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截至5月22日,台灣地區新增79487例新冠確診病例,確診病例中新增53例死亡病例,台灣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1320371例,其中本土病例1307794例。面對每天數以萬計的確診病患,島內民眾對蔡當局的防疫政策莫衷一是,醫護也瀕臨人力崩潰。
醫療量能緊、藥床都告急
“清冠一號”大缺貨,青黃不接,中醫藥司正討論將“類清冠一號”納入公費給付。圖/高雄市聯合醫院提供
全臺醫療量能吃緊,臺衛福部門次長石崇良邀集各級醫院代表開會,要求地區醫院也需設置專責病房,專門收治原有確診的住院患者,但以輕症為主,如果病情惡化,無法治療,將轉至大型醫院。
臺“指揮中心”公佈島內醫療量能狀況,病床10784床,空床率53.9%,但眾多醫療工會團體至疾管單位門口舉牌抗議,怒吼“醫護人員已經被操到死”,痛批基層醫護吶喊求救,但台當局卻以逾五成的空床率來粉飾太平。
許多符合口服抗病毒藥物用藥資格的居家照護輕症患者抱怨無法及時取得藥物,如因行政程式而延誤治療,擬請求償。臺衛福部門主管陳時中對此表態稱,“公家不會賠償”。藥品是盡可能在有效時間內使用,但無法強制怎麼用。
急診醫護人員不敢回家
新北市某大型醫院的急診室外,醫護先將病患推進設置在戶外的等待區。(聯合新聞網/圖 記者侯永全/攝影)
台灣疫情狂燒,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相當辛苦。據台灣“中時新聞網”報道,台中榮總小兒感染科主任陳伯彥坦言,目前疫情大流行,最忙的是急診室,民眾一有症狀就衝急診,加上大醫院原本重症的患者就多,發燒患者難免要等待,現在改有戶外防疫門診可以疏解很多壓力,但很多站在第一線有接觸風險的醫護,近來都選擇下班住宿舍不回家,除了有狀況可立即支援,也避免傳給家中老少。
新冠專責病房超負荷
疫情不斷擴大,醫護人員反映工作超負荷,尤其是收治新冠患者的專責病房,在護理人力不足的狀況下,“指揮中心”仍要求每名護理人員同時照顧10至20個確診患者。台灣《聯合報》報道認為,此舉對病人的照顧護理及醫護人員的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媒體人陳昱旗撰文指出,醫護人員也可能染疫,恐面臨病情好轉後回到崗位又重復感染的困境。
醫護人員接連確診
“不知道接下來還有多少整個單位完全癱瘓的事件”,台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主治醫師姜冠宇直言,各醫院要很小心保護自己的“呼吸治療師”,一個接著一個確診,要不了多久,整個單位就快沒人上班了。
呼吸治療師是島內法定醫事人員之一,一般以醫院、睡眠中心或居家照護為工作場域,負責呼吸器調整、呼吸治療等。姜冠宇強調,呼吸治療師的戰略地位很重要,因為要進病房調整中重症患者的氧氣支援、機器設定,“結果現在都醫護自己來,天啊”。
因疫情嚴峻導致醫療量能吃緊,確診病人把醫院都佔滿了,許多醫院已出現病房不足的狀況,真正有住院需求的人只能到處找醫院收治。醫師呼籲民眾儘量別往醫院、急診跑,把醫療量能留給有需要的人。
重症率上升醫療量能面臨挑戰
重症率上升印證了公衛界之前對台灣地區新冠死亡率走升一事的擔憂。分析四月以來島內新冠確診死亡案例,四成一快速死亡和死後確診個案病故時間,高達八成是在5月5日之後,集中在近兩周,而這段時間正是“指揮中心”開放長照機構密切接觸者及六十五歲以上快篩陽性比照確診等階段。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當長照養護機構的重症病人變多,全部送到醫院,醫療量能很快面臨崩潰,如無法送至醫院,則愈來愈多染疫住民死在機構,“這是醫療量能的重要指標。”
蘇益仁説,確診人數激增,除了防疫體系面臨重大挑戰,還出現就醫通道壅塞、醫療量能逐漸不足、照顧品質變差等困境。例如,最前端快篩陽性者排隊做PCR採檢,可能得等三、四天才有結果,但年長者只要拖上三、四天,沒能及時用藥,狀況就會變得很棘手,以致確診和死亡時間靠得很近。
確診護理師帶病返
