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農曆三月初一,壬寅年“天下媽祖回娘家”暨湄洲媽祖祖廟雲祈福活動在福建莆田湄洲島啟幕。疫情之下,湄洲媽祖祖廟與海內外媽祖文化機構代表雲端相聚,以直播形式同謁媽祖,共祈“疫”散雲開,共沐媽祖大愛。
在直播中,來自尼日利亞、紐西蘭、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日本、泰國的數十個媽祖宮廟派出代表,發表雲端祝福的致辭。港澳和台灣雲林、高雄、宜蘭、台南、基隆、金門等地的宮廟也紛紛上線同襄盛舉。
記者了解到,媽祖是保護海上平安的女神,歷經宋、元、明、清36次褒封,傳播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媽祖宮廟1萬多座,敬仰者達3億多人。
直播共祈“疫”散雲開
4月1日(農曆三月初一),媽祖誕辰1062週年將近,象徵燈塔和“盼歸”的幡旗桿在“媽祖故里”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上高高豎起,壬寅年“天下媽祖回娘家”暨湄洲媽祖祖廟雲祈福活動隨之啟幕。
媽祖是保護海上平安的女神,歷經宋、元、明、清36次褒封,傳播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媽祖宮廟1萬多座,敬仰者達3億多人。
農曆三月廿三是媽祖誕辰日,海內外信眾每年都會在誕辰日前後赴湄洲島謁祖進香。這一“媽祖回娘家”的信俗活動聲勢浩大,持續月余,2021年正月至農曆三月,登島赴會的人數超過50萬人次。
活動主辦方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讚告訴中新網記者,千里尋根謁媽祖,是流傳千年的文化風景線。疫情之下,湄洲媽祖祖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臺港澳地區和境內各省市媽祖文化機構代表,雲端相聚,以直播形式同謁媽祖,共祈“疫”散雲開,共沐媽祖大愛。
“五洲四海心香一瓣,我們線上線下互動,共克時艱,共同祈福,祈求媽祖保祐疫盡福降,山河無恙。”林金讚説。
當天10時,長號響徹山巒,兩幅“天下聖母”的幡旗在獵獵島風中升起,18盞紅燈在風中搖曳招展,如同燈塔般召喚四海歸一。鳴鑼之後,林金讚在媽祖正殿迎接貴客,依照古制為分靈“回娘家”的媽祖像過爐安座。
在直播中,來自尼日利亞、紐西蘭、澳大利亞、德國、新加坡、日本、泰國的數十個媽祖宮廟派出代表,發表雲端祝福的致辭。港澳和台灣雲林、高雄、宜蘭、台南、基隆、金門等地的宮廟也紛紛上線同襄盛舉。
江蘇昆山市台商協會會長、昆山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負責人孫德聰在祈福致辭中表示,以媽祖信仰為紐帶,在大陸台商們今年不但舉行“昆山媽祖千里行”聯誼,亦返湄洲島“心靈原鄉”傳承香火,傳播大愛。
在湄洲島經營一家螃蟹標本館的澎湖青年柳政鴻走進直播鏡頭,他懷抱分靈媽祖入殿,與林金讚共行主祭之禮。他説:“等‘疫’散花開,家人一定過來朝聖謁祖。”
四海同心共祈福
千里尋根謁媽祖,只緣湄洲是故鄉。農曆三月廿三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誕辰日。每年農曆三月,來自世界各地的媽祖宮廟代表和敬仰者們紛紛恭請分靈媽祖回到湄洲島尋根溯源、謁祖進香,這一由無數朝聖者攜手構築的民俗盛會被稱為“天下媽祖回娘家”。
在媽祖誕辰1062週年即將來臨之際,由於近期國內部分地區疫情波動起伏,在落實各項疫情防控舉措的同時,為營造具有媽祖文化特色的節日氛圍,喜迎媽祖誕辰1062週年這一盛會,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在4月1日舉行線上“天下媽祖回娘家”啟動儀式。
