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市委副書記、市長李軍傑出席開幕式並講話。李軍傑在致辭中説,黃岡市是黃梅戲的發源地,黃梅戲在海峽兩岸具有豐厚的文化土壤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本次活動以“同唱黃梅戲,共敘同胞情”為主題,搭建了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橋梁和紐帶,必將為深化鄂臺文化交流合作搭建新平臺,拓展新領域,開創新局面。希望借本次活動機會,為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增進了解、凝聚共識,共謀發展,提供舞臺和平臺,也希望在座的台灣同胞利用本次交流的機會,加深對黃岡的了解,推動兩地各領域合作向縱深發展,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夏立言視頻致辭。圖片由湖北省台辦提供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代表中國國民黨對活動的順利舉辦表示祝賀。夏立言表示,黃梅戲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根”和“魂”,黃岡市人民政府在台灣成功推出的東坡、傳燈、李時珍等三台大型古裝黃梅戲,在台灣引起了強烈反響,也讓台灣民眾零距離感受到了黃梅戲故鄉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一曲黃梅戲,兩岸同胞情,舉辦首屆海峽兩岸黃梅戲文化交流活動,對於進一步增進兩岸民眾共識共鳴,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希望類似的交流活動多多益善,兩岸的交流交往能夠長久保持。
“同唱黃梅戲,共敘同胞情”首屆海峽兩岸黃梅戲文化交流活動,在黃岡和台北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辦。湖北省台辦主任程良勝表示,近年來依託黃梅戲文化、東坡文化、李時珍醫藥文化和佛教禪宗文化等特有文化資源,在兩岸文化交流上進行了積極探索,為兩岸開展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希望兩岸同胞以舉辦黃梅戲文化交流活動為契機,同唱黃梅戲,共敘同胞情,進一步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增進彼此情感交融,促進同胞心靈契合,彰顯兩岸一家親理念,凝聚起推進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強大活力。
黃梅戲曲目品賞環節。圖片由湖北省台辦提供
此次“雲”交流活動中,鄂臺兩地黃梅戲專家學者圍繞黃梅戲藝術特點、發展演變歷程、表演形式、人才培養及兩岸黃梅戲文化交流等內容,展開交流研討。兩岸學者一致表示,要進一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兩岸民眾欣賞黃梅戲、喜歡黃梅戲,使之成為連接兩岸同胞情感的橋梁和紐帶。
在黃梅戲曲目品賞環節,兩岸演員分別演唱了《昭君出塞》《天仙配之鵲橋》《梁祝之樓臺會》《女駙馬之狀元登科》等經典唱段。黃岡師範學院10多位臺籍教師用黃梅調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讓人耳目一新。兩岸藝術家精美的唱腔、精湛的演藝、默契的配合,充分展示了黃梅戲文化的藝術魅力,體現了兩岸黃梅戲文化同根同源的屬性。現場交流活動,在兩岸藝術家共同演繹的經典曲目,《夫妻雙雙把家還》的餘音嫋嫋中結束。
鄂臺兩地演員集體合唱“夫妻雙雙把家還”。圖片由湖北省台辦提供
現場連線採訪時,台灣湖北同鄉會榮譽理事長陳興國的一句“走到哪,都不能忘了我們是中國人、是湖北人、是黃岡人”,引起共鳴,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該活動由湖北省台辦、黃岡市人民政府、黃岡師範學院主辦,是國台辦2022年重點對臺交流項目。湖北黃岡是黃梅戲的故鄉,也是黃梅戲發源地。早在2015年,由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黃梅縣黃梅戲劇院編排的大型黃梅戲曲目《東坡》《傳燈》《李時珍》曾遠赴台北、高雄、苗栗等地演出,深受台灣民眾喜愛。湖北黃岡與台灣聯繫密切,多次與台灣有關方面開展文化交流。黃岡師範學院吸引了30多位台灣籍博士前來任教,學院專門建立了“臺籍博士之家”。
臺籍博士許懷之接受採訪。圖片由湖北省台辦提供
“通過參加這次交流活動,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深了解,兩岸同胞血脈相連,這次交流表達了兩岸同胞對兩岸和平發展的期望,這也是我們生活在大陸台胞的心聲。”臺籍博士許懷之接受採訪時表示。許懷之對黃梅戲情有獨鍾,也曾經多次登臺獻藝,還在黃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侶。(華夏經緯網綜合報道)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源於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採茶歌。黃梅縣位於湖北省東大門、黃岡市東南端,這裡有“吳頭楚尾、浸潤千年”獨有的非遺文化,也是“蘄黃禪宗甲天下,佛教大事問黃梅”的禪宗文化發祥地,更孕育了“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戲”的黃梅戲故鄉。
黃梅縣自古便是歌鄉,古時採茶歌是黃梅人的勞動創造。明代戲曲作家徐霖曾描述“老稚相與歌于野,商賈相與歌于途”。明代理學家瞿九思《化民成俗歌》一書,對黃梅民間的採茶歌,進行了系統梳理,形成了黃梅戲曲原始藍本。後經乾隆年間一代名伶,黃梅縣孔壟人、邢繡娘等戲曲名師的薪火相傳,黃梅採茶戲得以傳唱大江南北,逐步發展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此資料由華夏經緯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