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鼓吹“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幕後元兇是美國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特別策劃      2022-03-03 15:15:55

微信圖片_20220301133306


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近日,隨著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局勢的蔓延,讓“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説法甚囂塵上,但大家似乎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國際普遍認可的“一個中國架構”下,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台海若發生了戰事,也是為了落實一個中國的國家統一原則,與俄烏衝突有本質區別。

如果説,美軍從阿富汗撤軍一事,讓世界對拜登政府重拾全球領導力的宣示産生了嚴重質疑的話,那麼,拜登政府在此次俄烏衝突中的表現則讓美國信用徹底破産了,因為拜登多次明確表示不會派遣美軍介入俄烏衝突。

這讓一味押寶美國,誤以為在台灣海峽爆發戰爭時,會履行所謂對台灣“堅如磐石的承諾”,毅然決然派兵介入、幫台灣打仗的民進黨蔡英文當局陷入了一場博弈,賭大陸不會派遣解放軍落實“武統”、也賭美國一定會出兵來“挺臺”,但殊不知,因為正是由於烏克蘭明確表態選擇了“親歐”、甚至要求加入北約,而北約也意圖“東擴”制衡俄羅斯,才引爆了這次俄烏戰爭。

台灣島嶼所處的地緣戰略位置

台灣之於東亞地區的相對位置處於太平洋的西側,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方、與大陸隔台灣海峽相望,又隔琉球群島位於日本及南韓的西南方,隔巴士海峽位於菲律賓及東南亞的北方,因此,台灣島嶼東臨太平洋、西面台灣海峽、南至巴士海峽與北至東海,四週環海的優勢,使得台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及便捷的海上交通。

除了台灣本島之外,周邊還有自古以來具有極重要戰略地位的澎湖群島、鄰近大陸東南沿海的馬祖群島及金門群島、以及南海上的東沙與南沙群島中的部分離島,因此,作為太平洋極具特殊戰略性的交通地理要衝,其海洋戰略價值不言而喻,海權可以説是台灣的命門所在。

故台灣最大的地理特點,就是其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中央位置,水準方向是亞洲大陸與太平洋地區往來海、空運的交通運輸要道,垂直方向則是西太平洋南北往來的交通運輸要道,足以作為西太平洋航海運輸線(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SLOC)的軍事基地。

此外,台灣除了是西太平洋諸多國家海上交通航線的交會點之外,亦是東亞地區海洋與陸地勢力的匯聚點,此兩項特點使得台灣島在歷史上成為各個強權國家爭相掌控、佔領的土地,無論是從前的荷蘭、西班牙、日本、英國、德國、美國等,無一不是看中了台灣島本身在交通位置上能夠扼制海洋戰略的特性。

從國際時勢觀之,會發現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其國際地位及政治影響力大幅提升,使得現存的強權國家、也就是美國備感威脅及衝擊,而自覺受到挑戰的現存強權國家,為了維持原先的國際地位及政治影響力,相對的也會採取反制措施以作為其響應,現存強權國家遂將崛起的大國視為競爭對象,形成崛起國家與守成國家之間的競爭關係。

現今,中美“戰略競爭”的格局已然成形,台灣在此博弈的政治縫隙中究竟該如何自處,著實是一道課題。在防堵解放軍進入西太平洋地區的意圖下,美國是不會讓作為第一島鏈“制中”圍堵火力圈中的台灣脫離其掌控的,不然也不會在這幾天再度違背了“一中政策”、又派遣卸任的國防與安全高階官員竄訪台灣。但不能忽視的是,美國始終以“戰略模糊”的策略來保持中美及台海結構性的穩定格局。

美國習慣用兩面手法操弄台灣問題

對中國而言,台灣問題是不容質疑的,關係到大陸的“核心利益”,同時也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之一。因此,中國大陸清楚地刻畫出了對臺動武的底線,包括有“台灣宣佈獨立”、“發展核武”、“外國軍隊派駐台灣”等,對臺政策也逐步從“反獨”走向了“促統”的“現在進行式”,可以説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還更為堅定。

因為對中國大陸來説,“促統”將因時間越久,導致兩岸社會的疏離感越重、統一的時間壓力也越大,因此面對台灣問題要保持意志,有決心、有能力處理的戰略定力。

但美國對台灣問題卻不是如此,習慣用兩面手法來操弄,位於第一島鏈中心的台灣,在區域安全與地緣戰略上的戰略價值也因美國“戰略轉移”的利益考慮而持續轉變,策略性的模糊讓美國得以視當下的國家利益與戰略利益而彈性操作,所以當美國在面對中國大陸時,就會強調“一中政策”裏面的“三個公報”;而在面對台灣地區時,則會強調所謂的“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

因此,美國始終靠著結盟、經濟和軍事等三個方面來擴展並維持其勢力,在政治上,以所謂“台灣關係法”對臺作出“堅如磐石的承諾”,在經濟上,以對美國産業發展有利的緊密貿易與産業合作、特別是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視台灣為“忠實夥伴”,以及通過美臺軍事安全合作讓台灣在軍售、武器研發與防務規劃上加深對美國的依賴。

通過鼓吹“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説法,是讓台灣當局繼續靠攏美國的手段之一,能讓台灣持續向美國軍購來“交保護費”,更能進而干預台灣的整體防務規劃、讓台灣的整體防務規劃可以更為配合美軍的戰略規劃,而民進黨當局也能用此説法來對台灣民眾進行“認知作戰”、以民粹來鼓動台灣社會對於大陸的抗拒與敵意。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