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統一後如何安排臺軍?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2-02-11 10:39:56

台灣軍隊進行空地快速突擊演示。


    作者 譚傳毅 特約軍事評論人

  去年12月30日,于北辰宣佈退出國民黨,因為他無法接受“九二共識”,在某種程度上,于北辰的想法可以代表部分臺軍官兵的政治傾向,也就是“無根化”的臺軍。

  “無根”的“軍隊國家化”

  進入21世紀,台灣當局開始推動“軍隊國家化”,本義是切斷政黨、“國家”與軍隊的關係,就是以軍隊的“國家”屬性否定軍隊的政治屬性,進而否定政黨(國民黨)對軍隊的領導。

  這是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假借民主,打出“黨政軍推出校園、媒體、軍隊”口號作為奪取政權的權宜之計。得到政權後,民進黨卻接管由國民黨遺留下來的校園、媒體、軍隊。

  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在參謀總長湯曜明支援下完成“國防二法”,軍政系統與軍令系統從此合一,並明確規範了“軍隊國家化”。

  “軍政、軍令一元化”使得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得以直接指揮、或透過防務部門間接指揮軍隊,表面上看是“軍隊民主化”,實質上卻是民進黨當局壟斷軍隊。

  所謂“軍隊國家化”是李登輝裂解國民黨對於軍隊的控制、以及日後民進黨奪權的口號與工具;而所謂“軍隊民主化”使得軍中人權意識高漲,軍隊紀律與訓練自此衰敗。

  沒有人敢真的“摔打錘鍊”部隊,若説臺軍是“銀槍蠟頭”可能太過分,“中看不中用”應該是個比較中肯説法。部隊成為政客的“玩具”,讓民進黨政客産生“我也有今天”的自豪感。將軍們則為官位忙不迭討好政客,早就沒有民族大義與情感,軍隊變成“無根”的武裝團體。

  這種影響是深遠的,臺軍漸漸的失去了中心思想以及歷史承傳,將軍們迷信有形的物質戰力而不謀略,士兵們貪生畏死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

  “于北辰化”的臺軍

  于北辰反對過去國民黨統一中國的理想,不自覺的朝“事實主權”方向靠攏,也就是蔡英文所主張的“中華民國台灣”。所謂“事實主權”指的是實際所掌握的土地與主權歸台灣人所有,蔡英文以及民進黨為強化這個想法,刻意切斷1949年之前的歷史,剽竊了國民黨的“中華民國”。

  在經年累月的仇中恨華的政治操作之下,自此,這個名稱不再具有中國的意涵,取而代之的是本土“主權”的事實。未來即使國民黨重拾政權,年輕一代領導人也不再有中國意識。

  所謂“事實主權”就是民進黨“台獨”主張的外衣,也是説服軍方、國民黨甚至於是“台獨”極端份子的論述,不但避開了“台灣共和國”的敏感名稱、且又能獲得更多的支援。

  于北辰就在這種情境之下出線,他贊同蔡英文把“中華民國台灣”和“事實主權”的主張嫁接在一起,希望國民黨放棄中國意識而且要堅持“反共”,否則無法再度執政。

  由一個退役軍人公開與“台獨”當局唱和,完全填充了過去民進黨在軍人方面的空白,有了這麼一個效忠“台獨”思想的退役將領于北辰,何愁“中華民國台灣”獨立之不可行?

  不得不的“小朝廷”

  不能小覷“于北辰化”的臺軍,因為其論述和“頑固反共派”的想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都承認“事實主權”和“反共”的教條,這就增強了民進黨當局控制軍隊的正當性。

  由於兩者的一致性,在現實方面國民黨不得不陷入了認同的陷阱,事實上,國民黨最需要的是與時俱進找回自己的“根”,他們應該思考如何把大陸的優勢與強項讓每個台灣人都能受惠;大陸究竟是台灣的“根”,不該被框死在民進黨當局“事實主權”和“反共”的教條之下。

  于北辰和國民黨死硬派往往把蔣經國抬出來,自認走的是“蔣經國路線”。但是他們忘記了一個重要事實:與時俱進!就是因為當年蔣經國與時俱進,才會同時提出許多建設台灣以及開放兩岸往來的政策。

