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握指成拳,金磚國家何以凝聚世界建設性力量?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門評論      2022-06-22 14:05:04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李京澤)以“構建高品質夥伴關係,共創全球發展新時代”為主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即將舉行,世界又將迎來“金磚時刻”。

  今年是金磚國家機製成立的第16年,也是第二個金磚“中國年”。在接受中新社採訪的專家看來,經過16年發展,金磚五國就像五根各有所長的手指,攥起一個拳頭,成為國際舞臺上一支重要的建設性力量。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膠漆,堅于金石。”來自四大洲的五個國家,如何讓“金磚”成為金磚,何以能握指成拳聚合力?首先,五國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金磚精神,致力於描畫共同發展的同心圓,讓進步力量越聚越強。

  “金磚國家”起初不過是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概念。2006年,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國外長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首次會晤,將概念轉化為具體行動,開啟金磚國家合作序幕。2011年,南非應邀加入,“金磚五國”誕生。

  16年磨一劍,金磚國家不斷深化金磚夥伴關係,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國際合作平臺,成為國際社會一支重要力量,“金磚”的分量越來越重,成色越來越足。如今,金磚國家的經濟總量約佔世界的25%,貿易總額約佔世界的18%,近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0%。

  北京師範大學金磚國家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磊説,這一成績反映了金磚國家作為全世界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代表的生命力。金融危機以來,不同國家發展水準的分化為全球經濟治理帶來嚴峻挑戰,金磚國家力量的增長為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朝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不是獨善其身,而是美美與共。尤其是,金磚合作始終秉持開放的視野與開拓的姿態,讓金磚合作的意義早已超出五國範疇。五國致力於以自身發展成就金磚發展的同時,讓更多國家搭上金磚發展的“快車”。特別是,2017年廈門會晤期間,中國首次提出“金磚+”合作模式,並從全球範圍邀請具有代表性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出席對話會。專家指出,“金磚+”讓金磚合作打開了新的境界,讓金磚“朋友圈”越來越大。

  再者,金磚國家聚焦發展讓金磚合作更具韌性,不斷擦亮金磚這塊“金字招牌”。

  五國推動各領域務實合作不斷深入,金磚合作亮點紛呈,拉緊了利益和情感紐帶,使得金磚合作煥發強大生命力。16年間,金磚合作從傳統的經濟、政治“雙軌並進”向政治、經濟、人文“三輪驅動”轉變,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成果,不斷詮釋著“金磚國家不是碌碌無為的清談館,而是知行合一的行動隊”。

  在政治安全領域,金磚國家踐行真正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更具包容性、代表性和參與性;在經貿領域,金磚國家共同維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合作,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人文領域,金磚國家通過舉辦多樣活動促進民心相通,為世界文明互鑒提供“金磚樣本”。

  五國更是抓住“有形之物”不斷夯實合作基礎,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從建立新開發銀行、應急儲備安排到發展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建立疫苗研發中心,金磚國家通過開展更大範圍“金磚+”合作,不斷擴大“朋友圈”。在前不久舉行的金磚國家外長會晤中,各方還就支援推進金磚國家擴員進程達成一致。

  “團結合作是金磚的魅力。”王磊説,隨著合作成果的不斷落地,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將吸引更廣泛國家的合作,讓和平、進步和發展的力量越聚越強。

  “夥伴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在於順境中共襄盛舉,更在於逆境時攜手前行。”金磚機制之所以能聚合力,還在於面對一次次危機挑戰,金磚國家堅持發出正義之聲,凝聚全球治理的正能量。

  縱觀歷史,每當出現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時,金磚國家堅持正義立場,發出客觀公正的聲音,壯大了和平的力量。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金磚國家積極倡導團結合作、促進全球經濟治理改革;2018年,保護主義抬頭給全球帶來的負面影響,金磚領導人強調反對保護主義,支援開放貿易;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一些國家“甩鍋”、推責,干擾全球合作抗疫大局,金磚發出堅決反對疫情溯源政治化和污名化之聲……

  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朱旭峰説,在“金磚+”合作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發聲的渠道,對應對全球性挑戰、營造更加平等的國際輿論環境有所裨益。

  當下,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疊加共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面臨新的挑戰,作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金磚國家如何展現更多作為被多方關注;本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會發出怎樣的金磚聲音,在第二個“金色十年”的下半場,金磚五國如何識變應變,為全球發展注入更多金磚力量,值得外界期待。



責任編輯:袁丹華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