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這就是中國優勢 | 經濟優勢(一)中國高鐵 —— “中國速度”領跑世界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2-05-20 10:02:54

1

  【導語】一百年前,山河破碎,國弱家貧。一百年後,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一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國家。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出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跡。中國經濟為何能迎難而上實現一個又一個新跨越?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從2007年首列國産化時速300公里動車組下線,到2010年京滬高鐵創下時速486.1公里的世界紀錄;從2016年中國標準動車組以420公里的時速成功交會,創下世界高鐵動車組交會試驗的最高速,再到2019年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京張智慧高鐵開通運營……中國鐵路不斷創新發展,真真切切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中國高鐵這張名片驚艷了全世界,成為“中國速度”的代名詞。

   高鐵成網 世界第一  

2018年2月1日淩晨,動車組停靠在武漢動車段的存車線上,準備進行檢修和保溫作業。近百組在武漢動車段經過檢修、保溫作業的動車組蓄勢待發,迎接春運。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2018年2月1日淩晨,動車組停靠在武漢動車段的存車線上,準備進行檢修和保溫作業。近百組在武漢動車段經過檢修、保溫作業的動車組蓄勢待發,迎接春運。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高鐵作為交通運輸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水準的重要體現。我國高鐵發展雖然比發達國家晚40多年,但依靠黨的領導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經過幾代鐵路人接續奮鬥,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追趕到並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變化。

  從2008年京津城際高鐵開通,到如今“四縱四橫”高鐵網提前建成,“八縱八橫”高鐵網正加密成型,中國成功建設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現代化水準最高的高速鐵路網。其發展速度之快、品質之高令世界驚嘆。高鐵已然成為一張靚麗的“中國名片”。

  · 運營里程世界最長到2021年底,我國高鐵運營里程突破4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中國鐵路運營總里程突破15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二。

  · 商業運營速度世界最快。目前,在京滬、京津、京張、成渝等高鐵1910公里線路上,復興號以時速350公里運營。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實現高鐵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的國家,樹起了世界高鐵商業化運營標桿,以最直觀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

  · 運營網路通達水準世界最高。從林海雪原到江南水鄉,從大漠戈壁到東海之濱,我國高鐵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崇山峻嶺、通達四面八方,“四縱四橫”高鐵網已經形成,“八縱八橫”高鐵網正加密成型,高鐵已覆蓋全國92%的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


   攻克難題 自主創新   

2018年5月10日,“復興號”動車組在總裝生産線上裝配。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2018年5月10日,“復興號”動車組在總裝生産線上裝配。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中國高鐵在路基、軌道、長大橋梁、長大隧道、大型客站和系統整合等方面,攻克了大量世界性技術難題,北斗導航、5G、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高鐵得到成功應用,繁忙的高鐵幹線和城際鐵路列車高密度、公交化開行,高峰期發車間隔僅有4—5分鐘,智慧型復興號動車組部署2700余項監測點……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世界先進高鐵技術體系。

  · 自主創新是中國高鐵發展的底色。中國高鐵走出了一條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鐵路部門積極開展自主創新,産生了“和諧號”“復興號”及智慧高鐵等成果;鐵路不畏艱難、勇於創新,使我國的高速鐵路、重載鐵路、高原高寒鐵路技術均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從安全性、效能性、舒適性、便捷性、經濟性等運營指標來看,中國鐵路大力實施客運提質計劃和復興號品牌戰略,全面提升高鐵運營品質,打造了具有世界一流運營品質的中國高鐵品牌。

  · 智慧技術領跑中國高鐵新時代。根據《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要以新型基礎設施賦能智慧發展。加大5G通信網路、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用,豐富應用場景,延伸産業鏈條,統籌推進新一代行動通訊專網建設,構建泛在先進、安全高效的現代鐵路資訊基礎設施體系,打造中國鐵路多活數據中心和人工智慧平臺,提升數據治理能力和共用應用水準,以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與鐵路深度融合賦能賦智為牽引,打造現代智慧鐵路系統。如今,“無票”乘車、一鍵點餐、穩定Wi-Fi、智慧空調系統打造的“智慧”高鐵也將讓你的旅途更加舒適,“智慧出行”讓你更加舒心。


   帶動經濟 飛馳向前   

京張高鐵列車停靠在北京北站(2020年12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京張高鐵列車停靠在北京北站(2020年12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高鐵作為現代化軌道交通建設的重大成果,不僅為廣大人民群眾出行提供了安全舒適便捷的交通方式,大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且深刻影響和帶動了城市格局、人口佈局、經濟版圖的積極變化,促進了國家現代化進程。

