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盧溝橋的29軍正在抵抗日本侵略軍入侵(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永定河畔,盧溝曉月。數百年歲月靜好的“燕京八景”之一,85年前卻成為見證中華民族屈辱歷史的鐵證。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為了達到以武力吞併全中國的罪惡野心,悍然炮轟宛平城,向盧溝橋一帶的中國駐軍發動攻擊,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也稱盧溝橋事變。
“七七事變“第二天,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向全國發表抗戰宣言:“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我國億萬軍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用血肉之軀築起鋼鐵長城,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
“七七事變”的爆發,不僅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也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開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繼1931年製造侵略我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之後,又蓄意製造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亦稱盧溝橋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妄圖吞併全中國。
● 一場醞釀已久的陰謀
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操縱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接著又攻佔上海和華北大片土地,策動包括河北、山西、山東等五省和北平(今北京)、天津兩市在內的“華北自治運動”,妄圖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國。
1936年2月,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體制確立後,大大加快了全面侵華戰爭的準備。1936年9月,日軍先後侵佔豐臺、通縣,並以偽冀東保安隊侵佔昌平、順義等地,從而形成對北平南、東、北三麵包圍的態勢。位於北平西南郊宛平城附近的盧溝橋,是進出北京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佔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往來,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從1937年4月下旬起,開始在北平、天津近郊舉行演習。進入6月,日軍多次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面對日軍的挑釁,中國守軍第29軍不斷加強警戒,擴充盧溝橋一帶的兵力。
● 一個荒誕的“失蹤”藉口
中國軍隊守衛盧溝橋。資料圖片 圖源:中國軍網
1937年7月7日19時30分,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荷槍實彈進至中國守軍第29軍防區內宛平城(今北京盧溝橋鎮)東北的回龍廟、大瓦窯一帶,舉行挑釁性演習。深夜,日軍詭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方拒絕。冀察當局為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共同派員進行調查。就在雙方尚在進行交涉時,日軍即向盧溝橋一帶的我駐軍發動攻擊,並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
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第3營官兵,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指揮下奮起抵抗。協助守衛橋頭的第3營預備隊10連排長沈忠明,在制止日軍越過警戒線時被開槍擊中,當場犧牲。隨後,日軍連續3次發起進攻,均遭到中國守軍的英勇抵抗。守軍第110旅旅長何基灃發出“誓死與橋共存亡”命令,並親臨前線指揮戰鬥。守軍與日軍浴血搏鬥,沒有子彈,就掄起大刀,與日軍展開肉搏戰。守軍兩個排80余位官兵,最後全部戰死在橋頭陣地。
● 一位親歷者的真實回憶
“七七事變”親歷者鄭福來老人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那天晚上,盧溝橋上的炮彈聲差不多響了一宿,我以為是日軍進行演習。在炮聲中挨到天亮,像往常一樣拿起書包準備上學時,被父親一把拉住了。”滿含戰火與硝煙的回憶充盈在鄭福來老人心中,至今難以忘懷。
“我土生土長在盧溝橋,一輩子就生活在這兒。‘七七事變’的時候我6歲,那時慘烈的景象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鄭福來回憶道,那個晚上,他在密集的槍炮聲中驚醒。“我家就住在盧溝橋西,離那兒不足50米。那天晚上,炮彈聲震耳欲聾,差不多響了一宿。”
“頭一天還跟我一起玩兒的小夥伴,當晚被落在家門前的炮彈給炸死了!”説起過去的經歷,老人聲音有些哽咽。“當時駐守在盧溝橋附近宛平城的是國民革命軍第29軍,那晚過後,很多戰士都犧牲了。”鄭福來説,就在自己平時常去玩耍的一小片松樹林裏,擺放了很多戰士的遺體。儘管那時候他還小,但不屈的抗戰精神早已深深烙在他的腦海裏。“吳家的二叔、任大嘴,還有很多其他鄉親被侵略者殘忍殺害了,盧溝橋和宛平城門上的彈痕就是見證。”
作為盧溝橋抗戰的“活歷史”,鄭福來老人成為了一名抗戰史的“義務講解員”,為來往遊客介紹盧溝橋上的碑文和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説:“曾經遇到過一些日本遊客不認同我的講解,但盧溝橋這座橋本身就是歷史的見證,這是誰也無法抹去的歷史證據,足以反駁那些不認同這段歷史的人。”
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舉國鼎沸兮,全民總抗戰。”激烈的槍炮聲,打破了宛平城的寧靜,也喚醒了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戰鬥意志。從這一天起,“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覺醒過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各族各界民眾同仇敵愾,發出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産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向全國呼籲:“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同日,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致電蔣介石,表示紅軍將士願意“為國效命,與敵週旋,以達保土衛國之目的”。
盧溝橋的炮聲成為中華民族抗戰總動員的號角,整個中華大地到處都是抗日的怒火。這種排山倒海、勇往直前的力量,喚醒了沉睡的民族魂魄。“七七事變”的爆發,標誌著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也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
在中國共産黨的積極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數萬名紅軍將士改編為八路軍,懷著滿腔的熱血和鬥志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進入山西一個月不到,即取得盧溝橋事變以來對日作戰的首個大捷——第115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經一場惡戰殲敵1000余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這次勝利,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信心。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動,中國人民空前地團結在一起,“誓死不當亡國奴”、“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全體中華兒女以血肉之軀築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
宛平城墻上的彈痕依舊。新華社記者 韓松豫 攝
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從“七七事變“到日本侵略者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場進行重大戰役200余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4萬餘人,約佔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傷人數的70%。中國人民的英勇戰鬥,對日軍覆滅起到決定性作用,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1945年8月抗戰勝利時,《解放日報》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今天勝利了!但是決不能忘記,贏得來的勝利是艱難;而保有這勝利的果實——不為豺狼所吞食,更需要無限的堅決和勇敢!”
85年過去了,盧溝橋畔的槍聲雖已遠去,但宛平城墻上的彈痕依舊。昭昭前事,惕惕後人。警鐘必須長鳴,警示必須牢記。日本軍國主義慘無人道的侵略行徑、令人髮指的屠殺罪行、野蠻瘋狂的掠奪破壞,給中國人民和廣大亞洲國家人民帶來了慘絕人寰的災難。 “不尊重歷史的人,註定要重犯歷史的錯誤。”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我們強調牢記歷史,並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決不允許軍國主義捲土重來,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們珍視和平,但不乞求和平;我們反對戰爭,但不懼怕戰爭。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將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勿忘國恥,強國安邦!吾輩當自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把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
綜合整理自:新華網、中國軍網、央視新聞客戶端、解放軍報、中國國防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