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美日妄圖借台灣問題國際化意欲何為

彭韜

彭韜,男,博士,湖南株洲人,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台灣史、台灣政黨選舉及港澳台問題研究。承擔和參與多項國家與省部校級科研課題。出版個人專著一本,主編兩本,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及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50余篇。

  

v2-a01f3c4a413528e791315887c467d94a_720w副本副本


     作者 彭 韜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近日,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日小動作不斷,不斷在紅線邊緣徘徊,不斷挑戰中國底線,嚴重影響了中美、中日關係及台海形勢的和平發展。一方面不斷派遣代表團竄訪台灣:3月1日,美國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率團訪台;3月2日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展開為期4天的台灣訪問行程;4月12日美國再次派跨黨派代表團竄訪台灣,美國聯邦參議院預算委員會資深委員格雷厄姆率領,隨行的有參院外委會主席孟南德茲與其他三位聯邦參議員與一位聯邦眾議員。5月5日,日本自民黨青年局小倉將信眾議員率11人訪問團抵達台灣,蔡英文與台當局副領導人賴清德與訪問團成員見面。接二連三的竄訪使得原本就有些緊張的台海關係再次降至冰點;另一方面,美日軍方也不斷在台灣海峽發起挑釁行為,4月26日,美“桑普森”號導彈驅逐艦過航台灣海峽並公開炒作“挺臺”;5月10日,美“羅亞爾港”號導彈巡洋艦過航台灣海峽並公開炒作“聲援”民進黨當局,加之最近美“林肯號”和“裏根號”以及日本“出雲號”三大航母編隊都在台灣海峽附近遊弋。

  除此之外,為了將台灣問題國際化,拜登政府還不斷利用輿論炒作“大陸威脅論”,拉攏亞太盟友,美國務卿布林肯、防長奧斯汀為首的高官屢屢口出狂言,大肆鼓吹“美軍協防台灣論”,炒作中國“侵略威脅”,視中國為“步步緊逼的挑戰”。美國國務院在其“美臺關係”網頁上刪除了關於1979年《中美建交聯合公報》中“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等相關敘述,也不再提及“美國不支援台獨”,並且在有關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闡述中將所謂《與台灣關係法》置於美中三個聯合公報之前。繼此前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爆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震驚言論,現任首相岸田文雄也聲稱,“絕不容忍在印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使用武力改變現狀的單方面企圖”,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不僅對日本的安全至關重要,對國際社會的穩定也至關重要。2021年12月23日,日本自衛隊和美軍強調擬定一份共同作戰計劃,“以應對台灣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況”。在“突發事件”初期階段,美國陸戰隊將在鹿兒島縣至沖繩縣的島嶼設立臨時攻擊用軍事據點。4月7日,美日外長防長“2+2會談”上,美國務卿布布林肯對中方進行污衊,並慫恿“台獨”分子和他國阻撓中方實現統一,增強所謂“整合性威嚇”。5月5日,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五角大樓舉行會談,雙方再次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奧斯汀稱,中國近來的行為“構成深度挑戰”,美日將討論如何建立“更加開放與自由的印太地區”,包括共同努力強化美日同盟。這意味著美日應對所謂“台海危機”進入實質行動層面,美日加大了聯手制衡中國的力度。美日臺頻繁勾連矛頭直指中國大陸,蓄意破壞台海安全穩定,也嚴重影響了兩岸關係,使得兩岸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1. 美日力推“印太戰略”,拉攏盟國,積極佈局,借台灣問題制衡中國

  在美國“印太戰略”的框架下,無論是北約峰會、G7峰會、五眼聯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奧庫斯聯盟”,這些都促使“反華”成為了西方政客的政治正確和行為認知。根據2月美國發佈的《美國印太戰略》報告,美國未來12至24個月內將在印太地區開展10項行動計劃,包括為印太地區注入新的資源;領導確立“印太經濟框架”;增強威懾;強化一個活躍且團結的東盟;支援印度持續崛起和發揮地區領導作用;讓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切實生效;擴大美日韓合作;合作增強太平洋島國的韌性;支援良好的治理和問責制;支援開放、有韌性、安全和值得信任的技術等。報告充分反映的了美國在冷戰思維控制印太地區的主導權戰略野心。2021年10月4日,岸田文雄成為新首相後也明確指出,未來三年,日本在外交和安保領域,要以“比現在更高的優先度”推進印太戰略。為此,需積極聯合美、澳、印及東南亞諸國。由此意味強化所謂的印太戰略同盟,將會是日本新一屆政府的主要目標。

