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島夜話】俄烏危機降低台灣民眾對美挺臺信心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2-03-23 10:46:25

微信截圖_20220315130155副本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本年3月22日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當大陸出兵攻擊台灣時,民眾約60%擔心成為 “烏克蘭第二”,俄烏危機衝擊台灣社會,助長“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及臺無法抵抗陸之悲觀心理形成,台灣必須在軍事上如同烏克蘭一樣單獨孤軍奮戰。俄羅斯之所以進軍烏克蘭,其因之一源自烏宣稱要加入北約組織及歐盟。從地緣政治來説,這將造成北約東擴,改變傳統烏克蘭作為俄羅斯與歐洲緩衝地帶角色。

  值得注意是,台灣自民進黨執政後,不僅否認曾是兩岸當局對話的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也改變馬英九執政時期“友美和中”戰略;蔡英文更是倡議“抗中保臺”民主防衛機制,同時採取“聯美抗中”路線,並積極鑲嵌美國印太戰略羽翼下。無疑的,儘管蔡英文提出兩岸政策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及不會挑釁,然而卻提出“對岸鄰國論”、 “互不隸屬”,反對“一國兩制”,這衝擊大陸所揭示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增加軍事武統威脅力度。

  前述民調詢問“如果有一天大陸出兵打台灣,您是否相信美軍會參戰協防台灣?”調查結果發現:10.5%非常相信,24%還算相信,26.5%不太相信,29.4%一點也不相信。僅35%台民眾相信美會參戰協防臺,高達56%不相信美力挺臺。民調也顯示,台灣是否能夠單靠自身力量阻止大陸攻擊、佔領,高達78%民眾認為無法阻止抵擋,僅16%認為臺有能力抵抗陸攻擊。

  進一步對照2021年10月該基金會調查顯示,高達65%台灣民眾相信美國可能出兵協防台灣,僅29%認為不會。僅僅半年期間,台灣民眾相信美會出兵協防臺比例,急速下降暴跌30.5%;且認為美國不會出兵協防的比例,激增27.4%。這顯示俄烏戰爭對台灣社會産生一種集體態度轉變,烏克蘭親美歐路線卻陷入孤軍作戰困境,印證西方國家的支援猶如夢幻泡影般,這從而改變台灣民眾對美國會力挺台灣的現實認知。換言之,俄烏戰爭強化台灣民眾對兩岸互動必須採取更為理性及務實態度。台灣社會這種集體認知轉變,有學者即認為這是一種“烏克蘭情境效應”,對於美國力挺台灣説法感到悲觀。

  烏克蘭作為傳統蘇聯成員國,無論是在俄烏在民族主義上血緣相近、或蘇聯解體後俄對烏持續經濟援助及傳統俄烏盟國政治軍事外交關係,烏克蘭曾採一邊倒親俄路線。然當烏克蘭要走向擁抱宣稱普世人權及價值的親歐美路線時,在俄烏危機中歐美卻僅提供烏武器、物資,未曾派兵協防;同時,也對俄採取經濟制裁及金融封鎖,這也顯示歐美國家對烏克蘭承諾的虛假性。這對台灣社會産生一種意象,當烏克蘭改走親美歐路線而今卻陷入孤軍奮戰險境,美歐國家對其支援淪為“口惠實不至”。而現今台當局採取“抗中保臺”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是否會成為“棄子”角色

  台海潛在軍事衝突已成為亞太區域火藥庫,被視為全球可能爆發戰爭的熱點。針對俄烏戰爭衝擊,對台灣社會而言改變以往美國會力挺台灣的認知,也強化兩岸必須對話協商的觀點。近期台灣民眾對美國是否當臺被攻擊時,認為會主動出兵馳援協防比例急速下降,從美國撤軍阿富汗、未出兵協防烏克蘭,台灣民眾也強化“今日阿富汗(烏克蘭),明日台灣”的意象。儘管美國一再強調,美對臺的承諾堅若盤石,但也僅止于出售武器提升台灣自衛能力,而非“戰略清晰”表態美國會派兵協防台灣。

  自2016年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儘管宣稱依據所謂“憲法”、兩岸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然卻公開否認“九二共識”,且標簽化“九二共識”等同“一國兩制”。兩岸敵意如螺旋上升,兩岸兩會關閉協商管道、僅剩14個“邦交國”及無法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年會,尤其是面對更高頻率及規模軍事嚇阻,增加台灣民眾被武統之心理壓力。對比馬英九執政期間,兩岸當局立基“九二共識”基礎,建立和平穩定關係架構,雙方展開對話協商簽訂23項協議;台灣因兩岸“外交休兵”仍保有22個所謂“邦交國”,同時參與前述國際組織;對臺軍事演習的頻率及規模皆減少降低。

  總言之,台當局因政黨輪替産生兩岸政策之斷裂,導致雙方關係從“波平浪靜”轉向“波濤洶湧”。烏克蘭事件證明,軍事外交路線一邊倒的失衡戰略,反而激起大國疑慮;同時西方及美國對烏支援的虛假性,從而影響台灣社會對美國的承諾大打折扣,從而強化建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框架的政策偏好,改採均衡“友美和中”雙安戰略。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