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蘇貞昌及陳時中 圖片來源:台灣《中國時報》資料照
作者 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自2022年5月以來,台灣地區從10日、11日起連續2天破5萬民眾感染變種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單日確診數不僅為亞洲第一,直接超越南韓、美國等疫情嚴峻國家及地區,登上世界第一。適逢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520就職六週年,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結果,面對新冠疫情逐漸升高,蔡英文的政治聲望剩下46.2%,較4月下滑3.7%。同時,民眾對民進黨當局處理疫情,顯示37.4%相信台當局有做好準備,但高達49.2%不相信,其中25歲到34歲的年輕人有52%不相信;且對台當局衛生主管部門負責人陳時中督導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現,也給予不及格的59.53分評價。這顯示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疫情防控的“造神運動”破滅,已對民進黨當局産生高度不信任感。
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及官員低評價,可謂是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最低,一種“塔西陀效應”正逐漸增長漫延開來。這顯示此波疫情確實讓台灣民眾感到不安,“塔西陀效應”意味著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的疫情防控不信任感增加及降低對綠營官員正面評價。台灣一向自詡為“全球防疫模範生”,然而2021年5月後防疫破口及2022年1月變種病毒奧密克戎侵入小區,導致台灣民眾染疫數目激增,或有論者以為變種病毒奧密克戎高度傳染,打破民進黨當局疫情防控之“造神運動”。
首先,“神格化”疫情防控致台灣民眾防疫警覺性降低。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以來,初期台灣成功阻擋病毒入侵,可以説在2020年4月至12月連續8個月期間之本土感染零確診記錄,不僅讓台灣民眾引以為傲;也讓民進黨當局對疫情治理走向“神格化”之“造神運動”般。台灣社會和經濟活動大多照常進行,幾次小區感染最後也都以“清零”並解除隔離告終。然自2021年4月底、5月初以來,台灣所謂的“防疫神話”在短短的數周之間破滅,先後爆發華航機師諾富特酒店群聚感染事件及台北萬華茶室群聚、衍生感染。
為因應本土小區感染連續每日數百確診病例,台灣實施並延長第三級防疫警戒至6月中,距離“全面封城”第四級警戒只差一步。2022年1月曆經農曆過年,在一兩周內臺疫情上升數字激增數百例,染疫者多半是青壯年族群的無症狀或輕症患者。由於症狀輕,依據台灣地區衛生部門截至四月底的數據表示,目前台灣染疫輕症人士比率約佔99.75%。這使得台灣民眾警覺性放低,從而易造成小區傳播感染,社會産生“清零”及“與病毒共存”爭論。
其次,台灣從“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政策取向,付出高額代價。伴隨全球新冠疫情繼續蔓延,變種病毒奧密克戎傳播速度快速,導致感染人數激增。然因全球大部分民眾已接種疫苗,大多數感染者為輕症患者,許多國家或地區直接或間接採取“與病毒共存”策略,取消各種防疫措施,例如英國即宣佈不再強制戴口罩。台灣地區新冠疫情危機擴大,感染變種病毒奧密克戎本土案例激增,自2022年起引發島內民眾高度戒備,然而感染者數字卻以快速速度增長。
然民進黨當局並未有升高防疫或封鎖的決定,而是採取防堵及大規模匡列檢測為戰略。自1月15日起,輕症患者也不送醫院,而是至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進行隔離觀察。根據統計2022年4月底的台灣地區總人口數字為2321萬5015人,然截至5月31日感染者高達203萬2983人、死亡人數2255人。
