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為林智堅狡辯 陳明通及台灣中華大學教授的“不通”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網友評説      2022-07-07 11:02:34

林智堅陳明通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身陷論文抄襲風波,當年他在台大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是現任台當局安全部門主管陳明通。圖為師生二人2019年合照。(台灣《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新竹市長林智堅爆發出碩論“抄襲”的嫌疑,緊急滅火,敦請了台灣中華大學及台灣大學的指導教授出面澄清、背書。這些教授一來為維護自己的形象,二來護犢心切,避重就輕,甚至混淆是非,其實才真正凸顯出當前學術界的一些弊端,如果説林智堅犯下了“抄襲”的大忌,理應聲討,則這些教授罔顧清譽、漠視學術倫理,其實是更應該譴責的。

台灣中華大學的教授認為“林智堅有參與討論、問卷髮放、回收及資料分析,他在碩論使用相關研究內容,教授們認為實屬合理合情”,表面上看來似乎振振有辭,實際卻是漏洞百齣的。林智堅的論文,簡直就是整個挪移這些教授聯名發表的論文,是全篇照抄,豈僅僅是“相關研究內容”而已?這還能夠説是“合情合理”嗎?再説,只是有“參與討論”以及工讀生皆可完成的發放問卷、資料分析,就可以堂堂列入作者之林,這也未免太容易了吧?

他們還刻意強調,林智堅是曾經以“第二作者”身份“列名”發表論文的,因此等於是擷取自己的論著,豈能視為“抄襲”?依照學術慣例,碩士論文的確是可以在完成之前,先行在研討會上發表,而運用於碩論之中的;但問題在於,碩論是嚴格要求必須獨立完成的,其性質與可聯名發表的單篇論文不同。單篇論文既是聯名發表,則著作權分屬各人,豈能完全據為己有,徑將其內容當成是自己的碩論?這些教授都是學界中人,怎會不知其中道理?分明就是企圖混淆視聽,欺瞞非學界中的一般大眾。此例若開,只要教授願意“提攜”學生,將學生挂名于自己的論著中,學生就可大辣辣當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未來恐怕胡充混冒的“偽學者”將層出不窮,博士滿街走,碩士賤如狗,台灣學界會成什麼樣子,真的不敢令人想像了。

至於臺大指導教授陳明通,則另爆秘辛,宣稱外界的誤解,是因余正煌的論文早出,林智堅晚成,所以懷疑其“雷同”處有“抄襲”的嫌疑;實際上是林智堅先寫完,將相關資料慷慨提供給余正煌的,這下子,情勢大為逆轉,“抄襲”者反成了“被抄襲”者。金蟬脫殼,反客為主,陳明通這一記妙著,不能説不是高明通達的了。

但是,這裡有幾個“不通”之處。首先,余正煌的論文是以林智堅競選市長為研究重點的,當然會需要當時相關的問卷調查資料,林智堅曾經提供給余正煌,這點余正煌在序文中已也已表達感謝。但是,這些問卷調查的設計,如果真是林智堅的“團隊”協力完成的,就絕對不能説是林智堅的“原創”,碩士論文能夠容許別人代為完成的嗎?這不成了“倩人代寫”?此不通之一。

其次,所謂“原創”之説,是根本不通的,僅僅“提供資料”,就可以當成“原創”,那隨便一個阿狗阿貓,都可以説是“原創”的了,天下還有這種道理嗎?

三者,即便援用同一資料,每個人的分析內容儘管可能大同小異,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大段、小段的文字,皆一模一樣到高達70%、80%的地步吧?兩篇雷同處如此之密集的論文,必然有一個是“抄襲者,不是林智堅,就是余正煌,那究竟是誰“抄襲”了誰?無論是誰“抄襲”,陳明通身為指導教授、口考委員,又怎能容忍這種大違學術倫理常規的事發生?這豈不證明了身為臺大教授的陳明通,自己就犯了“學術不倫”的大問題?

四者,無論陳明通如何想用“李代桃殭”之計,將咎責歸諸於余正煌,而余正煌也極可能怵于新竹市長、台當局安全部門主管的威勢,甚至可能願意“背鍋”,承認自己的確是“抄襲”了林智堅的初稿,都無法改變余正煌論文先出,而林智堅論文晚發的事實。在學術界,論文的先後發表時序,是最重要的判斷是誰抄誰的標準,無論其私下有何秘辛、有何曲折,鐵板釘釘,就是無法狡辯的。更何況,林智堅的論文,明列著余正煌的參考書目,且有多處余正煌有注出處,而林智堅則忽略過去,在在足以證明是不可能出現先發的余正煌是“抄襲”林智堅的。鐵案如山,至此可以論定。

事實上,林智堅的論文究竟是如何完成的,不但林智堅自己心裏有數,就是民進黨內的人也心知肚明,知道一定會在未來的選戰中成為對手攻擊的焦點。因此,早在一週之前,就已先由綠媒發出所謂的“毀林三部曲”點出了其中關竅,事先打了預防針,還揚言臺安全部門已經“介入”,欲以此産生“寒蟬效應”,壓住相關訊息的披露。整個林智堅“論文門”的戰火,無疑是由那個遠在海外匿名的“翁達瑞”所引發的,這是民進黨始料所未及的,而在各方紛紛燃起烽煙之後,便將原已準備的應對策略一一祭出。而其中最重的關鍵,無疑就是指導教授的“背書”。

可惜的是,此番用心,畢竟都無法改變林智堅論文涉嫌“抄襲”的事實。百密一疏,可能連民進黨中人都沒有想到,林智堅的論文會捅出這麼大的馬蜂窩。學界中人,不珍惜令譽,與政治人物沆瀣一氣,甘為政權的爪牙、走狗,這是學界由來已久的大弊端,真的可以説是“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台灣之恥”了。(作者林保淳為島內公立大學退休教授/來源:台灣《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