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2年6月文化關鍵詞,包括:網路劇片發行許可證、《網路主播行為規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三星堆又"上新" 、鹽源縣老龍頭遺址、秦始皇帝陵“仰臥俑”、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數字藏經洞”、大漢楚王——徐州漢代楚國文物精品展、“發現定窯”展覽、2022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動畫電影《格薩爾王之磨煉》、話劇《前哨》、電視劇《夢華錄》、電視劇《警察榮譽》、電視劇《獅子山下的故事》、綜藝節目《乘風破浪》、藍天野、喬羽、任鳴等入列。
網路劇片發行許可證。(來源:光明日報)
6月1日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式對網路劇片發放行政許可,包括網路劇、網路微短劇、網路電影、網路動畫片等多種內容的國産重點網路劇片上線播出時,將使用統一的“網標”。專家認為,新規為行業設置準入門檻,將加速推進網路影視創作步入精耕細作階段。>>>【詳文】
網路主播在直播間即興演奏,與網友互動。 中新網記者 李卿 攝(來源:中新網)
為進一步規範網路主播從業行為,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遊部共同制定了《網路主播行為規範》。行為規範明確,網路主播在提供網路表演及視聽節目服務過程中不得出現“引誘未成年用戶‘打賞’或以虛假身份資訊‘打賞’”等31種行為。>>>【詳文】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各地活動拼圖。(製圖:虞鷹)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今年的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人民共用”,主場活動在甘肅蘭州舉行。此外,為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的到來,全國各級文博單位開展了6300多項線上線下活動,展現文博行業特色,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讓人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入策劃】
三星堆遺址8號“祭祀坑”拍攝的銅人頭像。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來源:新華社)
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廣漢市公佈了三星堆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6個“祭祀坑”目前共出土編號文物近13000件。數件造型奇特的珍貴文物前所未見,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實證。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面積約12平方公里,最早被發現于20世紀20年代。自2020年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組成聯合考古隊,在1、2號“祭祀坑”旁邊,相繼發現、發掘了距今約3000年的3號至8號六個“祭祀坑”。目前三星堆3、4號“祭祀坑”已結束野外發掘,5、6號“祭祀坑”正在開展埋藏文物的室內清理,此次公佈的文物主要集中在7、8號“祭祀坑”。>>>【詳文】
雙馬人紋銅枝形器。鹽源縣委宣傳部供圖(來源:中新網)
6月18日,首屆鹽源青銅文化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召開。據研討會透露,鹽源老龍頭遺址再次清理出商代晚期至西漢初年的墓葬1100余座,出土各類遺物5000余件(套)。考古發現將該地區人類活動歷史上溯至5000年前,青銅時代延伸至商代晚期,被考古學界譽為四川地區繼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外的又一“青銅王國”。>>>【詳文】
圖為“28號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圖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6月11日對外首次公佈剛剛修復完成、出土于秦陵百戲俑坑的“28號俑”。據介紹,修復完成的“28號俑”,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在於,不同於坑中其他較為常見的站姿或坐姿的陶俑,“28號俑”呈現出仰臥的姿態,可以暫時將其稱為“仰臥俑”。之後,繼在秦始皇帝陵“百戲俑坑”出土的“仰臥俑”上發現多枚指紋後,指紋學專家近期又對這些指紋進行了比對,發現這件陶俑的製作工匠應為青少年。>>>【詳文】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來源:中新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6月22日舉行開幕典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7月2日向公眾開放。開幕展是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共同策展,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將於七個展廳中亮相,展示故宮引人入勝的歷史和文化。為慶祝開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舉辦一系列特別活動,包括系列講座及音樂、舞蹈和戲劇表演等,也會定期舉辦電影放映會,週末舉行書畫名作大師班、兒童及成人陶藝、拓片及古建保護工作坊等。>>>【詳文】
2018年8月,數字化採集後列印展出的大幅高保真莫高窟複製壁畫320窟散花飛天亮相敦煌。楊艷敏 攝(來源:中新網)
在數字技術的支援下,敦煌藏經洞及其出土的約六萬件文物將“重現”在人們面前。6月15日,敦煌研究院與騰訊互動娛樂合作成立“文化遺産數字創意技術聯合實驗室”,共同探尋文化遺産展示的新技術、新模式。“數字藏經洞”是實驗室的首批項目之一。實驗室將以數字孿生技術為手段,以1:1的比例還原敦煌藏經洞,同時讓已流失海外或進入博物館的文獻在洞窟中“重現”。敦煌研究院收藏的001號文獻《歸義軍衙府酒破歷》將是最先“重現”的內容。>>>【詳文】
大漢楚王——徐州漢代楚國文物精品展中的“S”形龍玉佩。(來源:中新網)
6月21日,山西博物院、徐州博物館、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太原市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大漢楚王——徐州漢代楚國文物精品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展,展品以徐州地區多座漢代諸侯王墓出土文物為主,輔以山西地區代王陵及相關漢墓出土文物,多角度解讀著漢代諸侯國的歷史風貌。>>>【詳文】
