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陳士良:希望兩岸和平仍然是台灣主流民意

陳士良

陳士良,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創始人原院長書記,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台灣研究院秘書長。國台辦海研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理事副秘書長,泛亞智庫研究員。長期擔任領導職務,主要從事國際關係、兩岸關係、文化習俗等領域研究,出版專著三部,在中評網、聯合時報等媒體公開發表評論文章五十余篇。

陳士良

陳士良(圖片由作者提供)

   近日,在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火正酣之際,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和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做了一項民意調查,其結果顯示,有高達77.3%的受訪民眾希望台灣和大陸間能夠保持“和平往來”,只有16.1%的受訪者支援民進黨推行的“抗中保臺”政策。由此可見,在台灣當局極力“倚美謀獨”和“以武拒統”,不斷在島內煽動“反中、仇中、抗中”情緒的氛圍下,廣大台灣民眾並不希望兩岸兵戎相見,和平相處還是兩岸關係的主旋律,希望兩岸和平仍然是台灣的主流民意。

  台灣當局“小動作”背後的“大風險”。自2016年5月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上臺後,為了在島內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逐步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不斷採取“切香腸”的方式,試圖在國際反華勢力的縱容和支援下通過各種各樣的“小動作”,一步步實現“漸進式台獨”,使兩岸最終“和平分裂”。譬如,通過拒不承認兩岸間的“九二共識”,企圖否認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事實;通過“課綱微調”和“修改教科書”,在青少年中對中國文化進行“釜底抽薪”;通過散佈“中國病毒”和“武漢肺炎”污名化大陸,挑動島內民眾對大陸的仇視;通過參加世界反華勢力主導的視頻會議,企圖使“台灣問題國際化”;通過媒體傳播被一個又一個“邦交國”“斷交”的窘態,製造台灣被大陸“打壓”的“悲情”;通過渲染大陸軍機正常的繞臺巡航,配合美歐等宣揚“中國威脅論”;通過向美國購買越來越多的先進武器裝備,妄圖“挾洋自重”和“倚美謀獨”;通過邀請美國高層官員來台灣竄訪,造成臺美關係“堅如磐石”的假像;通過與美國國民警衛隊與海巡部門的合作,增加美國政府(軍隊)“挺臺”甚至“助臺”的“底氣”;通過“最硬教召”的“就地動員,就地作戰”強化所謂的“後備戰力”,妄圖“以武拒統”……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上臺近六年來這些不斷挑戰一個中國底線的“小動作”,不僅遭到兩岸同胞的堅決反對,而且也使兩岸關係更加複雜嚴峻,甚至造成引發雙方兵兇戰危的“大風險”。

  台灣民眾“小願望”盼望著“大和平”。廣大台灣民眾一定不會忘記,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馬英九當局在島內主政時,從實現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到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恢復接觸商談;從雙方兩岸事務負責人的機制化交流到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的會面,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此外,兩岸民眾的交流交往非常頻繁,各領域的合作也非常密切,其中2015年大陸赴臺觀光旅遊的民眾達到418萬人次,給台灣各界帶來了數百億元新台幣的收入,島內民眾充分享受了“和平紅利”,兩岸可謂春暖花開。但是,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上臺後,兩岸交流頓時跌入冰天雪地的嚴冬。近年來,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不僅制定了“反滲透法”“國安法”等,試圖用“法律”來斬斷兩岸民間的各項交流,而且明確反對島內各界民眾赴大陸參加“海峽論壇”等民間交往活動,甚至通過“修法”禁止島內半導體人員赴大陸工作,嚴重阻礙了兩岸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最近爆發的俄烏兩國激烈戰鬥中,戰爭的殘酷和美國的無情,也許給廣大島內民眾上了一堂生動的形勢教育課,使他們進一步加深了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渴望,看清了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的“台獨”行徑必然會斷送兩岸來之不易的和平前景,也看到了祖國大陸為捍衛領土和主權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為此,有高達近80%的受訪民眾希望台灣和大陸間能夠保持“和平往來”。我們相信,台灣廣大民眾對於保持兩岸“和平往來”的強烈願望和主流民意,一定會匯成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巨大洪流,衝垮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對兩岸交流的任何阻擋,繼續推動雙方在各領域的合作,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真正動力。(作者 陳士良 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