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島夜話】俄烏戰爭對兩岸關係及台灣影響之衝擊與啟示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2-03-18 16:29:04

01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俄羅斯總統普京因烏克蘭改變國家戰略及外交路線,傾向親美路線而試圖參與北約組織及歐盟,北約東擴恐使烏克蘭失去作為俄羅斯與歐洲緩衝角色,從地緣政治及戰略來説致俄國家安全有受威脅之虞,進而採取所謂特殊軍事行動進軍烏克蘭。俄烏戰爭後,親西方的烏克蘭政府儘管未受到北約組織及美國出兵協防,然無論是貸款、軍售及軍事武器均獲支援,尤其是發動對俄羅斯採取經貿制裁及金融封鎖。

  俄對烏發動攻擊原先目的之一,就是要推翻澤連斯基政府,烏克蘭申請加入北約造成北約東擴,俄羅斯為此進軍烏克蘭。現烏克蘭不再強調非要加入北約不可,俄羅斯也改口並不尋求“推翻烏克蘭政府”,雙方時有談判。俄烏戰爭爆發後,近來台灣社會民眾憂心及爭論“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台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聲稱台灣擁有海峽天險、地緣戰略地位及不斷提升的軍隊防衛意志和戰力,副領導人賴清德則鼓吹“台海安全應自助而後人助”,蘇貞昌再次拋出所謂“掃帚護臺論”,顯見俄羅斯進軍烏克蘭爆發戰爭危機,間接刺激台灣民眾敏感政治神經。

  大陸究竟是否會採取非和平方式或武統台灣呢?民進黨當局是否運用俄烏戰爭建構危機意識及“芒果感”,持續推進“抗中保臺”路線,從而鑲嵌于美國印太戰略,藉由“聯美抗中”尋求安全自保呢?然而,觀察美國對阿富汗、烏克蘭的軍事支援,並非“無限上綱”、“毫無保留”,復因中美國力因新冠疫情治理績效落差極大,中國逐漸展現包括道路、理論、制度及文化優勢之自信,縮小中美兩大國綜合國力的距離。從俄烏戰爭對兩岸關係及台灣衝擊,主要有以下幾項啟示及影響。

  首先,民進黨當局藉烏克蘭危機印證“印太戰略”及“聯美抗中”立場之“政治正確”,強化兩岸敵對關係。因應俄烏戰爭提出四項因應對策,包括:一、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主權的侵害,呼籲和平理性解決爭端;二、強化對台海軍事動態的因應整備,確保台灣安全;三、全面提升應對認知作戰,面對境外勢力意圖操作烏克蘭情勢,加強防範境外勢力及在地協力者所發動的認知作戰,並強化錯假訊息澄清,以穩定社會內部情勢。顯然這是運用烏克蘭危機製造台灣社會的危機意識及“芒果感”,從而強化“抗中保臺”路線及證成“聯美抗中”合理性及必要性。

  其次,激化大陸採取“以法制法”、“以法遏獨”,健全國家反分裂、促統一法律體系形成。俄烏戰爭期間,適逢全國兩會期間,國台辦對於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有利於促進祖國統一的意見和建議,表示“我們都認真聽取和研究”。表明“團結兩岸同胞,推動台海形勢從緊張對峙走向緩和改善、進而走上和平發展道路,引領兩岸關係朝著統一方向不斷邁進。統一是歷史定論、大勢所趨”。換言之,此期間瀰漫制定“國家統一法”或“祖國統一法”聲浪,此意味統一議程逐漸納入大陸議事日程,現階段大陸對臺政策仍堅持“和平統一”、“融合漸統”及“反獨促統”主軸。

  2005年3月第十屆全人大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規定 “為了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維護台灣海峽地區和平穩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反分裂國家法》實施17年來,在震懾 “台獨”計劃分裂勢力、維護兩岸和平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兩岸統一進程等方面,已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大陸對臺政策強調以法制法、以法遏獨,顯示運用“非和平方式”有其條件限制及門坎,遏制台獨激進派跨越政策底線及紅線。

