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臺勿見獵心喜?美國對中政策兩手策略之影響與局限性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2-05-25 19:11:14

台島夜話 藍紅版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最近至日本訪問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表示,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保衛台灣的責任 “更加重大”;並稱中國武力犯臺將導致整個區域“陷入混亂”。同時宣稱一旦若中國入侵台灣,美國願動用武力保衛台灣,並警告軍機擾臺之舉‘正在玩火’”。美聯社宣稱這是幾十年來,美國支援台灣的最有力的公開聲明之一。然而,幾乎同時,美國公佈印太經濟框架十三個創始會員國家中,並無包括台灣地區;台灣在區域經濟框架(IPEF)中再度被邊緣化,引發台灣內部反對黨對民進黨當局之批判。美國對臺這種“一拉一推”兩手策略,實源自於其國家利益之界定。

  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即宣稱台灣,並未被納入印太經濟架構中,然美國非常重視雙邊經貿關係。創始十三個會員國,佔全球國內生産總值(GDP)四成左右。而這對拜登應對最大競爭對手中國的策略至關重要。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以來,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接觸始終缺乏經濟支柱。此次拜登宣佈印太經濟架構成立,標誌出美國在該地區恢復經濟領導地位的一個重要轉捩點,也在重要議題上為印太地區的國家提供替代方案,然其目的確實也有圍堵中國之意涵。

  蔡英文當局口口聲聲這幾年執政下,台灣對外國際空間參與已有重大的進步,但“斷交國”創新高僅剩十四個,七個辦事處更名為台北經濟或文化辦事處;參與國際組織上也不斷受阻,所謂“友邦”及“盟友”宣稱支援台灣,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實質幫助效應非常有限。除了先後尚無法加入CPTPP與WHA之外,現在印太經濟架構也沒有角色參與,然民進黨當局卻一再大內宣直稱這是“臺美關係最佳時刻”。

  美國對台灣支援呈現天平砝碼兩端高低起伏,當向一邊加碼導致失衡時,則會是儘速力求動態平衡、滾動式修正加減砝碼。正當中國政府為美國國務院網頁刪除“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不支援台獨”,而深表不滿之際;美國總統發表若中國侵臺,將信守採取軍事介入台海衝突的承諾,這將惡化中美關係。然這些舉措滿足民進黨當局所論,這是臺美關係歷史以來最緊密關鍵時刻。對美關係的實質改善,成為民進黨當局外交拓展的“遮羞布”, “一俊遮百醜”,掩蓋兩岸在無“外交休兵”前提下,“邦交國”猶如雪崩式潰敗及國際組織參與日蹙。

  值得關注是,拜登與日相岸田文雄舉行峰會,會後共同記者會中記者詢問:“你因為顯而易見的原因不願意軍事介入烏克蘭衝突,那麼如果真的到了這個地步,你願意軍事介入保衛台灣嗎?”拜登回答,“是的。”(Yes.)而記者繼續追問,“你確定?”(You are?)拜登回答: “這是我們作出的承諾。”(That's the commitment we made.)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指出,拜登毫無預警表態,也沒説明何謂“軍事介入”,令部分在場美國官員感到驚訝。這與媒體記者一再追問國務卿布林肯所言“提升台灣防衛能力”,確實有所不同。其主動介入積極性及力度,比以往更為清晰明確

  然而,這代表美國兩岸政策由“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嗎?恐怕也不易劇下結論。對於拜登言詞引發國際媒體關注,有的認為拜登已跨越“戰略模糊”,有認為可能意圖牽制中國;也有認為美國兩岸政策雖名為“戰略模糊”,實則“戰略清晰”。長久以來,美國持續警告中國不要對臺動武,但關於美國在中國武力攻臺情況下援臺力道會有多大呢?美國採取 “戰略模糊”立場,維持彈性因應策略,不因立場明確一旦無法遵守,反而有損國家形象或自綁手腳限制;也不因立場模糊,反讓對方不知底線, 進而可能踰越雷池一步。

  相對於拜登截然有力宣稱做出防衛承諾,美國白宮緊急向記者發出聲明中,卻又回到先前表述指出:“正如總統所説,我們的政策沒有改變。他重申了我們的一中政策,以及我們對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承諾,還重申了我們根據台灣關係法向台灣提供自衛軍事手段的承諾。”在此,美國政府重申“一中政策”,而“軍事介入保衛”僅剩“提供自衛軍事手段”。顯然,上述“提供自衛軍事手段”不同於前述“軍事介入保衛”,其主動性、強度力度皆較為不足,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若非游離在“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之間;即是採取“兩手策略”,以求國家利益極大化。

  這種“兩手策略”利於美國國家利益最大化目標,既要穩住台灣,甘願成為美國建構印太戰略前沿之“馬前卒”角色;也要安撫中國,以求在國際事務處理上需要其保持中立或相向立場,尤其俄烏戰爭問題立場上,中國持中立態度,但美國卻需要中國無論在立場及實際制裁上支援美國,發揮“聯中制俄”遏制效應。換言之,美國不太可能在“以烏制俄”過程中,同時段內操作“以臺制中”策略,或者讓俄烏衝突及兩岸衝突同時爆發,以收第三方漁翁得利。

  若俄烏及兩岸衝突同時發生,這反而會增加中俄戰略協作關係密切合作,不利於美國操作 “以烏制俄”、“聯中制俄”戰略構想;不僅如此,美國恐陷入蠟燭兩頭燒的困境,無法單獨應對全球軍力第二、第三的俄中結盟合作以抗美。若同時發生這樣局面,中俄結盟、美國與北約、美日韓結盟,反而惡化全球秩序。因此,在拜登訪問日本期間,同時也釋放出美國所建構印太經濟框架十三個創始會員國中,並無包括台灣,若將台灣納入,則印太戰略針對中國目標將被無限放大。

  但美國總統拜登訪日期間提及若中國犯臺,美國將動用軍事力量保衛台灣,這給予台灣在拒絕 “九二共識”上給予底氣及藉口,台灣外交部即公開指出大陸對台海安全構成的挑戰,已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切,感謝美國政府重申堅守對台灣 “堅若盤石”的承諾。同時,也呼應美國官方一向説法,並宣稱將會持續提升 “自我防衛能力”而非 “出兵協防台灣”;與美國及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深化合作,共同捍衛台海安全,以及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同時促進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這顯示民進黨當局在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而美國在處理阿富汗及烏克蘭議題上因其介入有限性,無形中增加友邦對美安全承諾之疑慮。尤其台灣民眾相信一旦兩岸衝突,美國會出兵協防台灣比例下降,對美國協防台灣期望值下降。此外,針對拜登此番挑釁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嚴正響應稱,在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等核心利益問題上,中方沒有任何妥協退讓餘地。中方必將採取堅定行動,維護自身主權和安全利益,“我們説到做到”。

  需要澄清是,拜登這一表態許多外國媒體紛紛報導當時“讓在場美國官員們驚訝”,這似乎打破美國長期在台灣問題上 ,秉持之“戰略模糊”政策。這不僅會激怒中國,恐還給美國賣力推動的“印太經濟框架”蒙上一層陰影。事實上,一個沒有納入台灣的印太經濟框架,反而讓台灣社會深思當前失衡的國際戰略,過於偏重持守“抗中保臺”、“聯美抗中”路線。這對於其他友中國家參與也較無忌諱,其針對性較為不明顯。顯然,美國在“印太經濟框架”有意義排除台灣,具有安撫且不激怒中國之政治意涵。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