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稱,美中關係有可能改變國際格局,“在許多方面,未來十年將是美中競爭的決定性十年”,這就是為何華盛頓在關注俄烏軍事衝突的同時,也繼續關注中國帶來的“長期挑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演講中表達了同樣的意思。美國廣播公司引述他的話稱,儘管美國認為俄羅斯當前對國際穩定構成“最嚴重、最直接”的威脅,但中國帶來“更大的威脅”,華盛頓正調動資源以及盟友、夥伴,以遏制中國在世界各地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他聲稱,美國難以直接改變中國的發展軌跡,其重點是塑造中國周邊的戰略環境。
美聯社稱,布林肯闡述了對華競爭的“三大支柱”,並聲稱全球對俄羅斯向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的反應可作為一個模板,以應對中國塑造不可預測的新世界秩序。他稱,美中之間的競爭“不是一場新冷戰”或“將世界劃分為僵化的意識形態陣營”,“這場競爭是關於捍衛和振興國際秩序,以維護核心原則”。
布林肯再度表達了美國對所謂國際秩序的看法:即構建一個反映美國價值觀以及凸顯其主導地位的秩序。該演講的核心目的就是動員其印太地區和歐洲的盟友以及夥伴,針對中國進行戰略競爭。
在備受關注的涉台內容方面,布林肯強調美國“不支援台灣獨立”,其一個中國政策沒有變,他污稱,變的是大陸“日益增強的脅迫行為”。
布林肯的表態暴露了美國政客一貫的雙面話術,因為關注兩岸態勢的人都很清楚,是美方近來不斷在用“切香腸”的方式挑戰中國大陸的底線,甚至在台海問題上玩“美國支援一中政策,但不認同中方一中原則”的文字遊戲。
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在文章中明確表示,一個中國原則一直是中美關係與台海和平穩定的基石,但這一基石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蔡英文當局拒不接受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變換手法搞“漸進式台獨”。
美國政府一面聲稱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不支援“台獨”,不希望與中國發生衝突對抗,另一面卻把臺當作“第一島鏈戰略支點”來遏制中國,不斷虛化掏空一個中國政策。美方把單方面炮製的所謂“與台灣關係法”“對臺六項保證”淩駕於中美雙邊共識即三個聯合公報之上,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美方大肆提升美方官方關係,不斷派高官訪台,卻説是為促進非官方關係。美方説希望台海和平,卻售臺大量先進武器,無疑是火上澆油。美方的錯誤做法嚴重助長“台獨”分裂勢力的囂張氣焰,正把台海變成危險的火藥桶。
中國政府積極真誠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願盡最大努力實現和平統一,這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同時,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非針對台灣同胞,而是要威懾“台獨”分子和外部勢力干涉。促進和平統一和不放棄使用武力,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根本目的都是要為和平統一爭取有利條件。
要實現和平統一,就必須堅定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不是一個主權國家,而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長期以來,這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具有不可撼動的國際法基礎。
在這個事關中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我們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美方有關“戰略清晰”或“戰略模糊”的討論純粹是浪費時間。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在涉及對台灣的防衛問題上,“戰略模糊”還是“戰略清晰”在美國政策和戰略界是一個長期話題。近些年來,隨著中美關係競爭與對抗一面的強化,民進黨在台灣地區實施“以武謀獨”政策以及台海兩岸對峙對立一再升級,這個話題再度凸顯于美國的政策和研究話語當中。
對臺“戰略模糊”政策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協防台灣當局控制的外島(金門、馬祖)的模糊性政策:既不公開承諾防衛,也不公開表示放棄。當時美國是為約束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也試圖以此“嚇阻”中國大陸對外島發動攻擊。
1979年中美建交後,美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又制定“與台灣關係法”。該法規定美國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但未規定當台灣受到攻擊時美國是否參戰協防。美國政府一直聲稱反對台灣問題的武力解決方式,但法律上的模糊給其介入台海衝突留下政策餘地。
1995—1996年台海危機爆發後,美國內部主張“戰略清晰”的呼聲增多。1999年,美國一些議員開始推動“加強台灣安全法案”即是為了減少對臺防衛的模糊性,但該法案最終未能成法。
2001年小布希上臺後聲稱,若台灣遭中國大陸攻擊,美國“將不惜一切代價協防台灣”,但並沒有獲得後續政策的支撐和體現。相反,陳水扁任內“激進台獨”行徑引起美國戒心,“戰略模糊”由此演變形成“雙重威懾”,即一面“威懾”中國大陸不得對臺使用武力,一面約束台灣宣佈“獨立”從而導致戰爭的行為。也就是説,美國要讓台海兩岸都去猜測其在何種情境下才會武力介入。
奧巴馬時期,兩岸關係處於和平發展階段,對臺“戰略清晰”一度淡出美國戰略界話語。但2017年特朗普上臺後涉台議題走向中美對抗前沿,再度激起“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的辯論。
目前,美國國會一些親臺議員支援調整或終止“戰略模糊”。他們在本屆國會提出諸多涉台軍事安全類的法律草案,如“防止台灣遭入侵法案”“台灣防衛法案”“武裝台灣法案”“台灣嚇阻法案”等。美國白宮和行政部門稱“政策沒有變”,但策略上也在彰顯“清晰”,如在“印太”前沿地區增加軍事存在,拉幫結派擴大美國同盟優勢,試圖在“印太戰略”中安排台灣角色,不時將美臺軍事合作關係公開化等。
可以説,對臺“戰略模糊”還是“清晰”是華盛頓的一種博弈策略和手段,也是美國平衡和干預台海的一種戰略話術。隨著中美和兩岸關係形勢變化,美國還會不斷操弄這個議題。然而,最終決定台海走向的不是模糊或清晰,而是意志和實力。
美方在很多場合都大談“不打新冷戰”,但在實際操作中又四處以意識形態劃分“陣營”,將多元世界粗魯地劃分為“民主”與“威權”的對決,蠻橫要求其他國家選邊站隊。在台灣問題上指責中國大陸單方面改變現狀,把“台獨”的責任搞了一個乾坤大挪移,根本就是顛倒黑白的話語陷阱。
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同台灣僅保持文化、商務等其他非官方關係。美方承諾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將逐步減少售臺武器,經過一段時間後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然而,一個中國原則正遭到嚴重破壞。
方費盡心機在一個中國原則問題上玩弄文字遊戲,對此,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指出,國國務院在涉台政策的表述上自相矛盾,暴露出來的心機,可以説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段時間以來,美方不斷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妄圖採用“切香腸”的方式,實現“以臺制華”的圖謀,這完全是癡心妄想。
我們正告美方一些人:在台灣問題上“切香腸”,一定會切到自己的手。中國人民解放軍嚴陣以待,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粉碎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來源:環球網、中新網、國防部發佈、外交部網站、中國駐美使館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