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文娛北京5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在最近的熱播劇中,《風起隴西》的題材顯得有些特別:以全新的諜戰視角打開三國故事。
它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同名小説。故事情節很緊湊,講述了“小人物”陳恭與荀詡跌宕起伏的經歷,一番波折之後,兩人決定聯手查出安插在蜀國的間諜“燭龍”。
馬伯庸自己也在追劇,“糜衝在原著裏就是個工具人,沒有自己的情感,是一具執行任務的機器。劇裏把這個人物做了昇華,豐富了血肉,使之成為一個真正的角色。”
作家馬伯庸。受訪者供圖
包括《風起隴西》在內,馬伯庸的歷史題材小説擁有不少讀者。在寫作中,如何平衡真實歷史和文學創作的界線?他説,那就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最近,馬伯庸在接受中新文娛專訪時,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方法和閱讀經驗。他認為,小説家一定要是雜家,廣度是一定要有的,否則寫不出三教九流、寫不出紅塵世情。
專訪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文娛:《風起隴西》想講一個怎樣的故事?
馬伯庸:這個(書)可早了,應該是在2004年,當時我在紐西蘭讀大學。因為圖書館裏沒有什麼中文書,我帶了一本《三國志》過去,反覆看,對那段歷史了解比較多。
2004年我要寫畢業論文,(寫論文)之餘想轉移壓力,就寫了《風起隴西》。當時我的想法很純粹,三國故事大家熟悉,但三國諜戰故事,好像沒人寫過,於是就動筆了。
中新文娛:《風起隴西》的故事在歷史上有原型嗎?您如何看待陳恭這個人物?
馬伯庸:中國的歷史向來很少關注間諜這方面的故事,但如果仔細想一想,其實每一件大事背後,一定是有著非常紮實的情報基礎。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官渡之戰,曹操是如何知道袁紹屯糧在烏巢?又是如何帶兵準確將其付之一炬?這背後一定是有情報網路的支撐。但間諜是這樣一個職業:最出色的人才,一定是籍籍無名的,所以歷史上也沒什麼記載。
作家馬伯庸。受訪者供圖
原著小説裏,陳恭是一個配角。但是在他身上,融匯了我小時候看過的諜戰片、反特片的各種英雄形象。他們忍辱負重,活躍于敵人腹心,犧牲巨大,卻九死不悔。
中新文娛:如今您在創作風格上有沒有什麼變化?可否分享一件寫作方面的趣事?
馬伯庸:寫《風起隴西》的時候,我的歷史地理水準還不太好,很多細節沒有考慮到。比如我把漢中描寫成一個如同陜北黃土高原的地方,與實際情形嚴重不符。
一個漢中的朋友向我抗議,説我們這裡號稱是小江南,才不是滿眼黃土呢。我得知之後,特意去實地考察了一圈,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趕緊在再版的時候做了修正。
中新文娛:寫歷史題材小説,您提到過有個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如何理解?
馬伯庸:“大事不虛”好理解:我們要尊重歷史事實,不去做大的改編。“小事不拘”很多人理解為不受拘束,其實也不是。
小事需要虛構,但虛構也要講究歷史邏輯,當時的人秉持什麼樣的價值觀,才會説什麼樣的話,有什麼樣的科技水準,才能做什麼樣的事。
《風起隴西》書封。出版方供圖
比如宋代的社會風氣是重文輕武,你要虛構一位底層武將,他的社會地位就不會太高,見到文人要矮一頭。一切故事橋段,都要從這個社會邏輯中衍生而出。
中新文娛:能否分享下自己的閱讀經驗?接下來的創作計劃是什麼?
馬伯庸:我閱讀沒有限制,什麼書都讀。小説家一定要是雜家,深度不敢説,廣度是一定要有的,否則寫不出三教九流、寫不出紅塵世情。
我現在剛剛完成一部寫了三年的作品,叫做《大醫若史》,希望透過幾個清末的醫生,寫出亂世之下醫療工作者的艱辛與堅持。
我就是個寫小説的,完成作品是我的本分,至於其他,都屬於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完)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