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島夜話】美國對臺策略是嚇阻式預防性手段 而非硬碰硬對戰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2-03-02 16:48:46

祈禱世界和平


  作者 賈不妙 台灣特約評論人

  俄烏戰爭開打,網路上旋即出現“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標語,媒體輿論與名嘴從地緣戰略、産業差異到美國的“台灣關係法”,分析臺烏問題本質不同,無法模擬。

  戰事爆發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並未向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疾呼,儘快派兵入烏,完成軍事部署嚇阻俄羅斯。美國總統拜登則是增派部隊至烏克蘭鄰國波蘭,拜登也聲明美軍地面部隊不會開進烏國。北約也因俄羅斯曾撤出部分駐守在俄烏邊境的俄軍,認為不會開戰。

  吊詭的是,2月24日俄軍入侵烏克蘭前,拜登再三強調情報顯示,普京有下令攻打烏克蘭的跡象,但為何澤連斯基事前未發佈緊急命令,動員烏克蘭的後備部隊?究其原因有三:一、普京的演技太好了,騙過澤連斯基及法、德等北約成員國;二、拜登的信用太差,這是去年八月美軍自阿富汗狼狽撤軍造成的;三、拜登上任後對區域事務或危機的處理方式,過度依賴多邊主義,導致美國角色不明,應突出的領導地位反而被隱藏。

  上述第二及第三點在俄烏戰爭中,説明瞭美國世界超強及領導地位被弱化了,可笑的是,這是拜登政府一手促成的,這從俄軍攻打烏克蘭後,拜登卻説“今晚我會為烏克蘭禱告”即可得證。

  烏克蘭戰爭爆發前,2月11日拜登政府公佈美國印太戰略報告,其中涉及台灣部分,包括基於台灣關係法、中美三公報及對臺六項保證所組成的一中政策來定位台海;對台灣提出承諾,支援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確保台灣有和平決定最符合台灣人民意願與未來最大利益的環境。

  這是拜登政府去年初上任後,首次提出完整的印太戰略報告,報告提到中國對台灣施壓日益增強,美國為捍衛其利益,並阻止對美國,以及盟邦和夥伴“包括台海”的所謂“軍事侵略”。

  美國在西太平洋有兩大盟邦:日本、南韓,分別與其訂定雙邊安保條約,1979年與台灣“斷交”,原本的共同防禦條約自動失效,試問,一旦台海有事,美國該如何幫助台灣?

  許多人反射式的回應便是依據台灣關係法,美國會馳援台灣,或美國會出兵護臺。然而台灣關係法僅規定美國有義務提供防衛性武器給台灣,並無規定要派兵助臺,或美軍必須幫台灣打仗。

  此外,從去年以來,不論美國軍方、國會議員或智庫學者,紛紛提出7年內或6年內,北京將對臺武統的預測,並獲得許多迴響,之所以如此,一是時間尚早,這段期間的國際及區域的局勢變化難測;二是對美國的威脅能力排名上,中國高於俄羅斯,所以必須持續售臺軍武;三、日本、澳洲等盟友對中國大陸威脅的感知期拉長,有利於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

  美國是一個海權強國,因此印太戰略報告的核心目的,便是突顯中國也是一個海權強國,印太地區便是中美狹路相逢之地,台灣與中國大陸不像烏克蘭與俄羅斯是陸地相連,美國不派地面部隊入烏協防,是擔心會有美軍傷亡,但兩岸有台灣海峽相隔,美國可派航母打擊群至台灣北部、東部或南部海域,甚至軍艦可以穿越台灣海峽,形成威懾之勢。日本、澳洲、印度、英國、法國、德國等美國盟邦也會派軍艦至台灣周邊海域,共同維持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台海問題瞬間國際化。

  由此可知,美國對台灣或對台海一貫採取的策略,是嚇阻式的預防性手段,而非擺開陣勢的硬碰硬對戰,所以不論是7年還是6年,都是以時間做緩衝來達到預防目的,這正是美國對台灣的態度。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