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安徽博物院體驗皮影戲。(來源:新華社)
江蘇民眾進行非遺項目海安花鼓表演。(來源:新華社)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用”,反映了文物見證時代風華、文物展現時代風采、文物滋養時代生活、文物助力時代發展的豐富內涵。
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場城市活動在甘肅蘭州舉行。活動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用”主題論壇、第二屆文物科技創新論壇、甘肅省博物館擴建工程開工奠基儀式等系列活動相繼舉辦。
作為主場城市,蘭州圍繞主題,採取線上傳播與現場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將策劃推出30多項活動,包括文物鑒定、絲路要津歷史知識講座、“古建探秘”、非遺展演、歷史文化及紅色故事講堂、“民族脊梁——甘肅抗戰人物展”流動展覽等文化惠民活動,積極擴大全民參與度。此外,甘肅省150多家文博單位將組織開展展覽展示、文博知識講座論壇、博物館研學、各類互動體驗、文藝演出、非遺展演、文化科技創新等活動490余項。
航拍敦煌莫高窟外景。王斌銀 攝(來源:中新網)
國家文物局與甘肅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敦煌研究院協議,今後五年內,雙方將從七方面展開深入合作。
相關連結:
各地活動拼圖。(製圖:虞鷹)
除蘭州主場城市系列活動外,各地文物部門、文博單位嚴格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科學謀劃、確保安全,組織開展6300余項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線上線下活動,展現文博行業特色,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讓人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相關連結:
文化和旅遊部啟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寧夏主會場活動啟動 讓文化遺産綻放迷人風采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廣西主場城市活動開幕 廣西非遺産品上雲端
我國的部分世界自然遺産拼圖。(製圖:虞鷹)
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産公約》以來,我國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産56項,其中文化遺産有38項,自然遺産、文化和自然雙遺産共18項。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也是我國一直在不斷推進的工作。
我國的部分世界文化遺産拼圖。(製圖:虞鷹)
我國目前共有世界自然遺産數量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産4項,數量均居世界第一,總面積達7.06萬平方公里,總體保護狀況良好。其中5項涉及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6項位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16項屬於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地區,9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相關連結:
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寶山地秧歌”。韓加君 攝(來源:中新網)
近年來,非遺文化結合新時代元素創新發展,越來越受到百姓的喜愛,古老非遺文化正漸漸“飛”入尋常百姓家,實現傳統文化的“復興蝶變”。
越來越多的傳統手工藝人、新生代傳承人及其代表的文化借助網際網路科技的力量從幕後走到臺前,以更加多元的形態邁向更加炫酷的數字時代。
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銅奔馬”真品。楊艷敏 攝(來源:中新網)
中國正不斷向世界展示“中國精彩”。中國世界文化遺産作為中華文明的見證,向世界講述了中國故事,展現了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相關連結:
(資料綜合新華社、中新網、央視網等媒體報道)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