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美國外交官: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切香腸”或導致台海對抗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媒體連結      2022-03-03 13:30:19

傅立民

傅立民指出,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切香腸”和台灣“身份政治”可能導致台海再爆對抗 USCET視頻

美國資深外交官傅立民(Chas Freeman)指出,《中美聯合公報》在今天仍極有意義。然而美國在對於台灣問題承諾方面有許多“切香腸”的行動,加上台灣“身份政治”的出現,産生了相當大的可能性,在台灣海峽恢復暴力對抗,而這種對抗可能將涉及美國。

曾任美國駐華公使和美國助理防長的傅立民日前出席中美教育基金會舉辦的紀念尼克松訪華50週年線上研討會。50年前發表的《上海公報》對於台灣問題的闡述,以及在烏克蘭危機當前,中美俄三角關係對於台灣問題的意涵,成為熱議話題。

《上海公報》提到“美方認識到(acknowledge),在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Chinese)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

尼克松訪華時任美方首席翻譯的傅立民解釋了《公報》中用詞的細微差別。傅立民説,acknowledge在英文中的語義強于take note of(注意到),但弱于recognize(承認),是一個中等程度的詞彙,表示美方“知道和了解”的意思。而將Chinese翻譯為“中國人”是完全恰當的,因為當時雙方討論的形勢背景是尚未終結的中國內戰,用“中國人”是沒有爭議的。有人宣稱這裡的Chinese指的是“華人”,而不是“中國人”,那是因為後來“台獨”運動出現,有些台灣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傅立民強調,中美之間的聯合公報在今天仍極有意義(terribly relevant),不幸的是,許多人沒有讀過或沒有記住其中的精神。他指出,美國在《公報》中對於台灣問題承諾上有許多“切香腸”的行動,加上台灣“身份政治”的出現,産生了相當大的可能性,在台灣海峽恢復暴力對抗,而這種對抗可能將涉及美國。

研討會舉行之際,正值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軍事進攻。主持人、中美教育基金會主席張之香關心普京在烏克蘭的行動可能如何影響北京對台灣的計劃。

傅立民指出,一方面,中國在反對美國通過北約將勢力範圍擴大到俄羅斯邊界的問題上與俄羅斯有相同觀點,中方將此與台灣問題做模擬,反對台灣成為美國勢力範圍的一部分,因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中方完全贊同普京要求重新談判歐洲安全架構,以讓俄羅斯安心而不是感到威脅。

傅立民表示,中國對於北約的理解也與俄羅斯一樣,北約曾被正確地描繪為純防禦同盟,但後來在塞爾維亞、科索沃、阿富汗、利比亞的一系列行動,都不是防禦性的行動。在這點上,中俄也走到一起。

傅立民分析,現在説烏克蘭危機會是怎樣結果,對台灣意味著什麼,還為時過早。如果由動武支援的“脅迫性外交”能夠成功地産生一個可談判的調整,則可以將之視為一種模式來解決台灣問題。如果不能産生談判,則將更確認北京的感覺:在台灣問題上沒有通向和平解決方案的道路,將來某個時候動武就成為必要。

傅立民指出,美方經常討論軍事可靠性,覺得如果不在軍事上做出回應,美國的信用就遭受損害,但某種程度上,美國在進行軍事回應時失去的是外交信用,考慮美國“切香腸行動”以及在伊拉克等地的軍事行動,在中國看來美國完全不具外交信用。所以雙方非常難以想出如何重新設計出關於台灣問題的過渡辦法。

文章來源:中評社

文章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