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海觀潮】美國為何要將台灣推向戰爭邊緣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海觀潮      2022-04-11 14:54:09

微信圖片_20220411145246


  對於中美兩強“必有一戰”或“即將到來的衝突”,2018年特朗普政府國防戰略的主要作者科爾比(Elbridge Colby)在其新書《否定的策略》(The Strategy of Denial)中,吐露了一項長久存在於美國外交界戰略思維中的“陽謀”,著實硬生生將台灣給推向了戰爭邊緣。

  這個“陽謀”就是,美國正努力與澳洲、日本等盟國合作,試圖利用“切香腸”的漸進式“友臺”與“挺臺”方式,煽動中國大陸落實“武統”、發起一場對台灣的有限戰爭。因為迫使中國大陸將台海衝突升級是符合當前美國利益的,將台海緊張局勢升級為軍事衝突將有可能給美國在中美的“戰略競爭”與地緣競爭中帶來勝利的機會。

  從地緣政治看中國崛起

  從“地緣政治學”看中國崛起的多項觀點,果然在近年已逐步應驗發生。中國大陸積極參與區域事務與全球治理、做個“負責任的大國”,也使得中美兩國的互動交手被外界觀察解讀為新舊霸權的對壘。中國大陸把握“戰略機遇期”,繼續增長以厚植國力,透過這個“一帶一路”的建設,建立起了橫跨歐亞的大陸聯盟,中俄連手對抗重返亞洲,在東亞、東南亞、南亞與中國大陸處處對立的美國。除此以外,中國大陸也藉此強化了與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聯繫,延伸了與美國長期對壘的戰略空間,讓過去由美國所主導建立起來的那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面臨到了新的挑戰與重新建構。

  因此,從地緣政治觀察中國大陸推動的“一帶一路”或“亞投行”,可以看見中美背後所帶出新舊霸權的角力;同樣從地緣政治檢視,中美在南海、台海或東海釣魚島主權的針鋒相對,也是如此。“中國崛起”可説是過去數十年來亞洲最大的變數,這項崛起目前還在進行中,不僅改變區域權力結構,也變更了區域政經型態。

  儘管中國大陸採取“合作為主、淡化鬥爭”的和平崛起,但對於美國而言,中國大陸在和平崛起後,已徹底改變東亞地區過去以美國來平衡中國大陸的戰略格局,因為當代中國大陸“大戰略”的主軸就是“不戰而主東亞”,用經濟與文化的力量,擠走了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勢力。而美國在結束中東的戰爭後,也試圖要“重返亞洲”,中美因而在亞洲形成新的交鋒狀態,也讓亞洲權力重新分配。

  美國借著美日安保條約鞏固與擴增在東北亞對於中國大陸的防堵,也透過在南韓部署戰區高空防衛飛彈系統(THAAD)聯繫起了美日同盟與美韓同盟、重新連結美日韓三方關係;而在東南亞方面,美國與日本也積極對菲律賓和越南進行拉攏,試圖減弱中國大陸在東南亞的勢力範圍,美國從朝鮮半島、東海、南海至印度洋,都建立了相對應的安全機制來反制中國崛起,自然在台海也不例外。

  因為中國崛起才讓美國需要打“台灣牌”

  任職“新美國安全中心”資深研究員卡普蘭(Robert D.Kaplan),從傳統現實主義的“地緣政治學”看“中國崛起”的意義。他在《中國力量的地理意義》(The Geography of Chinese Power)文中指出,假如中國大陸未來將其國力擴張到強土之外,將會對全球政經局勢造成極大衝擊。卡普蘭也針對中國崛起可能形成全球戰略地理影響,提出他的觀察。

  其認為,中國大陸除了位居亞洲中心、擁有廣大的天然資源外,正面還面對一個優越的海洋,這種地理條件讓俄羅斯望塵莫及,因此在中國崛起後,中國大陸對世界形成的挑戰最主要是地緣政治上的影響力,他表示,如今中國大陸正慢慢地改變東半球的權力平衡,而這種改變,自然會引起美國的關切,同時,也將引起在地緣政治成為競爭的印度更大的敵對。

  區域安全關係無法脫離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而地緣所在空間,也將決定國家活動範圍和發展的型態,以及與週遭國家的互動關係。以中國大陸為例,因地理位置成為東亞地緣中心國家,中國大陸周邊有14個邊境國家,因此中國大陸的盛衰自然會影響與周邊國家的互動。

  從地緣政治觀察,目前在印太地區,已逐漸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東北亞地帶、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東南亞地帶、還有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地帶,這些中心地帶的劃分只是地緣活動範圍,並非是各自分離的,彼此間也沒有明顯界線,而是相互交錯重疊的。

  過去,奧巴馬政府稱中國大陸為“建設性的戰略夥伴”,而特朗普政府與拜登政府則將中國大陸給定位為“地緣政治經濟的戰略競爭對手”。如今,東亞已出現了多極化秩序的態勢,隨著中國大陸政治、軍事、經濟與科技實力的增長,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必然加深,美國這個西半球的霸權一定會設法阻止中國大陸成為東半球最重要的霸權,這就是今後兩個世代在地緣政治最重要的戲碼。

  對於中國崛起後的海權發展,卡普蘭在《海上的行動能力》( Getting Sea Legs)文中也指出,“中國在世紀將會透過海軍,將其硬的國力投射出去”(China will project hard power abroad primarily through its navy),因此,中國大陸的戰略目標是要沿著濱海地區建立相當的海空軍實力,以阻止美國在任何時間進入第一島鏈與中國大陸海岸之間的任何海域。

  這其中也包括了對於台灣戰略地理位置的擔憂,台灣若回到中國大陸懷抱,則解放軍在對抗第一島鏈上不但立即居於戰略優勢,而且中國大陸還可以利用台灣優越地理位置,發揮最大的投射軍力。因此,他建議美國與台灣必須考慮以 “不對稱”的戰略來應付中國大陸的軍事壓力,而美國漸進式“友臺”與“挺臺”的“切香腸”策略則避免了衝突的快速升級,並減低了對手和其他盟友的反彈。

  同時,卡普蘭也建議美國軍方應採取固守大洋洲的戰略,這種戰略除了有助於今後如果中國大陸要攻打台灣便必須要有付相對代價的準備外,美國也可以維持在第一島鏈區域內的海空軍巡邏部署。但台灣不可對此見獵心喜、認為美國一定會為了台灣出兵而一昧“倚美抗中”,因為台灣雖然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卻是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一再配合美國的演出來挑釁中國大陸只會適得其反。

  因為美國對其盟友關係在實際的政策操作上,區分為核心盟友、半核心盟友及邊陲核心盟友等三種層次,至於哪些國家是美國的重點盟友、哪些又是沒有那麼重要的盟友,以及哪些國家只是夥伴而並非盟友,都是取決於不同形勢下的美國國家利益與戰略利益的,可以説是國內外形勢決定了美國的對外政策,例如過去的越南、今日的阿富汗與烏克蘭皆是如此,都是台灣“倚美抗中”的前車之鑒。(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