  復次,配合美國戰略路線犧牲台灣經濟利益及企業利益,並惡化臺俄關係。在美國宣佈制裁俄羅斯之後,民進黨當局基於所謂印太戰略“民主同盟”需求,也宣佈對俄實施制裁。此不僅引發俄羅斯將台灣納入不友善地區,同時3月10日烏克蘭副總理兼數字部長費多羅夫也點名台灣企業華碩,呼籲其終止與俄羅斯的合作夥伴關係。民進黨當局在“政治正確”的意識型態作用下,並無維護台灣企業的利益,反而呼籲華碩 “積極配合”,抵制俄羅斯成為 “聯美抗中”戰略下政治正確選擇,透過與美國及歐盟國家保持步調一致性,證成台灣為以美國為首西方民主陣線同盟的 “捍衛者”。這種失衡國際戰略使得台灣無法透過多元平衡途徑,來獲取自身政治經濟安全利益。

  事實上,俄羅斯與台灣地區實質關係遠比台灣地區與烏克蘭更為密切。2021年台灣向俄羅斯出口貿易總額為13.2億美元,半導體成品及計算器産品佔很大比例,尤其是華碩電腦其電競筆電銷量佔據全俄市場30%。然臺抵制俄羅斯結果,一旦俄找到替代産品,台灣將從俄市場撤退出。華碩在配合此種失衡戰略下不僅宣佈對俄出貨已完全停止,同時也宣佈向 “烏克蘭人道救援賑濟專戶”捐款3000萬新台幣,企業這種政治正確選擇悖離市場法則及機制,而難以達成利潤極大化目標。

  再者,美國在俄烏戰爭中並未出兵協防,改變台灣民眾認為兩岸衝突,美國必然支援台灣的思維。台灣與烏克蘭實質關係,遠不如與俄羅斯來得緊密。然民進黨當局基於“抗中保臺”路線,而將台灣的政治及經濟利益鑲嵌自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中,成為其所謂“民主同盟”的成員,扮演印太戰略中圍堵中國大陸角色,藉由建立美台聯盟以發揮“聯美抗中”嚇阻效應。美國拜登政府已多次宣稱不支援“台獨”、反對“台獨”,但卻宣稱對臺承諾“堅若磐石”;同時出臺一系列友臺方案及強化軍售規模與品質,強化台灣防衛力量,達成“以武拒統”目的。

  從俄羅斯進軍烏克蘭軍事行動觀察北約組織及美國角色介入,顯然西方強權國家在誘導烏克蘭改變傳統親俄路線,轉移至親歐、親美路線,其對烏克蘭支援並非毫無保留、仍是相對有限。美國本身受到新冠疫情重挫及綜合國力消退,其作為全球超級強權的霸權國地位正在流失,而中國經濟力全球第二、經濟總量為美國70%,新冠疫情所呈現出“中國之治”、“中國模式”治理成效,對於霸權地位殞落歐洲及美國,一股“中國威脅論”、 “修習底德陷阱”之爭論紛紛喧囂不斷。

  從大陸角度而論,民進黨當局藉烏克蘭局勢發揮,刻意渲染“中國威脅論”,“刻意升高兩岸對抗與謀獨的調門,甚至狂妄地鼓吹戰爭”;從“喀布爾時刻”到“烏克蘭局勢”,台灣民眾已認識到“棋子”最終的命運可能是“棄子”。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政府表示“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向烏克蘭派兵”;台灣社會也出現“台灣安全不能靠美國”議論,依據民調顯示,超過半數以上台灣民眾認識到美國不會出兵援烏。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則提醒,一旦兩岸爆發衝突危機,美國所謂對臺加強防衛承諾,僅會是出售武器、提供情報,出兵協防機會相當小。國務卿布林肯也僅提到美國會協助台灣增加防衛能力,而非出兵介入協防。

  最後,俄烏戰爭給與台灣社會啟示,烏克蘭執意參與北約及歐盟,反而激化俄羅斯的安全威脅從而採取“先發制人”方式處置,提高戰爭風險。烏克蘭為聯合國成員,當其走向親歐美遠離俄羅斯外交路線,甚至參與北約軍事同盟組織,反而提高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威脅認知。而台灣目前並非聯合國的成員,台灣問題為內政問題,對於外部勢力介入台海兩岸尤為敏感,故對臺政策強調“堅決粉碎台獨分裂圖謀,堅決遏制外部勢力干涉,紮實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可以説主軸是圍繞“反獨促統”、“融合漸統”, 尤其強調遏制外部勢力干涉。顯然,大陸已了解美日等境外勢力介入兩岸問題,藉由“以臺制華”策略壓抑中國發展機遇、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復興。

