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這就是中國優勢 | 經濟優勢(四)南水北調 —— 人類最大規模的調水壯舉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2-07-07 17:08:15

圖

  【導語】一百年前,山河破碎,國弱家貧。一百年後,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一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國家。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出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跡。中國經濟為何能迎難而上實現一個又一個新跨越?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水利史上的一大壯舉。整個工程分為三條線,東、中、西線。工程在上世紀50年代便已構想,直到2002年才開始正式動工。2013年東線一期工程完工,2014年中線工程一期完工。

  這項為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的戰略性工程,也是世界上覆蓋區域最廣、調水量最大、工程實施難度最高的調水工程之一。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在保障用水、水質安全、防汛抗旱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綜合效益。

  從構想到現實  

  中國水資源短缺,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每人平均水準的1/4,而且時空分佈也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圖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上游通過引水渠與丹江口水庫相連,下游與南水北調中線幹渠連接。(新華社記者李嘉南攝)

    圖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上游通過引水渠與丹江口水庫相連,下游與南水北調中線幹渠連接。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攝

  1952年秋,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對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同志説:“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這一偉大構想,開啟了改變我國水資源空間分佈的新課題。1958年,中共中央發佈《關於水利工作的指示》,提出全國範圍較長遠的水利規劃,首先是以南水北調為主要目的,即將江、淮、黃、漢、海河各流域聯繫為統一的水利系統的規劃應加速制訂,“南水北調”一詞第一次正式見諸中央文件。

  此後,南水北調這一偉大構想的實現路徑一步步清晰。197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興建把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的南水北調工程;1992年,黨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調”列入我國跨世紀的骨幹工程之一;1995年,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全面論證;2002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提出先期實施東線和中線一期工程,西線工程繼續做好前期工作……南水北調這一偉大工程終於從構想開始變為現實。


  世紀工程 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規劃為東、中、西三線,分別從長江下游、中游、上游向我國北方地區調水。這三條幹線,就像是三條巨大的“水脈”,把長江、黃河、海河、淮河相連互通,形成了“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供水新格局。

圖1

圖片來源:水利部

  ——東線,從長江下游江蘇揚州市江都區抽引長江水,沿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到達黃河岸邊的東平湖後分成兩路,一路過黃河向北到天津,全長1156公里,一路向東給膠東半島供水,幹線全長701公里。

  ——中線,從湖北丹江口水庫自流引水,沿中線主幹渠向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供水,幹線全長1432公里。

  ——西線,規劃從長江上游調水入黃河,主要解決黃河上中游地區的缺水問題。目前工程在前期研究論證階段。

  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於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正式通水。在汛期,東線工程輸水河道將承擔泄洪功能,所以輸水期在11月至次年5月。而中線工程一年四季均可調水。


  十餘年攻堅克難  

  南水北調,簡單四字,實現起來談何容易。建設過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科學創新,數十萬建設者矢志奮鬥、頑強拼搏,43.5萬移民群眾顧全大局,無私奉獻。

  東線泵站群工程

  從調水起點到山東半島,地面高程升高近40米,這意味著南水要北上,必須實現“水往高處流”。於是,世界最大的泵站群拔地而起——東線一期工程沿線建有34處站點、160台水泵,共計13級泵站。為降低泵站群能耗,1/3水泵使用我國技術人員耗時3年研發的燈泡貫流泵,水流不需轉彎便可直接通過。

圖為2021年秋汛期間,丹江口大壩開閘泄洪。新華網連迅 攝

圖為2021年秋汛期間,丹江口大壩開閘泄洪。新華網連迅 攝

  丹江口大壩加高

  中線的建設難度從丹江口水庫便開始顯現,要讓南水自流進京,需要對丹江口大壩加高14.6米。在一座服役近40年的老壩上重新澆築“新壩”,難度不亞於甚至超過新修一座大壩。切割出一道道鍵槽、植入一根根鋼筋,施工最高峰時3000人奮戰在一線,從2005年開始,加高壯舉歷時近8年終於完成。升級改造後的大壩加高到176.6米,水庫正常蓄水位抬高到170米,與北京形成約百米落差,實現南水自流北上。

  中線穿黃工程

  另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是穿黃工程。黃河河底地質條件複雜特殊,給施工帶來極大困難。壓力亦是動力,於是,國內最深的調水豎井、國內穿越大江大河直徑最大的輸水隧洞、國內水利工程最深的盾構始發等科技創新成果在這裡誕生,兩條長達4250米的穿黃隧洞,讓長江水與黃河成功“握手”。

這是9月15日在河南鄭州滎陽市境內拍攝的南水北調穿黃隧洞進口南岸明渠(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圖為河南鄭州滎陽市境內拍攝的南水北調穿黃隧洞進口南岸明渠(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成敗在水質

  不僅要往北送水,還要送乾淨衛生的水。治污順理成章地成為另一片攻堅戰場。在東線,江蘇省推行環保問責、一票否決,沿岸僅化工企業累計關停800多家;山東省對沿線城鎮污水處理廠進行升級改造。在中線,核心水源地湖北十堰調水前實現“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治污目標,丹江口庫區此前延續多年的網箱養魚産業被忍痛取締,河南南陽累計關閉重污染企業800多家,關停轉遷污染企業460多家……

  舍小家 顧大家

  一渠清水能北上,還離不開一個不能被忘記的群體:丹江口庫區34.5萬移民和中線幹線9萬徵遷群眾,告別祖祖輩輩生活的故土,“舍小家、顧大家”默默奉獻。

  這麼短的時間內建成如此大規模、涉及面如此之廣的工程,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別的國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幾代人擘畫設計、接力奮鬥;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形成共識;有效解決投資保障、徵地移民、治污環保、技術攻關等重大關鍵制約;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南水北調集中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讓世界見證了中國智慧、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


  功在當代 利在韆鞦  

  截至2022年1月7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突破500億立方米,其中生態補水累計76億立方米,為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個縣市區1.4億人民群眾提供了優質水資源,工程效益持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南水北調中線向滹沱河進行生態補水。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南水北調中線向滹沱河進行生態補水。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

  社會效益方面,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之前,由於華北地區水資源過度開採使用和持續乾旱,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以及多個城市的百姓飲水安全受到威脅。如今,500億立方米“南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北方,流進千家萬戶。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擺脫缺水制約,“南水”已成為京津冀地區諸多城市供水的生命線。

  經濟效益方面,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每年可為沿線地區增加工農業産值約500億元。在建設期間,每年可以拉動全國經濟增長0.2~0.3個百分點,可增加就業人口50萬~60萬人。南水北調工程將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在南北方向上連接起來,促進了南北經濟大迴圈。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增加了華北地區水資源供給,通過改善水資源條件提高了潛在生産力,為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推動了城市産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生態效益方面,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原來被長期擠佔的農業和生態用水將逐步得到退還,其中被城市擠佔的15億立方米水量將歸還于農業;其次,城市超採的36億立方米地下水將被逐步替代,北方地區地下水嚴重超採的局面將逐步得到遏制。南水北調工程顯著改善了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有效解決了北方一些地區的水質問題,有利於回補地下水,保護當地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中線調水工程為保證調水水質,在輸水總幹渠兩側建設了生態帶,構建生態廊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柱。


  綜合自新華社、人民網、央廣網、光明日報、湖北日報、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官網


責任編輯:徐亞旻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