  美國一直對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心存芥蒂,想盡一切辦法徐圖包圍遏制中國發展,美國人顯然意識到以一己之力無法全面壓倒中國遏制中國,尋求外部的幫忙成為較為現實的選擇。而傳統的盟友平台北約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可惜北約遠在萬里的歐洲之外,且主要放在對付俄羅斯身上,北約無法成為美國的起手工具,無論從地緣政治還是針對目標而言,中國周邊地區和國家成為美國拉攏的對象。拉攏盟國,借環印太圈以所謂“印太戰略”形成戰略制衡也成為其戰略選擇。5月12日,為期兩天的美國-東盟峰會在華盛頓開幕。拜登在開幕式致辭中承諾將在海上資産、基礎設施、安全、流行病防範和其他旨在抗衡中國影響力上投入1.5億美元。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是企圖借此次峰會拉攏東盟國家“抗衡中國”。日本在岸田新政府上臺後,在涉華問題上緊跟美國“印太戰略”步伐,屈從於美國,配合炒作“中國威脅論”,也逐漸失去了之前務實合作的立場,也使得中日間關係再度受到影響。對日本而言,台灣海峽是日本的能源通道,日本擔心中國完全統一後隨時可能掐斷其能源通道,同時也不願看到統一後的中國在東亞的實力更加強大。因此追隨美國“印太戰略”既是“表忠心”,也是著眼于地緣政治。所以無論美日都是借助於台灣問題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東亞政治的棋盤上,台灣無疑是可供美日操弄的好“棋子”。

  今後在台海方向的軍事部署(包括空中、海上、水下)只會越來越多。中方在台海方向的軍事行動將日益受美國及其盟友海空力量的挑釁和掣肘,博弈和鬥爭程度加劇是必然選擇。美《國防授權法案》還建議美國防部邀請臺軍參加2022年“環太平洋”聯合軍事演習,並要求美國防部長遞交“台灣不對稱作戰能力”評估報告,加強美國國民警衛隊與台灣合作的方案等。美方的著眼點不僅是強化美臺軍事合作關係,還有伺機為臺提供“聯盟保護傘”的考量,美方一旦做出邀請臺軍參與環太軍演的決定,也嚴重破壞了“一個中國”的國際框架。

  對於美日而言,經濟與軍事上已經不能完勝中國,美日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圍堵中國,這些都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爭取中國利益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將直接衝擊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台灣牌”就成為他們手中一張成本最小,收益最大,代價最小,回報最大的一種方式。所以美日不斷拉攏盟國,積極佈局,借“印太戰略”,將台灣問題國際化,以便在與中國談判中增加更多的招數和籌碼,阻礙中國的統一大業,使得中國在統一過程中增添更多的阻礙阻力與變數變數。

  2. 台灣甘當“棋子”配合美日打“台灣牌”,予取予求,“一邊倒”投靠美日

  蔡英文上臺後,奉行“親美聯日抗陸”政策,在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向美國“一邊倒”,甘當美國馬前卒,妄圖引入美方力量來對抗中國大陸,因而對美日予取予求,“萊豬”及“核食”開放進口就是最好的例子。民進黨當局的高度配合,也為美日打“台灣牌”提供了重要空間。特別是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民進黨當局不斷製造輿論進行蹭熱點、刷存在感,甚至還引發“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輿論討論,蔡英文聲稱“我們對烏克蘭的情況感同身受”,希望借俄烏事件內涵影射大陸,再次操弄“抗中保臺”政治,爭取國際奧援以及增加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反感排斥,目的將台灣問題國際化以及島內政治利益最大化。

