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澳洲大選民調差距拉開 莫裏森狂拋“抗中保臺牌”適得其反

蔡裕明

蔡裕明,現為台灣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博雅學部副教授;台灣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曾經擔任臺教育主管部門助理研究員。

台島夜話


作者 蔡裕明(台灣實踐大學副教授)

澳洲將於5月21日舉行聯邦大選,現任總理莫裏森所屬的保守派,由自由黨與國家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力拼連任,而在野的工黨民調一路領先至超過8%,如無意外幾乎可稱是篤定當選。

早在選舉開跑之前,莫裏森政府就為了掩飾其在內政的嚴重問題,不斷拋出無謂的國安議題對中國進行無止盡的批判,甚至介入與澳洲並無直接關係的台海問題。去年10月自由黨參議員阿貝茲公開聲稱讓澳洲推翻一中原則,和台灣地區“建交”,説澳洲有“義務”在中國大陸對臺發動軍事行動時“保護台灣”。

為了挽救內政失分執政而引起民眾極度不滿的現況,聯盟頻頻炒作國安議題企圖轉移目標,更努力在各種宣傳,以及最近的莫裏森與工黨領袖候選人阿爾巴尼斯的辯論會上,企圖塑造工黨“對中國軟弱”的形象。然而就在選前的節骨眼上,索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承認與中國簽署安全合作框架協議,等於是直接打了莫裏森政府一巴掌。

對中政策並非唯一重要的議題

那麼對中國政策在這屆大選會扮演什麼角色呢?

澳洲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對全澳洲2000人進行民調,有40%的受訪者表示,澳洲政府的對中政策將是影響他們投票的議題。澳洲民眾確實對澳洲的安全環境發生變化的事實更為重視,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心理準備,由民調可見選民普遍支援增加國防開支。

但是民調數字也顯示,選民對兩大黨的中澳關係印象分數,其實差不多。民眾已經不再如以往那樣認為保守勢力是應對安全挑戰的絕對最佳選項了。更有趣的是,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上,民眾認為相信工黨比莫裏森政府更有能力。

對此刻澳洲民眾來説,“生活費用”等攸關自身錢包的民生問題,恐怕才是更切身的議題。疫情和俄烏戰爭影響導致物價飆漲,澳州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5.1%。而澳洲近年來反覆經歷森林火災和水災,再加上會加劇溫室效應的煤炭業是澳洲重要經濟引擎之一,能源和環保政策備受關注。澳洲已經逐步走出疫情,莫裏森在內政上幾乎毫無建樹,期待經濟復蘇的澳洲民眾不免懷疑這時候該不該換人做做看,外交自然不會是選戰最重要的議題。

莫裏森任內招致的批評聲浪,包括他對導致24人喪生、數千人無家可歸的野火的處理方式,以及面對新冠肺炎疫苗及快篩短缺採取的因應措施。澳洲選民傾向認為工黨在健康、教育和社會服務方面更有作為。

過度炒作《中所安全協議》

面對持續落後的支援率,已經在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的一紙安全協議在外交上跌了重重的一跤的莫裏森政府,也不得不孤注一擲,繼續以此協議炒作“中國在區域問題造成的威脅”。

然而,中所的安全協議帶給澳洲多少真正的安全挑戰,取決於它會演變成什麼。目前中所都否認有建立軍事基地的意圖,加上索羅門群島自身的政治局勢非常混亂,以至於澳洲好幾年都必須派駐維和部隊協助平息動亂,從這一紙安全協議到達建立軍事基地的困難度極高。以目前的條件分析,中所的安全協議確實是莫裏森政府在其所重視的外交與國防議題上的慘敗,但要延伸到“中國將建立軍事基地”的推測是莫裏森政府與媒體的過度炒作。

美澳兩國對太平洋群島國家的態度,在這次協議中被批評最多,因為他們枉顧當地的聲音。對包括索羅門群島在內的太平洋島國而言,氣候變遷才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莫裏森政府在國際會議上並沒有積極解決氣候變遷的動作,也未對所國等低海拔國家做出任何承諾。澳洲執政聯盟只表示若勝選,會持續鉅額金援南太平洋群島國家,又遭到民眾強烈的批評。

觀察2011年至2017年索羅門群島接受援助情況,台灣排名第四,2019年所國官員卻以壓倒性票數通過與台灣斷交,由此可見金援已非維持與太平洋島國外交的唯一選項。莫裏森政府並未從臺所斷交的例證反省,思考對策,只是一再拋出金援,無怪外交慘敗並失去本國民眾的支援。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外交策略,則是打了漂亮的一仗。

工黨或能緩解區域緊張

那麼澳洲能否阻止中國在太平洋島國擴大影響力呢?

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有權利像其他主權國家一樣在海外拓展其影響力。索羅門群島對中國的出口是對澳洲的72倍,對於與中國加深各種合作關係並不令人詫異。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許多主權國家認為增加與北京的接觸符合它們的利益。如果澳洲試圖阻止其他國家與中國的接觸,不僅是輕視其他國家的主權,更將進一步損害堪培拉與北京的關係,而且有可能被該地區的其他國家視為無益的合作夥伴,讓澳洲逐漸被邊緣化。

從外交政策來看,澳洲兩個主要政黨似乎沒有什麼不同。雖然政權輪替不必然代表中澳關係就會出現轉機,但已能確定莫裏森政府連任不可能促進中澳破冰,反觀工黨並未採取不必要的強勢敵對立場,較有可能為中澳之間尋求某種程度的改善空間,化解印太地區的日趨嚴重的對立,進而緩解台海等較為緊張的區域壓力。澳洲民眾對於中澳關係的期許,反映于持續拉開差距的大選民調中。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邱夢穎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