發。

俄羅斯外交部表示,美國增兵波蘭的行為是“破壞性舉動”,實際上無助於解決俄烏衝突。

俄羅斯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根本利益,決不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這涉及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和生死存亡。所以屯兵俄烏邊境旨在維護自身核心利益。而美國不遠萬里插手干涉烏克蘭內政,導演並製造了當前的烏克蘭危機,有著其戰略利益的精打細算。

美國打的是什麼算盤?誠如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所言,“無論俄羅斯以何種方式入侵烏克蘭,‘北溪-2’項目都不會啟動”。美國真正的目的就是停掉“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這才是當前美國導演烏克蘭危機的根源所在。

俄歐之間之所以開展能源合作,一則解決歐洲國家能源短缺問題,歐盟約40%的天然氣進口來自於俄羅斯。二則一旦俄歐之間能源結算使用歐元,將會動搖美元霸權地位,這是美國不能接受的,更不願看到的現實。而阻止歐洲與俄羅斯能源上的合作,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製造烏克蘭危機就能輕鬆達到這一目的。所以,美國導演烏克蘭危機樂此不疲,添油加火。

然而,面對美國導演的烏克蘭危機,歐洲國家也是各有盤算,並非與美國站隊“看齊”。

美國總統拜登雖然不斷嚴厲警告俄羅斯,卻表明不會派兵到烏克蘭。美國目前只是派兵進駐波蘭。而歐洲大國更不希望俄烏兵戎相見,使戰火燒及自身,惹來池魚之殃。德國甚至拒絕向烏克蘭提供武器。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洲議會上的提議:“歐洲最終應當在我們的大陸上建立集體安全秩序。”

面對烏克蘭危機,歐盟各國之間以及歐美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大。波蘭、瑞典和波羅的海國家聲援烏克蘭,希望美國態度更強硬,通過戰爭手段“解決”問題;而法國和德國卻主張歐盟與俄羅斯直接對話,希望能重新激活法德俄烏“四方會談模式”,避免爆發戰爭。

俄烏形勢嚴峻,使該地區成為今年最大的火藥桶。而遠離烏克蘭的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卻緊張起來,高度關注烏克蘭危機形勢,表示對於烏克蘭危機感同身受,並特別成立“烏克蘭情勢因應專案小組”,研究烏克蘭局勢對台灣安全的影響。

蔡英文突然關注烏克蘭危機,就是想表達這麼幾層意思:

一是向美國看齊靠攏,當好“拉拉隊”。由美國導演的烏克蘭危機,既然是美國幹的事,對於死抱美國大腿一面倒向美國的民進黨當局,當然要向美國主子錶現一番,向美國“看齊靠攏”,站好“美國隊”,充當好美國的“拉拉隊”,投美國所好。

二是觀察美國對烏克蘭“支援”力度。若俄烏爆發戰爭,美國對烏克蘭到底支援到什麼程度,是否出兵與俄羅斯開戰。由此來評估若兩岸開戰,美國是否出兵台海對抗大陸。而美國去年八月獨自拋棄盟友撤兵阿富汗,使島內盛傳“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這不能不讓蔡當局對美國心裏打鼓,沒有底。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説法又開始在台灣的輿論中出現,更讓蔡當局一個頭兩個大。

三是抓住各種機會提高台灣的國際曝光度,蹭點國際熱度。一心“謀獨”的民進黨當局,總想在國際社會上製造點聲音,尋求增加台灣的曝光量和熱度。烏克蘭危機為其提供了發聲的機會。

四是向美國叫苦求援。大陸軍機戰備巡航常態化繞飛台灣,讓蔡英文當局感到危機和前所未有的壓力。而蔡當局通過放大聲量關注烏克蘭危機,其目的就是向美國叫屈,乞求“援助”,希望美國更加重視目前台海危機,支援台灣,對抗大陸,為其“撐腰”壯膽。

烏克蘭危機是美歐利用烏克蘭來遏制俄羅斯,台海危機則是美國利用台灣打壓中國大陸。烏克蘭也好,台灣也罷,都是美歐為了自身戰略利益而打的“一張牌”、下的“一枚棋子”而已。而身為“棋子”角色又談何向主子有更多的奢求?

烏克蘭危機與台海危機的相同點都是一面倒向美國,甘當美國棋子,倚美搞對抗。其最大的不同點是烏克蘭危機是國與國之間的矛盾,而台海危機則是中國內部的矛盾,這有著根本的不同。

當今的台海危機則完全由民進黨當局搞“台獨”一手製造的,責任完全在民進黨當局一方。沒有民進黨“倚美謀獨”,也就不會有解放軍軍機繞島飛行,更不會出現當前兩岸兵兇戰危的險局。想一想在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台灣八年期間,出現過解放軍軍機繞島飛行?沒有。

蔡當局與其花心思研究萬里之遙的烏克蘭危機,提心吊膽,倒不如把精力用到化解台海危機上。

俗話説,解鈴還須繫鈴人。解台海危機需要蔡當局糾正“台獨”錯誤路線,重回“九二共識”正確的軌道上來,舍此別無他途。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