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弘揚中醫藥文化——中醫的基礎理論和藥性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説。研究藥性形成的機制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稱為藥性理論,其基本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

中醫的基礎理論和藥性理論

圖編者按

  中醫藥,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藥的統稱,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藥學體系。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説。研究藥性形成的機制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稱為藥性理論,其基本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

中醫的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説,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

  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陰陽學説,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説:“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對立統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在變化之父母(事物的變化是由事物本身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殺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於這個根本法則),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一切奧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於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闡明瞭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長、發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陰陽兩個方面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陰陽學説也就成為認識和掌握自然界規律的一種思想方法。醫學屬於自然科學範圍,認為人體生理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也超越不出陰陽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想要掌握疾病的發展過程,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獲得滿意療效,就必須探求人體的陰陽變化情況。

  五行學説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説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説”是指這五類物質的運動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相生、相剋作為解釋事物之間相互關聯及運動變化規律的説理工具。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説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繫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説

  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説。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迴圈。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説是根據天文曆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腑學説

  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説

  與臟腑學説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作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中醫的藥性理論

  藥物之所以能夠針對病情,是由於各種藥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將之稱為藥物的偏性,把藥物與療效有關的性質和性能統稱為藥性,它包括藥物發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作用。它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研究藥性形成的機制及其運用規律的理論稱為藥性理論,其基本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

  四氣

  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是説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是由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産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而總結出來的,它與所治療疾病的性質是相對而言的。

  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五味的産生,首先是通過口嘗,即用人的感覺器官辨別出來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映。但又不僅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映,更重要的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不同趨向性。與疾病所表現的趨向性相對而言的。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與四氣五味、藥物質地輕重有密切關係,並受到炮製和配伍的影響。

  歸經

  歸經是指藥物對於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的歸經不同,其治療作用也不同。歸經指明瞭藥物治病的適用範圍,也就是説明瞭藥效所在,包含了藥物定性定位的概念。它與機體因素即臟腑經絡生理特點,臨床經驗的積累,中醫辨證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及藥物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

  毒性

  古代常常把毒藥看作是一切藥物的總稱,藥物毒性的含義較廣,毒性是藥物的偏性,又認為毒性是藥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標誌。現代一般認為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所産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亞急性毒性、亞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變、致畸胎、成癮等。中藥的副作用有別於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出現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一般比較輕微,對機體危害不大,停藥後可自行消失。

  配伍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應用,叫做配伍。相須、相使可以起到協同作用,能提高藥效,是臨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殺可以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證安全用藥,是使用毒副作用較強藥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於有毒中藥的炮製及中毒解救。相惡則是因為藥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種藥物的功效;相反則是藥物相互作用,能産生毒性反應或強烈的副作用,故相惡、相反則是配伍用藥的禁忌。

  用藥禁忌

  中藥用藥禁忌,是指中醫藥學中為確保療效、安全用藥而規定在中藥用藥期間所禁止和需注意的事項。

  (資料源於百度百科)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