雲端謁祖,共祈平安;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病毒暫時阻隔了相聚的路,但阻隔不了媽祖情緣。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董事長林金讚為“天下媽祖回娘家”啟動儀式開鑼。林金讚還攜手在島台胞代表在祖廟寢殿內舉行平安祈福儀式,共同為戰勝疫情祈願。
在湄洲島創業台胞柳政鴻來媽祖故里已有一年多時間,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天下媽祖回娘家”啟動儀式。他説:“天下媽祖,祖在湄洲。能夠在媽祖的故鄉受邀參加如此重要的活動,我感覺非常榮幸。希望疫情可以快點過去,台灣的朋友們可以早點來祖廟拜媽祖。”
林金讚在直播間前誠摯邀請大家疫情過後來湄洲觀光朝聖。他説,這次舉行壬寅年“天下媽祖回娘家”啟動暨湄洲媽祖祖廟“雲祈福”儀式,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臺港澳地區和各省市媽祖文化機構代表,通過線上線下互動模式進行祈福,旨在表達共克時艱,共祈福祉,祈求媽祖保祐民眾平安、山河無恙的共同心願。
延伸閱讀:福廈高鐵跨越最後一個海灣 創造諸多“世界之最”
福廈高鐵跨越最後一個海灣創造諸多“世界之最”
此間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鐵四院”)發佈消息稱,該院設計福(州)廈(門)高鐵安海灣大橋當天實現合龍,至此中國首條跨海高鐵——福廈高鐵先後成功跨越湄洲灣、泉州灣和安海灣三個海灣,並以一系列技術創新成就了諸多“世界之最”。
福廈高鐵堪稱橋梁博物館
福廈高鐵正線全長278公里,是中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沿海通道的組成部分,設計時速350公里,成為中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海洋服役環境的高鐵線路,鐵四院擔負線路設計。該高鐵線路先後跨越湄洲灣、泉州灣、安海灣三個海灣,也成為世界上行車速度最高的跨海鐵路。
“福廈高鐵除了跨海過江,還上跨多條高等級公路和既有鐵路,其正線新建橋梁達84座,長度共計181公里,約佔全線長度的65.3%,堪稱一座橋梁博物館。”鐵四院橋梁院福廈高鐵橋梁主管工程師王德志介紹,福廈高鐵沿線面臨颱風多發、海灣深水、軟基深厚等複雜條件,大跨結構多、體系創新多的橋梁是這條高鐵最大的特色,是中國目前已建在建高鐵中橋梁結構最多樣複雜的高鐵。這項超級工程的背後,是一系列先進技術的支撐,開展了海上大跨度簡支梁建造技術、獨塔混凝土斜拉橋裸塔轉體技術、耐海洋大氣環境腐蝕技術以及BIM技術、橋梁健康監測等專項研究。
安海灣大橋破解世界性難題
當天成功合龍的福廈高鐵安海灣大橋位於泉州晉江,全長9.5公里,主跨300米,不僅是福廈高鐵跨海橋梁的“封箱之作”, 也是世界無砟軌道橋梁“大跨”跨海的“開山之作”。
“在大跨度橋樑上通行高速列車,對橋梁結構剛度、徐變變形、動力性能等要求極高。”鐵四院副總工程師嚴愛國介紹,大跨度高鐵橋一般採用斜拉橋,但結構變形較大,既如何保證跨度又兼顧剛度則是設計的關鍵。經過反覆試驗,他們大膽提出混凝土橋面板與槽形鋼梁組成的鋼混組合梁,從而破解了這項世界性難題。
不僅如此,嚴愛國和團隊還為安海灣跨海大橋做了諸多結構創新。例如,因跨海大橋位於沿海高風速帶,海風會産生衝擊必須通過結構創新保證路面剛度,否則橋梁會因風産生嚴重的橫向晃動和渦振現象。為此,大橋主梁採用流線箱形結構並附加導流板、減震欄杆、拉索電渦流阻尼器等氣動措施,減小了複雜風環境下的風致振動,避免了異常渦振的發生。這些設計讓列車可以在不設風屏障等防風措施的情況下,在8級大風中以時速350公里通過跨海大橋,在11級暴風下也不會封閉交通。
