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兩岸可以“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嗎?

唐永紅

唐永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商務部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理事、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國家發改委暨國台辦兩岸産業合作研究諮詢小組特約專家、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管委會顧問、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兩岸共同家園研究院顧問、《台灣研究集刊》編委會委員。

257608

唐永紅(資料圖)

作者 唐永紅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這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2020年6月屆滿十週年並面臨何去何從時,時任台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向大陸呼籲的。如果不健忘的話,大家應還記得,當初海峽兩岸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洽簽ECFA時,當時“在野”的民進黨的態度。民進黨及蔡英文曾經指稱ECFA是“糖衣炮彈”,並嚴厲指責國民黨及馬英九當局是在“出賣台灣”。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10年後“執政”台灣的民進黨及蔡英文當局,不僅不主動終止ECFA運作,讓兩岸經濟脫鉤,反而擔心大陸會因蔡英文當局拒不認同“九二共識”、大搞“台獨”分裂活動而隨時終止ECFA運作,因而呼籲大陸“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以便繼續品嘗ECTA這一“糖衣炮彈”。

問題是,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對待ECFA的態度為何前倨後恭、前後天壤之別呢?更重要的問題是,海峽兩岸到底應該如何處理經濟關係與政治關係的關係呢?“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真的可以這樣處理嗎?

實際上,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對待ECFA的態度之所以前倨後恭、前後天壤之別,主要的實質原因有二。

一是屁股決定腦袋。當初民進黨在野,為了推翻國民黨的統治,無所不用其極。所以蔡英文等故意誣稱ECFA是糖衣炮彈,強烈反對馬英九當局洽簽ECFA。這是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為反對而反對。

二是認知與企圖變化。主張並謀求“台灣獨立”的民進黨及其當局,早先的確擔心緊密的兩岸經濟關係可能不利於其實現“台獨”分裂的政治企圖。而且,在兩岸之間存在政治結構性矛盾的背景下,台灣方面認為若台灣經濟對大陸太過依賴,會讓台灣在經濟與政治層面受制于大陸。再者,在兩岸缺乏互信的情形下,台灣方面難免顧慮伴隨兩岸經貿交流進入台灣的大陸人士可能從事危及台灣安全的活動。此外,也擔心島內投資人及島內産品相較于大陸投資人及大陸産品存在競爭力不足問題,因此不太願意開放陸資陸貨入臺。

正是基於上述幾個方面的考慮,民進黨及其當局的大陸經貿政策總體上呈現消極性,不惜犧牲台灣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也不利於兩岸經濟關係深化發展。但近20年來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以及台灣社會生態的演變,逐漸讓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對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作用與影響有了新的認識,對發展兩岸經濟關係減小了疑慮,增強了信心,並調整了態度與策略。

首先,隨著近20年來經濟全球化深化發展,隨著中國大陸在不斷發展中逐漸成為全球化的一個主要中心,隨著國際經濟格局的演變,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越來越認識到兩岸經濟關係對台灣民生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畢竟,台灣經濟體是一個淺碟型的小型經濟體,其發展有賴於有效的全球化運作,以整合島內外要素與市場;在當前的國際經濟格局下,就有賴於與大陸這一當前的經濟全球化的中心進行整合發展。這種現實與認識讓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逐漸調整其先前“逢中必反”的態度,開始以理性務實的態度處理兩岸經濟關係。

其次,近20年來的國際區域整合與兩岸關係發展實踐,讓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發現,實踐中的兩岸政治關係發展與兩岸經濟關係發展並沒有必然關係,不再擔心經濟整合會導致兩岸統一。事實上,近20年來,儘管兩岸經濟關係在不斷深化發展,但台灣民眾的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並沒有隨著兩岸經濟交流與聯繫的增進而增強,反而呈現相反方向的變化。實際上,無論從學理上看,還是從實踐中看,經濟整合即便有助於政治整合,但未必然導致政治整合。畢竟,政治整合併不完全聽命于理想主義的“外溢邏輯”,更受到現實主義的“自主邏輯”的支配。現實中,當今整合程度最高的歐洲聯盟也依然維持國家間關係,並未實現歐洲統一。何況當前的台灣社會,無論誰執政,都未曾也不會與大陸相向而行,都未曾也不會採取措施“反獨促統”。

此外,近20年來的台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在不斷的量變過程中已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質變,增強了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信心。特別是堅持“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拒絕兩岸統一併期望台灣將來有機會“獨立”、願意和平發展但“只經不政”,已經成為當前台灣社會主流民意;而且,國民黨等藍營政治勢力已經式微,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已較強大。這讓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進入了“政治正確”的“政治收穫期”,有助於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的選舉及“執政”,從而增強了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信心。

總之,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從近20年來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演變中、兩岸關係發展實踐中、台灣社會生態演變中,已逐漸認識到兩岸經濟整合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兩岸經濟整合與兩岸政治整合沒有必然性,先前擔心緊密的兩岸經濟聯繫不利於台灣獨立的疑慮得以消減,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信心得以增強。

在此基礎上,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及其當局調整了對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的態度與策略。總體上看,民進黨及其當局不再簡單地反對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甚至也不再反對兩岸經濟一體化,只是堅持要在“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的政治基礎上進行,以進一步促使台灣民眾“政經取向分離”,以夯實其選舉與執政的經濟基礎與民意基礎。實踐中,鋻於存在兩岸政治結構性矛盾,民進黨及其當局在利益上強調“台灣優先”的同時,也試圖分散風險,避免過度依賴大陸而受制于大陸。

然而,國際政治經濟學與國際關係學告訴我們,經濟關係與政治關係在本質上是一體的,是難以完全切割處理的。民進黨及其當局不能處理好兩岸政治關係,就無法處理好兩岸經濟關係。妄圖通過發展兩岸經濟關係進而增強實現台灣“獨立分裂”的經濟基礎與民意基礎,這一“政經分離”的企圖是不可能得逞的,最終必然遭到大陸依據《反分裂國家法》所採行的反分裂措施的毀滅性打擊。總之,妄圖“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不僅是行不通的,最終也是有害無益的。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左秋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