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我們為什麼討厭美國|(一)“顏色革命”的操弄者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寰球熱點      2022-04-27 22:52:31

 微信圖片_20220427172113

    紅色豎線 美國,脅迫外交的施暴者、世界和平的破壞者、“顏色革命”的操縱者、虛假資訊的散佈者、種族歧視的烏合之地……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曾試圖推翻50多個外國政府,粗暴干涉至少30個國家的民主選舉。


     

     《隱蔽的政權更疊:美國的秘密冷戰》一書作者、美國波士頓學院副教授奧羅克指出,在1947年至1989年的42年間,美實施了64次隱蔽的政權更疊行動和6次公開行動。從喬治亞的“玫瑰革命”、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吉爾吉斯斯坦的“鬱金香革命”,到中東歐、中亞以及西亞北非一些國家的亂局,美國屢屢導演“顏色革命”,將黑手伸向世界各地,留下一個又一個“顏色革命”巨坑,中東歐、中亞、西亞北非多國至今仍政局動蕩、社會矛盾劇烈,民眾被拖入災難深淵。

      顏色革命——又稱花朵革命,是指20世紀末以來,在中亞、蘇聯、東歐等國家發動的以和平方式進行政權變更的革命,參與者們通常採用一種特別的顏色或者花朵來作為他們的標誌,一般以遊行示威、罷工罷産、輿論宣傳等方式進行,這些有著明確政治訴求的活動,背後一般都有外部勢力插手的因素,經過社會動員,往往導致持久的社會對立和動蕩,給執政者形成強大壓力。

  喬治亞  


  

src=http___i0.sinaimg.cn_dy_o_2008-01-06_af08ead3e2978896dbcac03c89134996.jpg&refer=http___i0.sinaimg.webp

  薩卡什維利 圖源:新華網

  喬治亞是美國發動顏色革命的第一個獨聯體國家,因其靠近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策反喬治亞可以將抗俄的軍事陣線前移到俄羅斯邊境,直接打擊俄羅斯軍事設施。

   2003年喬治亞發生“玫瑰革命”,當時的反對黨領導人薩卡什維利正是在美國受過教育,親美的薩卡什維利。他承諾建立真正的“民主社會”,肅清腐敗並重振經濟。“但很快,依仗著美國支援、打著‘改革、反腐’旗號上臺的黨派公開搞起了新的腐敗,不同政見者遭到無情打壓,言論自由被嚴格限制。這一切讓喬治亞人漸漸清醒過來。”

  薩卡什維利是一個典型的親美派,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他擔任總統後,喬治亞發動俄格戰爭,僅5天時間就被俄羅斯擊退,而美國和歐洲國家在俄格戰爭中冷眼旁觀,當薩卡什維利失去價值後,淪為棄子。這位靠顏色革命上臺的總統,無奈逃亡烏克蘭,後又被遣送到波蘭,淪落到眾叛親離、流亡海外的地步。喬治亞境內兩個小國已經獨立,國家四分五裂,政府頻繁更換總統,國家發展止步不前。


  烏克蘭  


  

  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 圖源:網路

     2004年,尤先科的選舉活動中使用橙色作為其代表色,因此這場運動使用橙色作為抗議的顏色。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市花是也是橙色的栗子花。烏克蘭“橙色革命”後不久,“橙色陣營”內部便因爭權奪利不斷爆出醜聞。

  2014年的2月份,烏克蘭二度上演“顏色革命”,大批群眾涌上街頭,堵塞交通,破壞公共設施,打砸搶燒,使政府無法施政,社會生活陷入一片混亂,最後造成政府垮臺。

  而跟世界各地發生的顏色革命一樣,2014年烏克蘭的顏色革命也是由美國政府操縱和主導的。2015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對美國媒體CNN承認,美國積極參與了2014年烏克蘭政變的全過程。當時美國負責歐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維多利亞·紐蘭就説,美國在烏克蘭方面花掉了50億美元。


  吉爾吉斯斯坦  


  吉爾吉斯選舉出現爭議反對派號召非暴力不合作

  吉爾吉斯斯坦反對派支援者(右)與政府支援者在比什凱克發生衝突。圖源:新京報

  2005年3月24日,吉爾吉斯斯坦的反對派突然佔領吉政府大樓,而且在反對派中,一些憤怒的年輕人向政府大樓扔石塊。這些年輕人戴著一個黃色的手帕,就像鬱金香,而且吉爾吉斯斯坦盛産鬱金香,因此得名“鬱金香革命”。