  5月1日,臺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接受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GPS”欄目專訪。吳釗燮一邊借俄烏戰事施壓大陸,為台當局壯膽,將台灣與烏克蘭作比,試圖在武統問題上向大陸全面施壓,甚至放言“武統台灣,大陸要三思”。另一邊則是不斷乞求國際支援,尤其是請求美國的“大力援助“,刻意營造出美國對台灣“堅若磐石”(rock solid)的廣泛支援的假像。台當局在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上可謂是不遺餘力,4月12日,台灣防務部門發佈了《全民防務手冊》,讓台灣民眾了解戰時的基本生存技能,強化所謂“全民戰時應變能力”,指導民眾該如何自救,但被批評內容完全與現代戰爭脫節。3月17日,吳釗燮于在接受澳大利亞媒體專訪時就聲稱,中國大陸“正試圖改變國際秩序”,將“極權主義思想”強加於台灣。還妄稱中國大陸“正向外擴張影響力”,大陸“從未放棄武力統一台灣”,且“台灣必須隨時備戰”之類危言聳聽的言論,妄圖升高兩岸對抗,激化兩岸矛盾,叫囂要做“全民皆兵的戰時準備”。

  誠然,對於民進黨當局而言,即使是飲鴆止渴,也會認為是有利可圖,民進黨之流大放厥詞、執意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的背後有著深刻複雜的社會經濟、政治利益、政黨派系、國際局勢考量。首先,這是民進黨當局掩蓋施政不力,轉移島內矛盾焦點的需要,蔡英文進入第二個任期以來,“食安難安”、“缺水缺電”、“疫苗無果”、“快篩緊缺”等民生問題無一得解。而在此民生艱難的時刻,台灣防疫政策荒腔走板,其本質是“躺平式”防疫導致再度出現疫情破口,台灣單日確診連續4天超6萬例。據臺“衛福部疾管署”網站5月15日發佈消息,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佈,台灣5月15日新增68,769例COVID-19確診病例,分別為68,732例本土個案及3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9例死亡。全臺迄今768,543例確診,分別為12,206例境外移入、756,28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民進黨當局一方面置人民生計不顧,為尋求外部勢力“加持”“保護”,不惜犧牲民眾健康利益,開放“萊豬”和“核食”進口,引發了島內民怨沸騰,另外一方面則不斷借由國際熱點事件指責中國大陸來掩蓋自身施政不力、防疫疏失、漠視民生等影響台灣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其二,這是民進黨當局破壞兩岸關係,宣揚“台獨”理念的需要,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民進黨當局多次發表“台獨”言論,加大謀“獨”挑釁力度,企圖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加大與西方敵對勢力勾連力度,一次次試探大陸的紅線底線。由此增強台灣地區所謂的“國家”意識,增進台灣民眾所謂的“國民”身份認同,弱化台灣民眾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培植分裂主義土壤,從而實現其“台獨”黃粱美夢。其三,這是民進黨當局企圖刷存在感,謀求政黨利益的需要,吳釗燮之流企圖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很大程度上與民進黨年底“九合一”選舉或其他行徑謀取政黨利益不無關係。自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民進黨當局對“仇中恐中”情緒的渲染早已成為其爭取選票的不二法門,吳釗燮之流深諳此道,借由國際熱點問題及烏克蘭局勢開始了自己拙劣的政治表演,“積極努力”為獲取更多政治紅利鋪路。最後,這也是民進黨當局製造國際話術,勾連外部勢力,同時配合印太戰略面向美國“示忠”的需要。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民進黨當局不斷進行台灣問題國際化政治操弄,而美國對烏克蘭局勢作壁上觀。一定程度上使得台灣民眾恐慌不已,從而對民進黨産生強烈不滿。為了在島內營造“美日挺臺”的印象讓台灣民眾放心,民進黨當局在美對臺軍售和美政客訪台上,都是予取予求。蔡英文甚至在與竄訪團碰面時還極力向美方表達所謂“忠心”,稱期待能在美新“印太戰略”中扮演積極角色,維持“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由此可見民進黨當局在配合美“印太戰略”上可謂是“用心良苦”。

