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台島夜話】以“鄭成功精神”破解“去中國化”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2-06-20 13:46:45

台島夜話 藍紅版

  就在6月14日,以“弘揚鄭成功愛國主義精神,維護國家統一,捍衛民族尊嚴”為主題的 “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大會”在鄭成功故里福建泉州南安市主會場和台灣嘉義縣分會場舉行,活動期間除了舉辦鄭成功文化節、主題論壇外,還進行了紀錄片《鄭成功》發佈儀式,以宏闊的視野、全新的視角完整呈現了一代民族英雄鄭成功“使台灣復為中國有”的歷史過程。

  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鄭成功復臺在近代史上是海洋勢力與大陸文明在東亞地區衝突的歷史起點,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劉結一便於會中表示,鄭成功率部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台灣,為中華民族立下不朽功勳,兩岸同胞共同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最重要的就是要共擔民族大義、順應歷史大勢,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

  鄭成功“使台灣復為中國有”的歷史意義與法理事實

  台灣于歷史上的最早紀錄出現于三國時期,在發現之後,兩岸之間的貿易與紀錄就不斷增加,先是隋朝然後是宋朝。在治理方面,最早是在宋朝時便派兵來到澎湖,將其歸泉州縣管轄,從那時起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份,到了元朝時更是在澎湖設置了“巡檢司”,也就是類似于現在的邊防派出所。

  元朝時設在澎湖的“巡檢司”不只管理在當地營生與來往的漁民,也間接地管轄台灣,透過元朝航海家的紀錄便發現了當時的中國就已管轄台灣與澎湖並進行稅收的徵收,形成了兩岸屬於一個中國的歷史與治理事實,台灣在荷蘭人侵略前就已經是屬於中國的了,不是任何人或是哪個政黨可以將其否認的。

  鄭成功於1661年4月30號清晨在鹿耳門以船隻300艘、25000人突擊當時的海上強權荷蘭,就戰術而言鄭成功集中全部兵力對一個定點發動一次性攻擊,在此情況下沒有絲毫折損兵力,所以説這次的行動是收復台灣良好的典範。勝利之後,鄭成功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名義與荷蘭人簽約,也就是以中國大明朝的名義與荷蘭人簽約,成為了“兩岸同屬一中”的國際法理依據。

  在後續的談判中,鄭成功反覆稱澎湖諸島距離漳州諸島不遠,因此隸屬於漳州,且中國人自古便據有這些土地並開墾,荷蘭人前來求取通商的時候沒有寸土之地,其父親鄭芝龍是出於友誼才將土地借給荷蘭人,因此,此次大軍前來是為了收取其父親出借荷蘭的土地,所以荷蘭人不能繼續佔有台灣。

  在荷蘭人回去之後,雖然西方論者也不乏有人對於鄭成功“兩岸同屬一中”的論述提出批評,但是從未有人提出反駁的意見,等同於承認了鄭成功的論述,這也就是為何在18、19世紀西方出版的世界史與世界地圖認知當中,台灣都屬於中國領土的一部份,鄭成功對西方強權的論述氣魄實在值得我們借鏡。

  鄭成功此舉,連結了兩岸的心靈契合,也讓閩南人對於鄭成功帶有特殊的情感,在兩岸的人民心中,鄭成功成為一位驅逐異族、恢復故土的民族英雄。再從血緣上來看,台灣有98%是漢人,都是不同時期從中國大陸移民到台灣的,包括隨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所遺留下來的大部隊,台灣剩下的2%原住民也與大陸的民族有文化或是血緣的關係,而非全部的原住民都是所謂的“南島民族”。

  所以在台灣社會有很多人以鄭成功這位“國姓爺”為榮,今日,祭祀鄭成功的廟宇多達300余處,分佈于全臺各地,信徒多達數百萬人,讓鄭成功成為共構兩岸心靈契合的歷史紐帶,其時代意義就是確保台灣回歸中國版圖,兩岸分離的狀態不可能無限期的延長。

  鄭成功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啟示

  台灣由於地理位置屬於大陸勢力的邊陲,在海權勢力的擴張下,包括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台灣,可見當某一方試圖要成為海上或是國際上的霸權時,都會試圖去佔領台灣、或是對台灣進行支配。但是對於台灣的治理卻不是其目的,始終都是海洋勢力前進中國大陸的前進基地,是海權勢力支解中國的戰略支點。

  如同施瑯所説“如果當初沒拿下台灣的話,可能現在仍然為荷蘭人所有,台灣對東南迫近門庭,帶來沿海諸省種種的禍患”,以施瑯這段話來看,如果將荷蘭替換成美國,似乎便精準地預言了今日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態勢的本質寫照,若非鄭成功東渡台灣,台灣將會長期被西方所佔據,所以鄭成功對於台灣最大的幫助就是確保台灣重新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回過頭來説,台灣不管是被荷蘭人侵佔或是被日本人割據,其原因都是因為民族的落亂,例如清朝後期,所以才會給了外部勢力介入的機會,後來都是因為民族復興而戰勝了侵略者,讓台灣回歸中國,對比兩岸現在的狀況,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兩岸復歸統一的歷史必然與大勢之前,我們能在國家復興與民族統一的歷史進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中國歷代的海洋經略從來沒有缺席過,從秦朝到元朝、東晉和尚到印度取經,回來時是渡過印度洋回來。在擊退了荷蘭人後,鄭成功也接續了荷蘭的海上經貿活動,從歷史圖片可以發現,當時的商船都十分具有防衛性的構造,以鄭成功的日記也可發現,當時的鄭成功已經具有400艘帆船、之後還會有600艘跟進,可見其海上實力有多強大,海洋經略能力不輸當時的西方海權強國。

  因此,鄭成功的本質可説是台灣的開山祖,不只廢除了台灣當時由荷蘭人所建構的掠奪式經濟,引進了華人社會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水稻生産,更延續了治理的體系,讓兩岸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融合為一體,成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傳承了中華民族的遺産,使中華文化在台灣落地生根。

  儘管在印象中,鄭成功是個將軍,但是在他的青年時期卻是一個儒生,所以與許多的將軍不同,鄭成功非常重視氣節與道德。雖然鄭成功在台灣的時間非常短,但鄭成功卻帶來800余位浙東學派學者、建立了兩個文館用於培養人才。

  由於浙東學派主張經世致用,這個影響對於台灣的實學建立帶來了很重要的基礎,台灣後來出現的人才都出現于這樣的基礎上,所以在養才養氣或者鄭成功本身作為方面,都是一個對中華文化忠義精神根本且重要的繼承者與發言者,打破了台灣“去中國化”的論述。(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