金代定窯褐地牡丹花擎荷葉娃娃枕 南越王博物院 供圖。(來源:中新網)
“發現定窯”展覽6月20日在廣州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開幕,共展出來自河北多家文博單位和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的定窯各時期瓷器、窯具、標本294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2件(套)。>>>【詳文】
2022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來源:中新網)
6月22日,2022(壬寅)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羲皇故里”甘肅天水伏羲廟廣場舉行。甘肅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公祭伏羲由來已久,相沿成習。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恢復歷史上的公祭伏羲典禮。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確定每年6月22日舉行。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榮列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詳文】
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閉幕式演出現場。(來源:新華社)
6月24日晚,為期12天的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在西安落下帷幕。自6月13日開幕以來,33個劇團攜73台優秀秦腔劇目匯聚古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優秀劇目展演、名家“走進群眾”、名團“走進校園”、名劇“走進影院”、高峰論壇等主題活動,讓觀眾飽享了秦韻盛宴,展示了秦腔傳承發展的成果。>>>【詳文】
《格薩爾王之磨煉》海報。(來源:中新網)
《格薩爾》是我國三大史詩之一,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同時也是唯一的活史詩。它由説唱藝人世代承襲,至今已有千年,是藏族人民對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奉獻的精品。《格薩爾》史詩講述的是格薩爾王從天界下凡嶺國,成為黑髮藏民之主,為救贖嶺國蕓蕓眾生戎馬一生、四方伏魔、扶助弱小,完成使命後返回天國的英雄故事。由《格薩爾》史詩改編成的動畫電影《格薩爾王之磨煉》,將在影院與大家見面。>>>【詳文】
大型原創紅色話劇《前哨》劇照。(來源:文匯報)
24場雲演出、累計收看人次突破613萬、微網志互動超四萬人次……大型原創紅色話劇《前哨》直播月日前收官,在以年輕人為主力軍的網路平臺,《前哨》收穫了高人氣與高口碑。“致敬”“淚目”“這是青年人講青年人的故事”……雲端演出時螢幕上方飛過一條條彈幕,是網友的心聲在共鳴,“左聯五烈士”對於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讓無數人“破防了”。劇終時,一場盛大的桃花雨落在主人公們的身旁,而龍華桃花所承載的希望與光明也落在了年輕人的心間。>>>【詳文】
《夢華錄》海報。
《夢華錄》描繪了雅俗並舉、煙火氣十足的北宋市井生活畫卷,在開播後引發了觀眾的熱議與共鳴。《夢華錄》剛一亮相播出即鎖定出道位:豆瓣開分當日從8.3漲到8.8,摸高本年度國劇最高分;3天12集,4.5億的累計播放量,各大社交媒體都是大量涌入討論劇集的“錄人”,一改長期以來只有流量和粉絲熱度,但缺乏破圈能力、與真正的社會關注度脫節的古裝偶像劇局面。>>>【詳文】
電視劇《警察榮譽》劇照。(來源:新華網)
電視劇《警察榮譽》,沒有表現以往這類題材慣常表現的大案要案,而是通過城鄉接合部的八里河派出所,將聚光燈投向默默無聞的普通民警,以中國古典小説的放射狀敘事結構,通過生活化、青春化的審美表達,視角平實,故事真實,鋪陳了一幅極具煙火氣的多彩生活畫卷,唱響了一曲人民警察的英雄讚歌。>>>【詳文】
《獅子山下的故事》劇照。(來源:中新網)
近日電視劇《獅子山下的故事》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迎來溫情收官。自6月12日首播以來,《獅子山下的故事》就以充滿煙火氣的市井故事和感人肺腑的濃濃深情,獲得了觀眾的認可。適逢中國香港回歸祖國二十五週年,《獅子山下的故事》以“喜歡你茶餐廳”兩代人的命運和選擇為切口,將中國香港的時代變遷淋漓展現。>>>【詳文】
《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三季節目截圖。(來源:中新網)
這檔至今播出三季且承載著觀眾萬般期待的節目,並沒有成為可持續的爆款,第二季評分只有5.1分,第三季更名為《乘風破浪》,三集之後分數為6.5分。儘管第三季第一集憑藉“王心淩男孩”話題帶動節目熱度,但第二集後話題度斷崖式減弱,第三集一公表演結束,“一公難看”“浪1YYDS”登上了熱搜榜首。>>>【詳文】
藍天野。圖片來源:ICphoto
老藝術家藍天野因病于6月8日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5歲。藍天野,1927年5月生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導演。他將一生奉獻給了人民文藝事業,出演或導演了《蛻變》、《茶館》、《家》等數十部優秀文藝作品。他發掘和培養了一大批文藝界領軍人才,為中國話劇藝術繁榮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曾榮獲“七一勳章”、“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稱號和“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全國德藝雙馨終身成就獎”等。>>>【詳文】
喬羽資料照。(來源:中新網)
有“詞壇泰斗”美譽的著名詞作家喬羽6月20日淩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其代表作《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難忘今宵》等經典歌曲跨越年代和時空,在華人世界傳唱而經久不衰。>>>【詳文】
任鳴。(來源:北青網)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著名導演、藝術委員會主任任鳴,因病醫治無效,6月19日19時29分在京逝世,享年62歲。“非凡的藝術家們,都是對生活認識最深刻,剖析最深刻,他們首先是生活的大師,然後才能是藝術的大師。”就在幾天以前,北京人藝慶祝70歲華誕,任鳴如此講述自己眼中真正的藝術與藝術家。言猶在耳,這位執導過70余部戲劇的戲劇家竟溘然長逝。>>>【詳文】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