  蔣經國路線開啟了兩岸關係的匯流,但從李登輝的崛起乃至於今,台灣卻走向小朝廷的路子。小朝廷是一條死路也是一條不歸路,小朝廷覆滅究竟是時間問題。在兩岸統一勢不可擋的歷史洪流中,不會留下任何有關於北辰和國民黨死硬派幾片水花的記錄,未來大概只能在稗官野史裏面去找。

  “小朝廷”的軍隊

  對於“小朝廷”的軍隊,僅以南宋為例,都城臨安(杭州)被圍,就已註定滅亡。小朝廷繼續南逃福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地,雖仍有10萬兵馬,頗有重振旗鼓之勢;但小朝廷用兵失敗,崖門戰場就徹底滅了南宋。

  1949年蔣介石帶兵60萬來台,也曾有厲兵秣馬的“志氣”,奈何偏安台島走的就是小朝廷的路子。在李登輝前進“台獨”並切斷了國民黨的正朔與法統之後,更是確立了小朝廷覆滅的歷史宿命。

  此後的臺軍高層開始迷信“唯武器論”,不再謀劃民族復興大業,卻甘心在“小朝廷”裏面過自己的小日子。説服自己存在的理由,除了官位之外無非就是“反共”和“事實主權”的魔咒,當然看不到自己在歷史的定位的使命。

  這種“無根的”部隊吃敗仗已無懸念,問題是處理這群無根、無卵、無思想的部隊才是個大問題。假若臺軍上下能夠像文天祥、史可法一樣寧死不屈,倒是值得欽佩,但這需要具備強烈的民族精神才行。不必比較兩岸軍力高低,光憑民族精神即可判定勝敗。

  臺軍裏面于北辰之流多了去了,一群沒有民族精神的軍人給他再多再精良的武器也是枉然,炮聲響起之時,就是戰敗之日。

  統一後如何安排臺軍?

  如何安置軍隊本來應該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裏面討論的議題,台灣方面可以針對未來統一之後的軍隊處置提出看法。

  但是看起來,民進黨當局決定走死小朝廷的路子,已經喪失談判的資格,我們只能自己來搞。大概可以總結三個方向:部隊的出路、軍隊領導的出路、士官兵的出路。

  第一,部隊的出路。想要看到臺軍成建制的叛起義、投降、投誠可能不容易,因為臺軍官士兵多數是志願役,享有相當的福利,比較可能的是“被動”投降或投誠,就像公務員“按規定辦理”一樣,你的槍抵到我的頭上,我只好投降。

  為割裂軍人的歸屬,臺軍原建制必須全部取消,特別是作戰部隊應全部就地解散、輔導轉業、發給遣散費,由解放軍和武警直接派遣部隊駐紮本島及外島。無需擔心這些被解散的軍人還能發揮什麼作用。

  金錢絕對可以買通這群就地解散“無根軍人”的靈魂,對他們而言,氣節與精神是一件人生可有可無的奢侈品,抵抗是一個太困難的事情。敢反抗敢造反的人早就退伍了,留下來的全是一群失根的蘭花!

  後勤與技術兵員可依其志願或徵召改編併入解放軍,因為臺軍擁有不少美式裝備,需要他們的保養與維護。

  第二,部隊領導的出路。可以擇優選用若干優秀領導幹部組成“假想敵藍軍”,絕大多數應全部強迫退出現役,反正“無根將領”的作用不大,但是遣散費是必須的,至少不要低於目前的待遇和福利,這樣就能使其安心退伍。錢還是很重要的!

  第三,士兵的出路。士官兵的年齡相對年輕,可塑性也較強,可以安排到解放軍後勤或文職單位工作、也可編入較不敏感的海巡、也可安排到大陸工作、也可留臺擔任未來的基礎建設工作,逐漸消化這些剩餘的人力資源。

  結論

  安置軍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這個資訊必須現在就告知臺軍官兵,除了無意義的抵抗之外,還有第二條路可選。

  很明顯的現在除了臺空軍之外,台海軍與陸軍尚未直接感受到作戰的壓力,沒有壓力就不會有反應,沒有反應就不會思考“第二條路”的問題。除了透過文宣,全面性的軍事壓力是必須的。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