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灣地區“駐美代表處”改名?危機擋不住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媒體連結      2022-02-07 14:14:34

微信截圖_20220207100605

台灣《中時電子報》圖片

(評論員 林淑玲)根據台灣官方統計,第117屆美國國會開議短短一年,提出所謂友臺議案數達51案,超過上屆“國會”的32案,甚至出現呼籲“美臺復交”決議案、“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議案。美國國會的“台灣熱”源於台灣龐大軍購預算以及積極遊説,雙方各取所需。但在中美持續對抗之下,這些所謂的友臺動作,只是造成區域更緊張,台灣危機更升高。

美國國會“友臺法案”自前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不勝枚舉,“台灣保證法”、“台灣旅行法”等林林總總。美臺關係有無升高,從賴清德日前代表蔡英文出席宏都拉斯總統卡斯特羅就職典禮、過境美國可一覽全貌。台灣高分貝宣傳的“賀賴會”只是賴清德與美國副總統在場邊不到30秒的站著寒暄,賴在美過境僅行禮如儀,美官方還特別強調是“非官方”。這顯示,美國雖不斷在美臺關係上打擦邊球,行政部門仍謹守一個中國政策,不敢輕易踩過助長“台獨”的紅線。

美國聯邦眾議院4日通過美國競爭法案,呼籲行政部門啟動協商,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這些友臺法案,民進黨當局皆是下重本才拿到,得來不易,後續也衍生一連串問題。

首先,美國友臺法案,對民進黨大內宣功能遠大過民眾實質利益,蔡當局不斷宣揚現在是“臺美關係最好的時刻”,但現在也是近年來兩岸關係最緊張時刻,台海已是戰雲密布,連日本都在為撤僑做準備了,看問題嚴不嚴重。接下來可進一步關注,這些“友臺法案”,是否推向行政部門,讓美國對臺政策從模糊走向清晰,例如若真推“駐美代表處”改名,就茲事體大了。

台灣地區“駐美代表處”若從“台北”改為“台灣”,與“外交承認”只有一步之遙。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事件在眼前,立陶宛政府現在進退兩難,一個頭兩個大;遑論是美國,如果美國讓台灣地區設“台灣駐美代表處”,台灣形同“準獨立”,相信美國行政部門是不會冒風險做這種事。

既然“駐美代表處改名”假議題成份居多,為何還要去操弄它?對美國國會議員來説,或是為炒作聲量,用抗中來拉選票,或有商業利益,總之最近的趨勢是愈吃愈重鹹,惠台法案不夠麻辣,還要更麻辣的“駐美代表處改名”或要求白宮與台灣“建交”等等。美國會議員做這些提案,出一張嘴,愈聳動愈好,但這一旦形成議題,美國官方須做響應,民進黨當局也會配合演出,提高台灣人對臺美關係期待值,如此一來愈玩風險愈高,儼然如玩火。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3日接受CNBC訪問表示,“美國正危險地依賴(dangerously dependent on)臺積電,而臺積電總部所在的台灣正處脆弱狀態。為解決這個問題,美國須提高國內晶片産量,並要求外國公司在美國設廠。”這是美商務部長公開暗示台海隨時可能開戰,美國、日本、德國都在大力爭取臺積電前往設廠以分散風險。科技産業是台灣生存命脈,眼看著台海危機被列強作為挖腳台灣科技供應鏈的藉口,且台灣或臺積電皆無力抵擋,接下去會如何?科技版的“新八國聯軍”?

美國府會的友臺大戲,最大風險是台灣幾乎沒人能為其間隱含的風險踩煞車。“友臺法案”,好。“駐美代表處”改名,好。臺美“建交”,更好。美國會議員如同給台灣喂迷藥,愈下愈重。美國行政、立法部門也是唱雙簧?明知台灣很危險,卻非要把台灣往火坑裏推。

文章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