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于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係。《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難經》是在《素問》《靈樞》基礎上提出八十一個問題進行重點討論,然後歸納成書。
《難經》。(圖源於網路)
《八十一難》之名最早見於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仲景在撰寫《傷寒雜病論》時曾引用了《八十一難》文字,這些文字與今本《難經》互有出入。晉代王叔和《脈經》收錄了一些《難經》原文,但這些原文均不見於今本《難經》,估計另有傳本。
《難經》最早見於著錄的書目是《隋書·經籍志》,其中提到三國時吳太醫令呂廣曾注《難經》,這是已知的《難經》的最早注本。唐代楊玄操在呂廣注本的基礎上重新編次,並明確提出《難經》為秦越人所作。
北宋初期,王九思、王鼎象、王惟一曾先後校勘《難經》,其中翰林院醫官王惟一校勘的《難經》是在呂注本和楊注本的基礎上完成的,曾刊印頒行。南宋時,李元立以秦越人原撰為基礎,匯集整理南宋以前9家校注《難經》的著作,編撰《難經十家補注》。後人據此書重刻改訂,編成《王翰林集注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集注》,為後世通行本。《難經集注》傳世通行本傳入日本而保存至今,國內上海涵芬樓影印本(1924)、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排印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1956),均據日人林衡氏輯《佚存叢書》本《難經集注》。
扁鵲。(圖源於網路)
秦越人,號扁鵲,生活與西元前五世紀左右,渤海鄚郡(今河北任丘縣)人。傑出的醫學家。醫療經驗豐富,長于脈診。治病隨俗應變,過邯鄲為帶下醫,過洛陽為耳目痹醫,入咸陽為小兒醫。據《漢書·藝文志》:著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均佚。
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其中,一至二十二難論脈,二十三至二十九難論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論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論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難論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論針法。
書中首創獨取寸口及寸關尺及浮中沉三部九候的切脈方法,脈證相參的辨證觀,為中醫脈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在藏象學説方面,《難經》突出腎的重要性,建立了“腎(命門)-元氣-三焦”為軸心的整體生命觀。其創立的命門學説,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經絡學説方面,簡明而系統地闡述了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陽維、陰維、陽蹺、陰蹺八條奇經的功能特點、循行路線、病變證候及其與十二正經的功能聯繫等,並總稱之為“奇經八脈”。這一名稱在現存古籍中是《難經》最先提出的。
(圖源於網路)
《難經》關於奇經的論述以及八會穴等理論的提出,充實了經絡學説的內容;以五行生克規律為指導的整體防治觀,用於説明經脈與腧穴的五行屬性和生克關係,解釋疾病的發生和傳變規律,並用於針刺的補瀉;以天人相應的內外統一整體觀,論述疾病與季節關係、脈象的四時變化、針刺因時制宜。這些內容對後世醫學理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難經》被認為是可以羽翼《靈》《素》的中醫經典著作,其寸口診法,對奇經八脈、三焦和命門的論述均為後世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