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多邊主義≠集團政治!盤點美國搞出的那些“小圈子”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寰球熱點      2022-06-09 10:37:32

268310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政府把其所謂的“多邊主義”挂在嘴邊,四處遊説、拉幫結派,大搞“小圈子”“小集團”。從“五眼聯盟”“四邊機制”再到“AUKUS”……美西方的“小圈子”集團政治花樣百齣。隨著中美關係的變化,如今這些“小圈子”都成了美國實施對華戰略競爭的工具。


   五眼聯盟   

五眼聯盟示意圖 (圖 法新社)

五眼聯盟示意圖 (圖/法新社)

  所謂的“五眼聯盟”,是指由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5個國家組成的情報共用機構,其前身是二戰及戰後英美兩國通過多項秘密協定催生的多國情報組織。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發展,“五眼聯盟”將目標對準了中國。在2018年,“五眼聯盟“成員國前高官的會議上,就有人指出“五眼聯盟”要消除來自敵對國家、恐怖主義和其他非國家勢力的威脅。

  目前,“五眼聯盟”有擴展到“多眼聯盟”的可能性。2018年10月,路透社就曾報道“五眼聯盟”準備拉德國、日本和法國“入群”。2020年7月,英國《衛報》稱,英國的中右翼議員與日本防衛相河野太郎都提議讓日本加入“五眼聯盟”,成為“第六隻眼”。

  “五眼聯盟”雖然打著保證聯盟成員國家安全的旗號,但是做得許多都是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如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所説:“五眼聯盟”情報合作同盟長期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對外國政府、企業和個人實施大規模、有組織、無差別的網路竊密與監聽、監控,這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實”。


  四邊機制  

四邊機制

  “四邊機制”(QUAD)最早的雛形是美日印澳為應對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嘯成立的臨時小組,最初目的是合作開展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幾年後,該機制在舉行首次司局級高官會及海上軍演後就進入休眠狀態。直到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提出所謂的“印太戰略”,“四邊機制”才被激活。

  2021年伴隨拜登就任總統,美國將“四邊機制”作為印太戰略支柱和推行對華遏制圍堵戰略的主要工具。2021年3月,在美國的主導下,四國領導人首次舉行視頻會晤,同年9月,美國又邀請日印澳領導人赴華盛頓出席首次面對面會晤。今年5月24日在東京舉行的會議,則是美日印澳四國領導人第二次以面對面方式舉行,而這也意味著“四邊機制”開始愈加固定化、標準化以及機制化。

  時下,“四邊機制”已成美國在亞太地區拉幫結夥、大搞陣營對抗的工具。但美國深知亞太國家普遍與中國有著較為緊密的經貿聯繫,且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正是基於此,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領導人會議期間,才出現了很多軟性議題,如新冠疫苗合作、抗疫合作、全球氣候合作,以及應對非法捕魚等。分析認為,美國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弱化“四邊機制”的集團對抗色彩,而且也是為了通過與日印澳以及其他亞太國家的多領域合作,來逐漸將中國排除在外。


  奧庫斯  

9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中)在華盛頓白宮與英國首相約翰遜(右側螢幕中)和澳大利亞總理莫裏森(左側螢幕中)舉行視頻會議

    2021年9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中)在華盛頓白宮與英國首相約翰遜(右側螢幕中)和澳大利亞總理莫裏森(左側螢幕中)舉行視頻會議

  2021年9月15日,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宣佈建立一個名為“奧庫斯(AUKUS)”的三方安全夥伴關係,以強化三國在外交和防務能力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應對“印太地區與日俱增的安全挑戰”。在此框架下,美國和英國將幫助澳大利亞建造核動力潛艇,這也是AUKUS的第一個重要合作項目。

  與“五眼聯盟”側重情報分享和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側重政策協調不同,AUKUS開始出現新特點,以軍事能力建設為主要目標,意在加強美英澳之間的軍事技術交流與合作,重點是提升澳大利亞的防衛能力。

  此外,AUKUS是美國與歐洲和印太最親密盟友組成的新聯盟,也是美國對華政策最緊密跟隨者的聯盟,未來或將成為美國對華競爭遏制戰略的“爪牙”。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直截了當的指出: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是“盎格魯-薩克遜”小圈子,改不了冷戰思維和集團政治的老腦筋,脫不開挑動軍事對抗、拱火澆油“遞刀子”的老套路。它們的終極目標是打造亞太版“北約”,徹頭徹尾服務維護美霸權之私。


  印太經濟框架  

【圖11】

  拜登政府于2021年10月出席第16屆東亞峰會時提出建立“印太經濟框架”,以填補特朗普政府2017年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以來美國對東南亞地區經濟政策的空白。

  2022年5月23日,拜登在日本東京宣佈“印太經濟架構”的首批成員包括13個國家:美國、澳大利亞、汶萊、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13個成員國GDP佔全球40%。

  分析人士認為,拜登政府鼓吹通過該框架建立一個“適應21世紀要求的多邊夥伴關係”,實質是在推動區域國家在供應鏈、基礎設施等方面“去中國化”。拜登政府正以價值觀為抓手,將亞太地區的合作擴展至經濟等領域,以最大限度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


  七國集團  

1128501233_16481343667781n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當時西方國家被接連發生的美元危機、石油危機等問題纏得焦頭爛額,為了協調一致重振西方經濟,七國集團應運而生。當時由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和日本組成的七國集團是全球經濟的霸主,是公認的富國俱樂部,其各種活動和採取的相關措施是為了維護這些發達國家自身的利益。

  本來七國集團的主要任務是協調宏觀經濟政策,不過隨著其影響擴大,七國集團常常不務正業,頻頻“跑題”,對別人家的事也開始指手畫腳。比如,上世紀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繞開聯合國安理會,採取單邊主義,曾發動科索沃戰爭,其戰爭的軍費就是由七國集團會議來協調和分攤的。而通過北約東擴等舉措不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七國集團更是以烏克蘭問題和所謂俄羅斯支援敘利亞政府使用化學武器等諸多藉口,對俄羅斯實施多輪制裁。

  此外,七國集團還不斷干涉他國內政,以意識形態劃線。2021年6月初舉行的G7財長會在涉疆、涉台、涉港等問題上粗暴干涉中國內政,鼓吹所謂“維護民主”“保護人權”。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強調所謂的“國際規則”,對中國肆意抹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一針見血地指出:以意識形態劃線,搞針對特定國家的集團政治、小圈子,或者搞有選擇的“偽多邊主義”,都是逆時代潮流之舉,不得人心,也不會得逞。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北約組織旗幟。圖源:視覺中國

北約組織旗幟。圖源:視覺中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維護其在歐洲的主導地位,拉攏部分歐洲國家于1949年成立的軍事政治集團。

  冷戰結束後,北約不僅沒有解散,反而走上擴張道路。在美國推動下,北約已進行了5輪東擴。近年來,為實現所謂“全球化”,北約逐步增強在亞太地區的力量投射。其試圖通過渲染安全焦慮,將日本、南韓等亞太國家捲入進來,給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安全帶來重大風險。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出,近年來北約不斷進入亞太地區,一些北約成員國不停派飛機、軍艦到中國周邊海域搞軍事演習,製造局勢緊張、挑動矛盾。北約持續突破地域和領域,鼓吹集團對抗的“新冷戰”,國際社會對此理應高度警惕並堅決反對。北約已經搞亂了歐洲,不要再企圖搞亂亞洲,搞亂全世界。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新社、人民網、央視新聞、環球網、中國日報、中國國防報、北京晚報、揚子晚報、中國青年報等


責任編輯:徐亞旻
寰球熱點
國際觀察
國際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