  2005年2月,吉爾吉斯斯坦舉行議會選舉,全國近400名候選人參選,爭奪一院制議會的75個議員席位。通過2月27 日和3月13 日兩輪投票,西方支援的反對派慘敗,當選者不到10人;親俄政府陣營取得較為滿意的戰績,約有30名候選人當選,其中也包括阿卡耶夫總統的一雙兒女;其餘半數席位則被獨立候選人攬入懷中。這樣的結果自然令反對派難以接受。他們一方面指責選舉進程中存在舞弊和違法行為,不承認選舉結果;另一方面發動支援者走向街頭,希望通過喬治亞和烏克蘭模式,實現改朝換代的政治鬥爭大逆轉,引發賈拉拉巴德州、奧什市等多個城市大規模騷亂,總統阿卡耶夫流亡國外。因很多示威者係著黃色頭巾或拿著鬱金香,而吉爾吉斯斯坦首都市花是黃色迎春花,革命發生時正是迎春花盛開的季節,故稱“鬱金香革命”,又稱“黃色革命”或“檸檬革命”。

  2010年,數千名抗議者衝擊吉爾吉斯斯坦政府機構,以“腐敗和惡劣行為”為由,推翻了2005年“鬱金香革命”後上臺的政府。2020年,再次爆發政黨衝突,引發示威遊行,導致1人死亡,近600人受傷,反對派佔領了首都政府大樓,現任總統被迫辭職。政局的不穩定導致發展的停滯,吉爾吉斯斯坦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經濟極度依靠外部市場,國內轉混亂,國內貧富差距嚴重。


  黎巴嫩  


  

  2005年,黎巴嫩爆發“雪松革命”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總理哈裏裏遇刺身亡,約6萬名示威者聚集貝魯特市中心烈士廣場,手舉黎巴嫩國旗,要求政府辭職,要求敘利亞軍隊撤出黎巴嫩,並公佈前總理哈裏裏遇刺事件真相。2月28日,黎巴嫩議會舉行會議,對前總理遇刺事件進行討論,卡拉米政府宣佈辭職。美國國務院將黎巴嫩街頭示威命名為“雪松革命”。雪松指《聖經》中記載的黎巴嫩大樹,是幸福的象徵,也是黎巴嫩國旗上的標誌。

  在卡拉米政府宣佈辭職後,美國白宮很快發表談話對此表示歡迎。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説,“我們相信新政府的産生將完全按照黎巴嫩憲法進行,完全能夠反映黎巴嫩人民的願望,而且不會有外部勢力的干預。”有分析人士認為,白宮的表態表明,美國無疑是要在黎巴嫩“雪松革命”中插一手,撈一把。

  自黎巴嫩爆發“雪松革命”後,黎巴嫩並沒有如美國所期待的那樣,成為一個更平等、民主的社會。法國遺留下的“民主遺産”在漫長的歲月後,使得精英階層的統治愈加牢固,銀行大資本家的壟斷地位持續鞏固並伴隨著極端的政府腐敗。與之相反,西方國家對中東輸出的“民主”加劇並激化了中東國家普通民眾與政府的矛盾。體現在黎巴嫩則表現為,底層民眾要求更高的福利待遇、更高的生活條件以及一個更為高效、清廉的政府,然而限于黎巴嫩聯合式低效、扯皮的政治模式,任何改革工作都難以為繼。


  敘利亞 


  

  來自敘利亞等國的難民在塞爾維亞邊境小村貝爾卡塞沃徒步前行。 圖源:新華社

      自2010年起,西亞北非一些國家相繼發生了以推翻現政權為目標的社會和政治運動,西方國家以“反對獨裁”和推動“民主化”的名義借機介入這些國家政局,甚至採用軍事手段。

  2011年3月,敘利亞爆發大規模反政府遊行,緊接著,敘利亞全國陷入了長達9年的內戰。兩個月後,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務院發表有關中東事務的演講,明確將輸出“民主”作為對中東戰略。而這則進一步激化了中東各國政治、社會矛盾。同年8月,奧巴馬揚言稱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必須下臺。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也開始積極響應,支援敘利亞反政府武裝。但9年過去,美國人所信奉的“民主”卻製造出了極端恐怖組織“ISIS”和大量無家可歸的難民。也正因此,黎巴嫩境內的難民數量在近年增至140萬,接近黎巴嫩全國總人口的1/4,而其中大部分難民正是敘利亞內戰産生的。

  在利比亞從爆發反政府的群眾示威活動開始,西方便頻頻插手,竭力扶植和壯大反對派力量,向其提供武器裝備情報、進行作戰培訓,甚至派遣軍事人員進行現場指揮,以推翻現政權。但事實表明,“顏色革命”最終的結果不是“民主化”的實現,而是引發了這些國家的政局失控和長期戰亂。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社會騷亂波及全國 當局首次在首都部署軍隊

