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傳承中醫藥精神弘揚中醫藥文化之醫著篇:《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説”、“脈象學説”、“藏象學説”、“經絡學説”、“病因學説”、“病機學説”、“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説。

471845244

圖編者按

《黃帝內經》

(圖片源於網路)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説”、“脈象學説”、“藏象學説”、“經絡學説”、“病因學説”、“病機學説”、“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説,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名稱由來

《黃帝內經》1

(圖片源於網路)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被收錄于“醫經”中。

  所謂“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之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等。之所以稱“內經”,並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説“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

成書時代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編

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編。圖片源於網路)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于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説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傳本演變

  《素問》

  《素問》之名最早見於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

  林億、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説:人是具備氣形質的生命體,難免會有小大不同的疾病發生,故以問答形式予以闡明,這就是《素問》本義。隋代楊上善整理《內經》,逕稱為《黃帝內經太素》是頗有見地的。

  《素問》自戰國時代成書到齊梁間全元起作《素問訓解》時,一直保持九卷的舊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問》時,《素問》的第七卷已經亡佚了。王冰認為是“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的緣故。王冰自謂“得先師張公秘本”,“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於王冰補入了《天元紀大論》、《五運作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等七篇大論,並將《素問》全文廣為次注,所以才從原來的九卷大大地擴展為二十四卷,從而成了如今流行的《黃帝內經素問》。當然還有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統年間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內容、篇目次第並無變動,一如王冰舊作。

  《靈樞》

  《靈樞》最早稱《針經》。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相當於自我介紹。後來又稱為《九卷》,晉皇甫謐復又稱之為《針經》,再後又有《九虛》 、《九靈》、《黃帝針經》等名。

  《靈樞》一名,始見於王冰《素問》序及王冰的《素問》注語中。王冰在注《素問》時,曾兩次引用“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這句話,在《三部九候論》中引用時稱“《靈樞》曰”,在《調經論》中引用時又稱“《針經》曰”,可知《靈樞》即《針經》。而其他《素問》注中所引《針經》,皆為《靈樞》之文,則更證明了這一點。

  《靈樞》名稱的演變大略如此,而其命名之義則需具體分析。馬翃和張介賓認為是因為樞機之玄奧。《靈樞》主要研究的是針刺問題,故稱《針經》;因其卷帙為九卷,故名曰《九卷》,並因此而有《九靈》、《九虛》等名。

  至於《靈樞》,雖有《九卷》、《九虛》、《九靈》和《針經》等幾個傳本系統,但隋唐以後都亡佚了。宋代林億、高保衡等人校正醫書時也因其殘缺過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所獻的《靈樞經》雖與王冰所引之《靈樞》及王唯一所引之《靈樞》在內容上均有所不同,但畢竟是存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將《靈樞》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為了與王冰所注之《素問》卷數相同而別無深意。因為原本這兩部書都是九卷,所以最終都成了二十四卷。

  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刊本將《靈樞》併為十二卷,也是與其所刊《素問》十二卷本相匹配。至於明刊《道藏》本之《靈樞》只有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則是因為《靈樞》較《素問》文字量少的緣故。

  總之,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問》是現存最早、又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正的版本。史崧改編的二十四卷本《靈樞》是現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版本。 

主要內容

黃帝內經靈樞·明顧從德翻刻影宋本

黃帝內經靈樞·明顧從德翻刻影宋本。(片源於網路)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理論精神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二十四卷)

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二十四卷)。圖片源於網路)

  《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説等等:

  1、“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繫的。

  2、“陰陽五行”是用來説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理論。 

  3、“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為主要內容的。

  4、“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

  5、“診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6、“預防養生”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的養生學説,是養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

  7、“運氣學説”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並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歷代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其中分類最繁的是楊上善,分做18類;最簡的是沈又彭,分做4卷。各家的認識較為一致的是臟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説。這四大學説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歷史意義

萬曆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萬曆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圖片源於網路)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繫,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面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它的著成標誌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黃帝內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黃帝內經》中説:“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裏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巨大的國學經典。

  《黃帝內經》還蘊藏了很多哲理科學,譬如對人才管理的啟示,《黃帝內經》主張以醫道醫德盡顯人道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