  俄烏戰爭主要涉及俄羅斯認知到烏克蘭,其作為與北約、歐盟的緩衝角色消失,從而認定這威脅俄羅斯國家安全。然台灣參與印太戰略參與圍堵中國,不僅成為威脅大陸安全之馬前卒角色;同時也被大陸認為這是“聯美抗中”,“挾洋自重”、“倚美謀獨”、“以武拒統”,其所扮演角色不單是威脅國家安全而已,更是提升國家統一難度。俄烏戰爭以來,美國加強對臺承諾,不僅派出代表團去台灣交流,前國務卿蓬佩奧也訪台,甚至宣稱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而賴清德會見代表團時,甚至提出台灣參與四方安全對話意願。此種做法恐加深大陸當局疑慮。

  因此,這不僅強化大陸在“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行徑 “的同時,也會“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這句話,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加入這句話更具現實性及針對性。同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呼籲“兩岸同胞要和衷共濟,共創民族覆興的光榮偉業”。這與2021年提及“促進海峽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同心共創民族覆興美好未來”有所區別,“海峽兩岸”和“兩岸同胞”為不同概念,前者較為廣泛、後者相對狹隘。“海峽兩岸”概念中的台灣,包括台灣當局、各個政治勢力及民眾。“兩岸同胞”概念中的台灣同胞範圍較小,傾向於認同兩岸同屬一國的台灣民眾,堅定支援“台獨”分裂主義的民眾並非同胞範疇。

  基本上,美國所推動全球戰略及印太戰略,主要是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優先,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及宣稱不派兵介入俄烏戰爭,導致其盟邦對美所作承諾表示失望。因此,當民進黨當局宣稱 “美方挺臺”、 “美對臺承諾堅如盤石”及現階段臺美關係處於歷史最佳狀態,台灣民眾了解到一旦兩岸爆發衝突,台灣必須單獨面對與大陸衝突代價。3月15日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及台灣國際研究學會針對俄羅斯進軍烏克蘭領土,引發的台海情勢做調查,結果發現在美國不支援台灣的情況,有56.2%民眾認為台灣沒有能力單獨抵擋大陸的軍事行動。針對 “國軍延長義務役役期”的議題,同樣有69.6%民眾表示支援,21.0%表示不支援。顯見俄烏戰爭確實引發台灣民眾疑慮,也超過過半民眾認為台灣若無美國支援,難以抗衡大陸軍事威脅或武統。然矛盾是,大部分台灣民眾又認為美國不會介入台海戰爭。

  換言之,台灣民眾反而因烏克蘭危機變得更加理性,比較務實地評估問題。根據前述民調,對於美國是否會在兩岸發生戰爭時出兵協助台灣,有42.7%台灣民眾認為美國會出兵協助,而有47.3%認為不會,認為美國不會出兵比例高於會出兵;若再對照2020年10月發表的台海安全民調,當時有半數以上民眾認為美國會出兵協助台灣,相對高於本次調查。這顯示近兩年台灣民眾對美國派兵支援台灣的信心,已有所改變且往下調降。這樣民意改變,導致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策略選擇發生改變,77.3%民眾認為應維持“和平往來”,僅16.1%民眾認為應繼續“抗中保臺”。

  美國固然強調會加強台灣的防衛能力,但並不表示會出兵協防,美國此種“戰略模糊”也使台灣社會逐漸認識到應改變“聯美抗中”路線轉移至“友美和中”的均衡戰略。因此,俄烏戰爭也強化台灣民眾更願意與大陸積極進行協商對話,以維持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藉以降低戰爭風險系數。從近來俄烏談判協商,俄表示不會推翻烏政府,烏克蘭也表示不會刻意尋求加入北約組織,此種對話談判或能降低戰爭所造成利益損害。若民進黨當局公開宣佈放棄任何形式“台獨”,大陸就不會動用非和平方式處理台海問題,兩岸就可在交流合作基礎上,展開理性和平互動追求兩岸統合發展。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