與普通橋梁相比,跨海大橋還面臨著另一項考驗,就是海風海水腐蝕。“在沿海地區高鹽高濕的氣候條件下,依靠在鋼梁表面刷漆的傳統防腐方式,很難達到這一標準。”鐵四院福廈高鐵橋梁設計負責人曾甲華介紹,為了保證大橋的壽命長久,福廈高鐵安海灣跨海大橋的索塔鋼錨梁和支座採用了耐海洋大氣腐蝕鋼,填補了中國鋼種空白。此外,鐵四院還運用最新研發的超長耐久防腐涂裝材料,讓橋梁的涂裝防護壽命達30年以上。
泉州灣跨海大橋開創無砟軌道先例
泉州灣大橋于2021年7月合龍,全長20.3公里,主跨400米。它不僅是國內首座跨海高速鐵路橋,也是世界上首座行車時速超過300公里的大跨度跨海斜拉鐵路橋。
該橋緊挨著一座已建成通車的公路橋,兩橋最近距離28.7米,帶來了新的挑戰。“新橋要儘量和老橋對孔佈置,使水流通暢、減少風乾擾、也更美觀,因此很多常規設計需要突破。”嚴愛國説,比如,創新性地在國內鐵路橋上首次採用無支座整體式橋梁,既適應外觀要求,也能滿足速度及抗震等要求;為了保持和公路橋主跨一致,鐵路橋主橋選擇了400米的大跨結構……
看似每一步微小的調整,都凝聚著設計人員的心血,需要反覆求證,僅確定方案,前後就經歷了3年。“創新背後是大量的計算和論證。”嚴愛國説,這個過程漫長且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成就感。
泉州灣跨海大橋在軌道上也進行了創新。相較于陸地,在該橋如此大跨度的跨海大橋上鋪設無砟軌道,國外沒有先例。泉州灣跨海大橋引橋採用雙塊式無砟軌道,而通航孔主橋在國內外斜拉橋上首次採用了聚氨酯固化道床結構“固定”道砟,讓有砟軌道跑出無砟軌道的效果。正是這些措施,讓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實現了高鐵90秒過橋的“風馳電掣”。
此外,泉州灣跨海大橋率先使用了免涂裝耐候鋼,它打破了此前只能應用在普通大氣環境和濱海環境(離海岸線1公里以上)的世界技術格局,推動了世界耐候鋼橋向海洋延伸,實現“免涂裝·綠色耐久·銹色之美”的綠色全壽命設計。
湄洲灣跨海大橋打造獨特景觀
湄洲灣,北接泉州港、肖厝港,南連廈門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福廈高鐵湄洲灣跨海大橋長14.7公里,海域施工長10.8公里,是國內首座跨海高鐵矮塔斜拉橋。
出於對媽祖文化的保護,減少對湄洲灣自然環境的擾動,在於2021年11月13日合龍的湄洲灣跨海大橋設計中,鐵四院的橋梁設計師們採用主跨180米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部分斜拉橋,跨越3000噸級主航道,索塔採用雙柱式橋塔,猶如落雁貼水疾行,營造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理想畫卷,打造了湄洲灣獨特的橋梁景觀。
為了縮短海上施工工期,海上引橋大規模採用40米預製架設簡支箱梁,大幅減少了大橋建設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成為高速鐵路建造技術的重大提升和突破。特別是在湄洲灣跨海大橋上,採用了中國鐵建研製使用的世界首臺千噸級高鐵架橋一體機“崑崙號”,僅用時218天,就順利完成了10公里橋梁的鋪架任務。
王德志表示,福廈高鐵從開始謀劃到施工至今已是“十年磨一劍”。該高鐵在跨海大橋技術上的突破,不是簡單地説將350公里時速高鐵技術從陸地搬到了海上,也不是説實現高速鐵路橋從江到海的跨越,而是代表中國高速鐵路橋梁建設實現質的飛躍,對於未來沿海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綜合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