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紀念“九二共識”三十週年】“九二共識”:處理兩岸關係的智慧結晶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海觀潮      2022-02-08 09:12:16

九二共識三十週年

【紀念“九二共識”三十週年】展望“九二共識”30週年的2022年兩岸關係


  自1992年“九二共識”問世至今已有30週年。“九二共識”的達成,意義極其重大,其不僅巧妙地避開了阻擾兩岸關係改善的巨大障礙,更為兩岸交往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為推動兩岸關係前行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正是有了“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才有了此後兩岸關係全面、快速的發展。“九二共識”,實實在在是兩岸處理雙方棘手問題和事務的智慧結晶。

  自1949年國民黨政權潰敗台灣,海峽兩岸隔海而治,窄窄不過百十公里寬的台灣海峽,變成難以逾越的天塹,完全處於隔絕狀態。儘管中國共産黨方面作了許多不懈努力,“破冰”設想不斷,大的方麵包括提出“一綱四目”(“一綱”,即台灣必須統一;“四目”,即外交權歸中央,其餘軍、政大權及人事權歸屬台灣地方)等大政方針,以促進台灣問題的徹底解決;小的方面,多次闡明包括“省親會友、來去自由”等具體主張,以加強兩岸人民的接觸交流。毛澤東主席還提出“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在中國共産黨誠意的感召下,大批國民黨將領通過種種途徑回到大陸,包括曾經的“代總統”李宗仁,一時轟動海內外。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主席還批准釋放在押的國民黨人員,並且公開聲明,是台灣的,可以回台灣去。

  然而當時國民黨當局反共思想根深蒂固,對開放兩岸交流交往極為排斥,其堅持所謂“漢賊不兩立”的頑固立場,以“不變應萬變”,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仍堅持“不談判、不妥協、不接觸”的“三不”政策。國民黨當局的拒絕、阻撓,使得窄窄的台灣海峽,咫尺成天涯,兩岸猶如陰陽兩隔,引發了無數感天地、泣鬼神的時代悲劇,多少人望斷天涯路,多少人翹首以待白了頭,多少人抱憾終身落葉難歸根,數不盡的親朋生離成死別,道不完的骨肉小別成永訣。正是在這時代悲劇的大背景下上演了幕幕催人淚下的小劇:一枚小小的郵票,緊緊牽動著“在這頭”的“我”和“在那頭”的“母親”,寄託著不盡的親情、鄉愁;一張窄窄的船票,飽含著“新郎”對“新娘”刻骨銘心的思念……曾參與辛亥革命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赴臺十餘年,與家鄉音訊全無,出於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出於對國民黨當局刻意阻撓兩岸人民往來交流的不滿,晚年憤筆疾書、寫下一首情真意切、振聾發饋的無題心靈悲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這首心靈的悲歌,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道出了無數人的情感,後來有人名其為《望大陸》,更有人名其為《國殤》。窄窄的海峽,成了最大的國殤,最深的鄉愁!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情況才逐步有所轉化,自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正式提出實現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後;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進一步闡述了中國共産黨和政府對兩岸和平統一與兩岸往來的一系列重要政策主張,再次呼籲“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1986年9月2日,鄧小平在與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華萊士談話時指出,美國可以鼓勵、勸説台灣跟大陸搞“三通”,通過接觸,增進海峽兩岸的相互了解,為雙方進一步商談統一問題、實現統一問題創造條件;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1988年8月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成立,專門負責處理與台灣關係的相關事務。

  1986年5月8日,發生了一件影響兩岸關係的重大突發事件,台灣中華航空公司機長王錫爵按捺不住對父親的思念,在一次運送榴蓮等物品的任務中,駕駛運輸機經泰國偷偷飛回大陸。這起非常事件意外突破了當局國民黨當局“三不政策”的堅冰。“華航事件”發生後,大陸以民航局的名義發表談話,寬容地表示歡迎台灣派人到北京或其他地方商談解決這一突發事件。經過在香港的緊急商談,大陸與台灣雙方達成協定,“華航事件”得以順利解決。1987年,台灣當局在島內外巨大壓力下被迫開放台灣同胞赴大陸探親,當年11月,常州籍台胞周純娟成為首位獲得大陸方面入境證件的台灣同胞。自此,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隔絕狀態終於被打破。

  然而,這僅僅是起步,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長達30多年老死不相往來的隔絕狀態雖被打破,台灣方面“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不得不有所調整,但隨著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逐漸增多,進而衍生出種種其他問題,尤其是在兩岸定位上,雙方分歧頗大,難以調和,嚴重影響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兩岸相繼成立了專門機構,台灣方面于1990年11月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與大陸聯繫與協商的民間性仲介機構──海基會,以處理當局“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大陸方面隨後於次年底成立了相對應的機構——海協會,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以方便與海基會對口接觸、洽商,推動兩岸關係深化發展,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兩會舉行香港談會談,就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問題進行工作性商談,並就開辦海峽兩岸掛號函件遺失查詢及補償問題交換意見,其中重點是就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一個中國原則表述問題進行磋商。經過反覆、艱難的溝通協商,不但在具體業務上取得重大突破,也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表達一個中國原則問題上獲得了實質性進展。此後,兩會通過函電往來,于當年11月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了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後被稱之為“九二共識”),從而為兩岸交流往來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為以後的兩岸關係發展打開了大門,鋪平了道路。

  正是有了“九二共識”,才有了後來兩岸關係的全面、快速發展,兩岸才能在隔絕40多年後舉行“汪辜會談”,就兩會會務、兩岸經濟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項議題進行了廣泛討論,達成了四項協議,包括《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等。這是海峽兩岸高層人士在長期隔絕之後的首度正式接觸,標誌著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階段性突破,顯示兩岸關係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正是有了“九二共識”,國共兩黨領導人才能在2005年4月舉行歷史性的“胡連會”,發表了《中國共産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新聞公報》,兩黨決定共同促進兩岸開展全面的經濟合作,建立密切的經貿關係,包括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放海空直航,加強投資與貿易的往來與保障,進行農漁業合作,解決台灣農産品在大陸銷售問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雙方還建立了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達成了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願景,更為今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在2008年6月恢復兩會制度性協商,先後達成ECFA等23項協議和多項共識,全面實現“三通”,形成多領域、全方位、各層次的大交流局面,兩岸的貿易額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上千億美元的高度,極大促進了雙方經濟合作與發展。沒有“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這一切是不敢相像的,也是絕不可能達成的。“九二共識”無愧是兩岸處理雙方複雜關係的智慧結晶。(楊澤軍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南京大學臺研所教授)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微信截圖_20181221100551 (2)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