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傳承中醫藥精神 弘揚中醫藥文化——中藥的配伍關係

中藥的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往往是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常表現為虛實並見、寒熱錯雜、數病相兼,故單用一藥是難以兼顧各方的。所以臨床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

中藥的配伍關係

圖編者按

  中藥的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往往是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常表現為虛實並見、寒熱錯雜、數病相兼,故單用一藥是難以兼顧各方的。所以臨床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藥物配合使用,藥與藥之間會發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強或降低原有藥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則能産生或增強毒副反應。因此,在使用兩味以上藥物時,必須有所選擇,這就提出了藥物配伍關係問題。

何為“中藥七情”

34fae6cd7b899e51efe1f49b48a7d933c9950dd6

中藥。(圖源於百度百科)

  中藥的七情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其雲:“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後人據此把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和相反七個方面,稱為"七情"。

何為“單行”

  單行就是指用單味藥治病。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種針對性強的藥物即能獲得療效,如清金散單用一味黃芩治輕度的肺熱咳血,現代單用鶴草芽驅除絳蟲,以及許多行之有效的"單方"等。它符合簡便廉驗的要求,便於使用和推廣。但若病情較為複雜,單味藥難以實現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顧的治療要求時,便需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藥與藥之間就會發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進或減低原有藥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有的則能産生毒性或副作用。

中藥的配伍關係

  在使用兩味以上藥物時,就必需有所選擇,這就提出了藥物配伍關係的問題。所以前人總結的“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其餘六個方面都是談配伍關係。現分述如次。

  相須

  即將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以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然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加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

  相畏

  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所以説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薑。

  相殺

  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説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係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相惡

  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相反

  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産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變化關係

  上述除單行外的六個方面,其變化關係可以概括為四項,即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

  1、有些藥物因産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

  3、有些藥物則由於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選用;

  4、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産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於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

  基於上述,可知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並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製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

傳説故事

  黃芩救治李時珍

  李時珍生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幼聰明伶俐,好學上進。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在李時珍16歲時,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並且久治不愈。方圓百里的名醫都束手無策,認為他已無藥可救,眼看李時珍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李時珍的父母悲傷絕望之際,村子裏來了一位從遠方雲遊到此的道士,道人給李時珍號脈後,捋捋長髯説:“不妨,不妨,此病只須黃芩30克,加水兩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癒。”時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藥。奇跡出現了,半月之後,李時珍身熱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狀也消失了。一味黃芩居然就扭轉了病勢,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

  李時珍深感我國醫學的神奇,對這位神懷絕技的道人欽佩不已。從此,他便拜道人為師,跟隨他刻苦鑽研醫學,讀遍歷代醫書,踏遍高山大川。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時珍終於在醫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醫林一代宗師。在他編著的《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救了自己性命的黃芩倍加推崇,誇讚其曰:“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中國醫藥報等)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