  高鐵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及與東北地區的互通交往,成為助力東北全面振興的催化劑。2020年年底,京雄城際鐵路開通運營,北京至雄安新區實現30分鐘通達。2021年1月22日,北京至哈爾濱高鐵北京至承德段開通運營,京哈高鐵實現全線貫通,北京至瀋陽、哈爾濱最快2小時45分、4小時52分可達。

  在高鐵最密集的長三角地區,基本形成了0.5-3小時城際交通圈,促進同城化效應不斷擴大,為推動長三角高品質一體化發展、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等作出了貢獻。

  在中部,合寧、合武、京港、商合杭、合福、合蚌、合安高鐵等7條線在合肥交會,進一步完善合肥“米”字形高鐵格局;在西北,銀西高鐵串聯起陜甘寧革命老區;在西南,成渝高鐵完成提速改造,成渝間實現高鐵公交化運營1小時直達,實現雙城生活“説走就走”……


   走出國門 聲名遠播   

2021年8月19日,第3000列“義新歐”中歐班列從鐵路義烏西站啟程。新華社發(龔獻明 攝)

    2021年8月19日,第3000列“義新歐”中歐班列從鐵路義烏西站啟程。新華社發(龔獻明 攝)

  我國高鐵的成功實踐,豐富完善了高鐵技術體系和國際標準,把高鐵發展推到了一個新的水準,在世界範圍內産生積極影響。中國高鐵在聲名遠播,截至2019年4月,中國已與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173份“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設施聯通方面,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等項目紮實推進,瓜達爾港、漢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建設進展順利。到2019年3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超過1.4萬列,基本實現“去一回一”,通達境外15個國家50個城市。

  境外項目的實施,有力推動了我國鐵路標準走出去。目前,國際標準化組織鐵路應用技術委員會開展的40項標準制定工作,我國主持9項、參與31項;國際電工委員會開展的99項標準制定工作,我國主持13項、參與48項;國際鐵路聯盟(UIC)開展的606項標準制定工作,我國主持26項、參與21項,包括UIC高速鐵路實施系列標準、UIC高速鐵路設計系列標準等,其中實施系列標準已向全球發佈。同時,我國還與俄羅斯等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標準化互認合作協議,顯著提升了我國鐵路標準的影響力。

  隨著我國高速鐵路快速發展以及鐵路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在世界鐵路的地位不斷提升,擔任了國際鐵路聯盟亞太區主席、國際電工委員會副主席、國際標準化組織鐵路應用技術委員會主席等領導職務,我國鐵路在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大大增加。


    征途如虹 未來可期   

圖為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力集中動車組飛馳在拉林鐵路上。 國鐵集團宣傳部供圖

圖為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力集中動車組飛馳在拉林鐵路上。 國鐵集團宣傳部供圖

  2020年,中國鐵路“十三五”圓滿收官。“四縱四橫”高鐵網提前建成,“八縱八橫”高鐵網加密成型。最新數據表明,目前中國高鐵網對50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率已接近90%,香港進入了全國高鐵網,除拉薩外的所有省會城市均已通高鐵。

  那麼,在“十四五”期間,中國高鐵將有哪些創新?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國鐵集團即宣佈啟動復興號“CR450科技創新工程”,研發更安全、更環保、更節能、更智慧的復興號新産品。CR450將推進關鍵技術指標論證和頂層指標體系編制,開展系統整合、輪軸驅動、制動控制、減震降噪等關鍵技術攻關。

  未來智慧技術將深化至高鐵的建造、養護維修、安全保障全過程。以京張、京雄、浩吉鐵路為代表的智慧鐵路建設運營,還將帶來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現代技術和新型基礎設施的全面融合與應用,進一步提升鐵路關鍵技術水準。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到2025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7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5萬公里。到2035年,全國鐵路網達20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7萬公里左右,20萬人口以上城市實現鐵路覆蓋,50萬人口以上城市高鐵通達。我國現代化鐵路網將率先建成,實現鐵路網國內國外互聯互通、區際多路暢通、省會高效連通、地市快速通達、縣域基本覆蓋、樞紐銜接順暢,網路設施智慧升級,有效供給能力充沛。


  綜合自新華網、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求是、中國青年網、澎湃新聞、金羊網等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