  自二月份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民進黨當局不斷製造輿論,妄圖在面臨百弊叢生的窘境與外部嚴峻的國際環境中找尋一條所謂“出路”,為民進黨轉移島內台灣人民視線擺脫當前困境尋覓一條“活路”。意圖通過台灣問題國際化來實現所謂“抗中保臺”“倚美謀獨”,但這不過是癡心妄想,最終只會徒然消耗兩岸間為數不多的信任,走上無可挽回的“絕路”。

  3. 美日所謂“盟友”不言而喻,兩岸實力對比一目了然,台灣問題國際化圖謀不可能實現

  在當前俄烏局勢下,美日打著維護“和平”“自由民主”的旗號,頻頻派遣官員竄訪台灣,在軍事上不斷挑釁中國大陸。究其本質來看,美國就是把台灣當作一顆“棋子”,通過民進黨當局配合執行其反華政策進而遏制中國發展。從美國如何對待越南、阿富汗、烏克蘭這些所謂的“盟友”,就能看出美國背信棄義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對主權國家尚能如此,今後如何對失去價值的台灣就能可想而知。台灣當前所受到的特殊關注不過體現在還能為美國提供利用價值上,當價值不在,棋子與“棄子”的身份轉化不過轉瞬之間。日本在配合美國的同時,也只是將台灣視作對抗中國的“馬前卒”,來保障自身在東亞地區的地位,美日雙方可謂是各懷鬼胎,而台灣動輒以烏克蘭自比,殊不知台灣的地位在美國眼裏與烏克蘭完全不再等類之間。眾所週知,美三號人物,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原定於今年4月竄訪台灣,民進黨當局自然無比期盼,然而事與願違,在大陸的強烈抵制下,佩洛西因新冠檢測陽性並未成行,儘管台灣當局望眼欲穿,“轉陰”後的佩洛西卻無動於衷,反而去往烏克蘭與澤連斯基會面,這充分證明了即使烏克蘭與台灣同樣作為“棋子”,其價值在美國人看來也是有等次的,今天美國讓烏克蘭人民成為過橋之卒還能在冠冕堂皇之餘雪中送炭,明天台灣人民或許只能在收穫“炮灰”的命運的同時遭受美國人的遺棄。綜合兩方面言之,促使台灣問題國際化的圖謀不可能成功。

  總而言之,美日妄圖借台灣問題國際化來達成自身的政治目的與政治野心的企圖不會也不可能實現,在中美勢均力敵的大背景之下,美日沒有資格從實力地位出發居高臨下對待中國,而同時多方面的複雜局勢也對美日想要完全推高與中國對抗層次有著掣肘。即使美日一意孤行,中國絕不會放任外部勢力挑戰自身的底線,堅決而有力的警告與聲明會成為美日望而卻步的威懾,最終美日只會重演阿富汗與烏克蘭的行動,以犧牲台灣這顆“棋子”來達到棄車保帥的目的。再者,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民進黨當局勾結外部勢力,“台獨”頑固分子企圖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回避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只會給台灣同胞帶來深重災難,“台獨”分子註定就是強弩之末,也必將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當前大陸促統實力優勢愈益強化,實現統一意志堅如磐石,方式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如果説中美綜合實力差距在逐漸縮小,那麼兩岸實力差距則在加速拉大,大陸促統基礎在繼續強化,對兩岸關係的主導力、控制力和塑造力也變得愈來愈強。祖國統一大勢不可阻擋,台灣的前途希望在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於實現國家的統一,而不是依靠所謂外部的“空頭支票”,“挾洋謀獨”沒有出路,“以臺制華”註定失敗。台灣在統一大方向上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行為無疑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台灣當局無論是自我掙扎還是求援抵抗都將是徒勞無功、事與願違。最後就具體事實而言,依靠國際問題來轉移視線來回避島內矛盾無異於掩耳盜鈴、自欺欺人,而為政黨私利強橫獨斷置普通百姓于不顧,更會加深當局與民眾的隔膜,將台灣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而言,台當局希冀將台灣問題國際化都是一條無助於解決台灣當下困境的絕路,既不可以,也不可行,更不可能。

  (作者彭韜: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黃楊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