  突尼西亞南部省會城市西迪布吉德鬧事者與警方發生衝突 圖源:中國日報網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南部西迪布吉德一名青年商販因不滿城管暴力執法自焚,儘管被送往最好的醫院依然因為傷勢過重死亡。此事引發了民眾對政府的怒火,全國各地相繼爆發大規模騷亂並造成流血衝突。自焚事件發生後,幾個賬號突然在社交網路上瘋狂轉發小販被燒焦的照片,引發了民眾對政府的怒火,全國各地爆發大規模騷亂,警民衝突持續將近1個月。示威者包圍了中央政府在各地的派駐機構,向派駐機構辦公地點投擲石塊和燃燒瓶,並試圖衝破警方設置的警戒線。一些示威者還持械攻擊了加油站、警察局和其他政府機構。地方治安武裝力量在鳴槍示警無效後,被迫開槍自衛。

  事情激化到如此地步,突尼西亞反對派、民主進步黨總書記艾哈邁德·沙比則登場了,他呼籲本·阿裏“立即下令停火以免傷及無辜,並要尊重民眾的示威權利”。美國也對突尼西亞採取“鎮壓”手段應對國內騷亂的行為表示了譴責。2011年1月14日,本·阿裏帶家人出走沙特,由總理格努希行使總統職權。突尼西亞國花是茉莉花,這次政權更疊被稱為“茉莉花革命”。

   10多年間,突尼西亞共産生了11位總理、數百位部長,政府像走馬燈一樣換個不停,辦事效率低下,腐敗現象蔓延,社會治安惡化,百姓收入水準直線下降。


  利比亞  


    

  等待撤離的各國公民擠滿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機場候機大廳。 新華社

     如果不是因為國家陷入內戰,38歲的利比亞人馬哈茂德·穆祖吉早已順利完成在英國的學業,或許會成為一名高薪的資訊技術工程師。而現在,他只能靠教書積攢學費,希望將來還有機會實現留學夢想。

  2011年,在美國及其盟友的武力支援下,利比亞反政府武裝推翻了格達費政權。穆祖吉因為父親曾在前政府工作,被取消了前往英國學習資訊技術的獎學金名額。“10多年來,利比亞沒有統一的政治權威,武裝衝突持續不斷。我們的國家已成為外部勢力爭奪利益的犧牲品。”在穆祖吉看來,被強行改變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還有整個國家的命運。

 

  葉門  



薩利赫 圖源:國際線上

     2011年1月中旬起,葉門爆發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要求時任總統薩利赫下臺,不久示威演變為流血衝突。4月,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提出了旨在化解葉門危機的調解協議。薩利赫多次表示同意簽署該協議,但均未踐行。

  從5月23日開始,葉門政府軍與示威者、倒戈軍隊以及反對派部落武裝在首都薩那發生大規模衝突,導致數千人死傷。11月23日,薩利赫簽署海合會的調解協議,同意將權力移交給副總統哈迪。2012年2月,葉門舉行總統選舉。副總統哈迪作為唯一候選人當選為新一任總統。2月27日,薩利赫正式將權力移交給哈迪。

  “顏色革命”爆發時,西方及海灣國家對薩利赫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其下臺並移交權力。在部分政府軍倒戈支援反對派後,薩利赫及時接受了國際社會調解,同意和平移交權力,並獲得豁免權。葉門在2012年2月的總統選舉後迎來了新總統哈迪。

  西方國家將葉門視為中東地區政治改革的典範,企圖向其他地區推廣,但無意幫助葉門解決經濟落後、南北矛盾、教派衝突等深層次問題。在頑疾沒有得到根治的情況下倉促縫合傷口只能導致病情繼續惡化。

  在2011年革命後,葉門經濟一落千丈,經濟總量在2011年萎縮了12.7%,雖然2014年經濟增長率恢復到約2%,但與2010年前年均4%以上的增長仍相去甚遠,而貧困人口比例則從2009年的42%上升到2012年的54.5%。

  政府顏面掃地,中央權力大幅削弱,難以掌控地方部落勢力,與此同時,恐怖組織迅速滋生壯大,使得葉門成為恐怖主義輸出地。


  巴林  


  

U266P4T8D2843229F107DT20110215090726

圖源:中新網

     位於海灣的巴林王國從2011年2月14日開始發生示威活動,運動初期示威者提出政府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和政治自由、賦予什葉派平等權利地位等要求,示威人群中甚至有人提出了推翻王室的口號。2月17日,巴林開始出動軍隊鎮壓示威者;3月14日,在海合會組織的支援下,由沙特和阿聯酋的1500名軍警組成的海灣大軍“半島之盾”通過連接巴林和沙特之間的跨海大橋進入巴林平息內亂,此舉是海合會成立30年來首次調動其安全部隊,哈馬德國王宣佈全國進入三個月的緊急狀態。巴林的示威活動在“半島之盾”的鎮壓下最終得以平息。


民主虛偽 人權惡化

政治衰敗 軍火倡狂

 操縱輿論 抗疫失敗

美……國

假,民主、自由、人權

真,槍擊、暴力、謊言



策劃:黃楊

製圖:劉素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環球時報、

國際線上、中國軍網、新京報、中國日報網




責任編輯:黃楊
寰球熱點
國際觀察
國際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