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連橫先生的《台灣通史》之史德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島夜話      2022-07-08 20:00:06

台島夜話 藍紅版


     作者 潘朝陽

  乙未(1895)日倭割臺,其時,連橫(雅堂,1878-1936)十八歲,避寇而赴大陸,1897年奉祖母之命返台。1908年從台南移居台中,入“台灣新聞社?漢文部”,始撰《台灣通史》,1918年完稿,1921年《台灣通史》出版問世。

  《台灣通史》是台灣從古至今唯一依據傳統中國史籍體例而撰述的台灣史書。在此書之前,從明鄭到乙未年的兩百幾十年,只有方志,另外則是遊臺仕儒對台灣的風土掌故的記述。唯有連橫先生《台灣通史》才是首部“正史型台灣史”。

  《台灣通史》起自隋代,中經明鄭,再到清朝統治,長達千年的史敘,故是通史而非斷代史;它傚法《史記》,有《紀》、《志》、《列傳》,且視必要和性質而置《表》入于《紀》、《志》或《列傳》之內;因台灣史甚短,且屬中國一個邊陲島疆,既無諸侯世冑,而無可採錄可予記述彰著,故缺《世家》。

  然而,《台灣通史》卻有中國史家修撰史籍之傳統,就是孔子《春秋》和史公《史記》之精神。孔子著《春秋》,其主旨在以史事為例來“正君臣之義”、“辨君子小人之別”以及“嚴華夏夷狄之分”,而孟子特別提到周室衰微,故《詩》亡,孔子乃著《春秋》,而“使亂臣賊子懼”。司馬遷也説孔子之《春秋》,是為了“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其主旨在於撥亂反正,欲恢復王政而拒斥昏亂污濁的昏君暴臣,主張聖賢君子之政治,以仁政為功夫,且以“公天下”為目的,天下先歸於“昇平”,最終極而實現“太平”。太史公以學乎孔子仁道為志而修《史記》,《史記》之纂著,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含容華夏之天地宇宙,是中國人的時空中的人文道德之記錄、敘述以及詮釋和判準。基於孔孟和太史公的春秋史觀,《台灣通史》,正是台灣的《春秋》和《史記》。連橫先生修撰《台灣通史》,不是“史料學派”的無史觀、無史德之史籍,而是身處亡于日寇的台灣,心痛台灣人淪為亡國奴,因而發憤以十年光陰,究盡一生心血而創著的一部“即史即經、即經即史”的《台灣春秋?史記》。在連橫先生的史德,《台灣通史》是為了“嚴判台灣的華夷”、“區分台灣的殖民與被殖民者”,也“表彰台灣的君子且義斥台灣的小人”,所以《台灣通史》亦有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精神和實踐。

  《台灣通史》深富民族主義,張溥泉先生為其寫的〈序〉有説:“史家台灣連雅堂先生以子長、孟堅之識,為船山、亭林之文,敘述自隋代以至甲午千餘年間之事,綱舉目張,巨細靡遺,著作抱失地之痛,抒故國之思,激發正氣,非斯人不能作也。”此正是連橫先生的崇高史德和史觀之陳明,也道出了《台灣通史》的主旨是彰著台灣的中華民族主義和愛國精神。

  相對照于連橫先生的高潔志節,台獨份子“撰述”的“台獨史”,三十年來正荼毒摧殘台灣學子,這些所謂“史學者”,皆是穢賤之姦佞,其等卑污齷齪筆下的媚日去中的“台獨史”,是穢臭不堪之亂史。吾人必須擊浩然大鼓以攻之、揮魯陽巨戈而誅之。(作者為台灣師大東亞學系兼任教授、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