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傳承中醫藥精神弘揚中醫藥文化之醫著篇:《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撰,約成書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經驗,以補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中醫藥典籍之一。2020年10月30日,《千金翼方》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千金翼方》

圖編者按

  《千金翼方》,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撰,約成書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經驗,以補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于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于危殆,以千金來命名此書極為恰當。《千金翼方》全書共三十卷,北宋時期校正醫書局對其傳本予以校正,並刊行全國。宋代印本在明代以前失傳了,所幸印版保存了下來,明朝萬曆年間,翰林院纂修官王肯堂奉萬曆皇帝之命纂刻了宋版《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中醫藥典籍之一。該書與《備急千金要方》被譽為我國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在我國醫學史上有深遠影響。2020年10月30日,《千金翼方》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歷史流傳

  《千金翼方》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編撰的一部中醫典籍,以補其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約成書于永淳二年,書中記載了孫思邈晚年近三十年所收集的藥方。

  萬曆年王肯堂纂刻的宋版《千金翼方》經歷數次戰火,現已流落民間不知所蹤。後來中醫界又從日本把日本翻刻的《千金翼方》中的部分方劑引進到中國,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出版,人民衛生出版社50年代影印的《千金翼方》,它是從日本引進來的,由於與原本差距較大,其中缺失了很多內容。

  日本珍藏有中國《千金翼方》的六種刊本,但皆有缺失,沒有一套是齊全的,其中以萬曆三十三年(1605)王肯堂刻本最佳。

  現今中醫界使用的《千金翼方》以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據江戶醫學本出轉的影印本較為常見,書中所缺失的內容由當代中醫專家自行研製的藥方填補空缺。

主要內容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圖源於網路)

  《千金翼方》全書30卷,計189門。合方、論、法共2900余首。卷1~4論藥物,引錄《唐本草》的大部分內容,卷5~6係婦人疾病;卷9~10論述傷寒;卷11為小兒病;卷12~15闡述養生長壽。集中體現了古代延年益壽學説同防病、治病相結合之特色。

  卷16~25論述中風、雜十二症病證名。①指十二種原因不同的症病。《中藏經》:“症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②指婦科的十二种經帶病證。《備急千金要方·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三》:“何謂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狀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膿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卻,十二曰經度不應期也。”;十七椎穴經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主治轉胞,腰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 病、高分子癰等;卷26~28係針灸;卷29~30為禁經,其中雖有禁咒之術,但亦不乏心理療法內容。

  明朝萬曆年間由翰林院檢討國史纂修官王肯堂重加校注,全書共參考有關古籍50余種,出校勘註釋3400余條,並以簡體橫排本出版,以滿足廣大醫學工作者及愛好者。

  《千金翼方》系統論述了傷寒六經辨證、內科雜病、外科瘡腫、診病察色,辨別陰陽表裏虛實以及治療技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經驗。

  其書分為:(婦人方上)178方, (婦人方中)200方, (婦人方下)127方, (少小嬰孺方上)82方, (少小嬰孺方下)242方, (七竅病上)217方, (七竅病下)223方, (風毒腳氣)67方, (諸風)60方, (傷寒上)99方, (傷寒下)144方, (肝臟)62方, (膽腑)68方, (心臟)157方, (小腸腑)85方, (脾臟上)70方, (脾臟下、熱痢七)103方, (胃腑)117方, (肺臟)128方, (大腸腑)142方, (腎臟)112方, (膀胱腑)25方, (消渴淋閉尿血水腫)78方, (丁腫癰疽)183方, (痔漏)187方, (解毒井雜治)131方, (備急)329方, (食治)1方, (養性)14方。

作者——孫思邈

WIRELESS201604050902000063326016515

孫思邈。(圖源於網路)

  孫思邈(約541-682年),唐代醫學家,中醫醫德規範制定人,人尊為“藥王”。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自幼多病,立志於學習經史百家著作,尤立志於學習醫學知識。青年時期即開始行醫于鄉里,並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他對待病人,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饑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深為群眾崇敬。隋大業(605-618年)中,曾遊學四川,並在該地煉丹,後隱于終南山,與沙門道宣律師交厚。後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國學博士、諫議大夫等職,均謝絕,唯于鹹亨四年(673年)任承務郎直長尚藥局,掌管合和禦藥及診候方脈等事務,上元元年(674年) 即因病辭退。當時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皆視他為老師。

  孫思邈在數十年的臨床實踐中,深感古代醫方的散亂浩繁和難以檢索,因而博取群經,勤求古訓,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編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醫學的發展水準。

《千金寶要》

  《千金寶要》,分為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後本係析篇為卷)。宋代郭思編,刊于1124年,係取孫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簡、便、驗方及針灸法彙編而成。共分婦人、小兒、中毒等17篇。其中醫論一篇,係摘錄《千金方》中有關病機、制藥等內容編成。1124年,將此書刻碑于華州公署,以廣流傳。明景泰六年(1455年)楊勝賢始易木版梓行。1522年王守中喜其方之簡便,藥之近易,而天下游耀州真人問者歲無虛日、日無虛時,因刻石于洞前,至今猶存。現存多種清刊本及石印本、拓印本。

  (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