臺“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服組長羅一鈞5月18日報告,4月1日至5月17日共有240名尚未解隔離的醫事/照護機構工作人員提前返回工作,包括3家醫事機構召回8人,主要是返回特殊單位照顧染疫孩童;35家照護機構召回232人,大多是照服員。
羅一鈞表示,3家醫院召回人力的大多是特殊單位,例如兒童呼吸治療病房,因為孩子染疫需要呼吸治療、使用呼吸器,確診的護理師若本身同意、網區指揮官同意,醫院也尊重本人意願的狀況下,回來照顧確診小朋友。
至於長照護理機構,羅一鈞表示,這35家機構召回的232人,少數是護理師,大多是照服員。基本上都要無症狀或輕症,經過本人同意、經網區指揮官同意,已召回人力仍舊不足時,才能召回確診者,他強調,都要“本人同意”。
島內醫護投書檯媒疾呼“心碎”
新北市某大型醫院的急診室外,醫護在穿著防護衣的警員戒備下為病患量測血壓。記者侯永全/攝影
島內多名北部醫學中心急診醫護人員向台灣《聯合報》投訴,歸納出三大問題。
首先,急診面臨嚴重人力缺口,已有觀察區病人失去心跳才被發現的情況,令醫護身心受創。 再者,愈來愈多高齡或臥床病人因其他重症入院才發現確診,開刀等後續處置,也會因感控流程繁複而得花上四、五倍時間,難以分秒必爭搶救,術後也會因住在非專科性質的專責病房,照護品質大打折扣。最後也最心酸的是,當全民追求正常生活,醫護卻已快想不起正常生活的滋味。
護病比1:18,病人失去心跳才發現
急診專科護理師L觀察,最近兩個禮拜以來,長期臥床的確診長者明顯增多趨勢,不少是在家臥床,也有許多來自長照機構,榮民之家、呼吸照護中心,這代表重症醫療需求量只會更大,但急診醫師、護理師、護佐、清潔人員、救護車全部都因為有確診而人力不足,工作卻比平常更多。
北部醫學中心急診護理師S表示,有天大夜班,一個護理師要照顧18個觀察區的病人,因為大夜班護佐也確診,護理師還要每兩個小時去幫其中5個病人翻身、換尿布,等於一個人當三個人用。到早上8點多,測量生命徵象時才發現有個伯伯已經心跳停止了,當班護理師大受打擊,心情非常低落。
重症病人確診,感控耽誤搶救時效、照護品質大打折扣
急診總醫師C表示,現在約500床要作為專責病床,目前收了200多人,看似佔床率不高,但卻沒有相對應的護理人力,所以空床是“看得到、用不到”,確診者轉院一床難求,急性床變少也會增加急診滯留率。急診觀察區各種感染、腸胃道問題、疑似中風,都很難在第一天就收住院,滯留過夜比率高,待床時就要直接治療,更麻煩的是,這些等病人也有愈來愈多會“順便確診”。
“病人因為其他有生命危險的問題來到急診,可能急須開刀或做心導管等,萬一剛好發現他確診,對於醫院來講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C説,負壓開刀房只有一間,要事先聯絡感控,醫護人員要全副武裝,整個手術流程可能多花兩、三倍時間。晚幾分鐘開刀、通血管,對病人來説,結果可能就是死亡率上升、預後變差,現在只能不斷演練、不斷檢討流程。
“看似標準的治療流程,都會因為新冠確診而改變。”C舉例説,當確診者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無法接受常規的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發生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卻無法執行經動脈取栓手術、孕婦若需要生産也無法施行無痛麻醉。此外,這些患者的術後照護,也因住在非專科性質的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照護品質大打折扣。
陳時中倡全民正常生活,醫護正常吃飯都不行
工作已經夠辛苦了,醫院護理部還要發明一些口號“張口危險、吃飯不講話、講話要戴罩、下班不群聚、確診不會來。”C表示,陳時中提倡正常生活,一般民眾都可以正常聚餐、吃飯、正常生活,反觀醫護人員,不僅從疫情之初就被禁止離臺,現在連平常生活的一些小確幸、抒發壓力的渠道都被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