復次,新冠變種病毒病例激增,但感染者大多為無症狀及輕症,導致台灣輿論認為未來接受“與病毒共存”的聲音涌現。民進黨當局也于1月公佈的黨內民調指出,有56%的台灣民眾認為不需要升到三級警戒(即全臺餐廳禁止內用等),37%的民眾則認為需要升級。除此之外,57%的民眾能接受“與病毒共存”,34%的台灣民眾則支援“清零”。民調數字顯示半數以上台灣民眾防疫觀念受到歐美國家影響,奧密克戎讓台灣放棄“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政策。然而,防疫是專業問題並非以民意但非專業,作為政策擬定參考依據。
再者,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疫情治理政策及官員之信任度,嚴重下滑影響其“執政”穩定性。根據台灣“東森新媒體Ettoday”民調中心5月31日公佈防疫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在確診者的處理與照顧過程滿意度為39.6%,不滿意度為58.5%。其中,最不滿意的三個項目為“1922/衛生局電話無法接通(47.5%)、公費快篩試劑數量太少(41.6%)與等待PCR檢驗的時間(36.4%)”。
隨著台灣本土疫情大爆發,56.6%民眾對於台當局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在此波疫情中的防疫指揮表現感到不滿意(非常不滿意34.7%、不太滿意21.9%),另有41.3%民眾感到滿意(非常滿意13.2%、還算滿意28.1%)。調查結果也顯示,69.9%民眾認為民進黨當局的防疫政策混亂(非常混亂41.6%、有點混亂28.3%);28.5%的民眾認為政策明確(非常明確10.0%、還算明確18.5%)。這恐怕衝擊民進黨在2022年島內地方選舉,及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最後,對比“動態清零”及“與病毒共存”策略,在疫情防控治理中産生截然不同成效,前者更利於保護民眾生命及健康。大陸始終認為,“動態清零”政策可讓中國避免美國、歐洲和其他富裕國家,導致發生百萬民眾死於新冠病毒的狀況。截至5月底大陸官方統計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為88.4萬人、死亡病例只有5226例。根據2022年 3月15日發佈的《上海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市常住人口2489.43萬人。在最近這輪疫情中統計約6.2萬人感染、588例死亡病例。
一向也是被譽為大陸抗疫模範生的上海市,面對傳染力超強的奧密克戎變種病毒,先是在3月28日祭出以黃浦江為界的“分階段防控”,3月31日拉高警戒改採更嚴厲的“全局靜態管理”。上海嚴格落實常態化防控措施,堅持局部應急處置與常態化疫情防控相結合,強化“四個機制”,例如完善便捷靈敏的發現機制、優化及時高效的處置突發事件機制、建立動態調整管控機制,及推動形成自覺自律的自我健康管理機制。
大陸持續堅持動態清零政策,曾被外界質疑即使付出巨大經濟代價,所達成的防疫成效也相當有限。然事實卻證明,上海市實施“動態清零”政策能有效降低感染率及死亡率。
總結而論,民進黨當局在本年疫情防控初期,並未提高警覺,反而因輕症化而放寬防控措施;當疫情趨於嚴重時反要強化防控措施,已緩不濟急。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稱,因應台灣社會出現感染源不明之本土病例致小區感染風險增加,為防範發生持續小區傳播,自自2022年5月11日起至 6 月 8 日共4周,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二級——“出現感染源不明之本土病例”,並對於個人及外出、集會活動、營業場域、大眾運輸實施相關限制措施。然而,此時採取嚴厲防控措施,恐已無法遏制疫情攀升。
相對而言,與上海市人口數字較為相近的台灣地區,其感染率約為上海四十倍左右。此波奧密克戎變種病毒進入小區感染後,台灣新冠確診數暴增,然目前處理方式並未如同上海實行嚴格封城、封閉式及半封閉式小區管理,也未如同香港禁止夜間室內用餐,關閉健身房、酒吧等公共場所,這種“與病毒共存”疫情防控策略,最終導致全台灣可能超過十分之一人口感染。
根據臺“疫情指揮中心”公佈,現確診率為9.28%,當台灣確診率達10%至12%,疫情始會緩步下降。須加以區別是“染疫率”和“確診率”不同,兩者差距是1:2~1:3之間,確診為“確實被檢驗出來的人”,染疫率是包含有感染但沒有被檢驗出來、或無症狀個案,此即所謂“黑數”,當確診率到10%,實際染疫的人口可能已達20%至30%。由此顯見,“動態清零”及“與病毒共存”策略,在疫情防控治理中確實産生截然不同治理成效。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