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唐永紅:陸資入臺對台灣不好嗎?

唐永紅

唐永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商務部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理事、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國家發改委暨國台辦兩岸産業合作研究諮詢小組特約專家、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管委會顧問、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兩岸共同家園研究院顧問、《台灣研究集刊》編委會委員。

唐永紅

唐永紅(資料圖)

 

  作者 唐永紅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以來,台灣方面認為陸資入臺投資,不僅會讓島內同一行業的投資人面臨陸資在投資機會與産品市場上的強烈競爭,而且可能控制台灣經濟命脈,影響到台灣經濟安全。與此同時,台灣方面還認為伴隨陸資入臺可能會有陸諜入臺,危害所謂的國家安全。

  基於這些考慮,台灣當局到2009年6月30日才分階段逐步開放陸資入臺投資。台灣方面2020年12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在製造業方面的開放程度較大,至今已開放了202項,還有9項未予開放;但服務業至今只開放了151項,還有140項未予開放;而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用水供應及污染整治業、營造業至今只開放了6項,還有16項未予開放。

  台灣方面在名義上宣佈上述開放項目的同時,又在實際運作中設置了諸多影響到投資便利性及意願性的管制措施。從開放陸資入臺投資的實際成效看,從2009年7月至2021年12月,台灣當局共才核準陸資入臺投資才1510件,僅約25.275億美元。依據台灣“勞動部勞工保險局”數據分析顯示,截至2021年 12月底,陸資在台投資事業吸納台灣地區員工人數計 28531 人。這顯然與中國大陸同時期的對外投資總額及其所吸納的當地員工人數總額是極不相稱的。

  投資是推動經濟發展、勞動就業的三架馬車之一。關於外來投資對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經濟發展理論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早就講得清楚,説得明白。問題是,開放陸資入臺,真的會衝擊到台灣島內的同行企業嗎?真的會影響到台灣的經濟安全嗎?真的會危及到台灣當局所謂的“國家安全”嗎?

  且不説同行産業投資所帶來的聚集經濟效應,就台灣當局擔心陸資入臺會衝擊到島內的同行企業而言,顯見台灣當局對同行競爭效應只是一知半解。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首要法則,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經濟。適度競爭不僅不會衝擊到當地同行企業,反而會促使當地同行企業求新求變,培育並增強競爭力。此所謂生於憂患是也。反之,排斥競爭,以致競爭不足,就沒有經濟活力,更將早死於眼前的安樂。當然,競爭過度也的確不利於行業發展。因此,實踐中,執政當局有必要明瞭本地企業的競爭力水準,確定好投資開放領域與開放程度,做好平衡與救濟安排。

  至於擔心陸資入臺投資可能影響到台灣經濟安全,危及到所謂的“國家安全”,就更是明顯地把經濟問題政治化思考了。通常而言,每一個經濟體在考慮投資開放的時候,都會考慮到外資進入對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的可能影響,並制定出一整套的應對辦法。台灣已是一個發達經濟體,有著幾十年的開放外資的豐富經驗,以及管理外資的整套規範。而這些管理規範早已被台灣開放外資的實踐所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台灣既然不是新手上路,又何須畏懼開放陸資入臺呢?!

  本人曾經就此深入台灣向有關人士多方了解,得到的回應基本上是説大陸及大陸企業體量巨大,台灣企業無法與之競爭。但這顯然是藉口之詞,因為進入台灣投資經營的歐美日的企業中就有體量龐大而且競爭力強大的企業,但未見台灣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因這些強大的外資的進入而受到什麼損害,也從未見到台灣當局排斥這些企業進入台灣的現象。而從過去到現在,我們所看得到的是,台灣當局隨時都在表示歡迎歐美日的企業入臺投資。

  顯然,台灣當局是帶著有色眼鏡在看待陸資入臺投資的,他們對陸資戒慎恐懼的態度,並非源於他們口中所説的什麼經濟安全、社會安全,或者所謂的什麼國家安全。台灣當局更不是不懂陸資入臺投資對台灣經濟社會可以帶來的積極作用。問題的根源其實既不在經濟問題層面,也不在安全問題層面,還是在政治問題層面。台灣方面實質上擔心的是,伴隨陸資入臺投資,會進一步密切兩岸民眾之間交流與聯繫,進而可能會增進兩岸民眾的共同觀念,增進台灣民眾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認同與對兩岸和平統一的意願。

  綜上可見,長期以來,台灣方面妄稱存在經濟、社會等各類安全問題,實則出於“拒統謀獨”的政治企圖,不惜犧牲台灣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而歧視性地拒陸資于島外。

  而今天,特別值得警惕的是,民進黨等一些島內政治勢力發現,經過近20多年的“台獨”思想的傳播,隨著人口的新陳代謝,今天多數的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已經被成功改變,對兩岸經濟交流可能産生的社會政治效應已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能夠將“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因此,台灣民進黨等一些政治勢力今天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排斥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但要求大陸不要以“九二共識”或“一個中國”為政治基礎與前提條件。民進黨等政治勢力認為,如此,可以讓兩岸政治關係與兩岸經濟關係脫鉤,減小甚至避免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對其“拒統謀獨”的政治企圖可能産生的不利影響。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