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傳承中醫藥精神 弘揚中醫藥文化之名方篇:逍遙散

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和解劑,具有調和肝脾,疏肝解鬱,養血健脾之功效。歌訣:“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肝鬱血虛脾氣弱,調和肝脾功效卓。”主治肝鬱血虛脾弱證。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幹,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等。

逍遙散

圖編者按

  逍遙散,中醫方劑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和解劑,具有調和肝脾,疏肝解鬱,養血健脾之功效。歌訣:“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肝鬱血虛脾氣弱,調和肝脾功效卓。”主治肝鬱血虛脾弱證。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幹,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膽石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經前期緊張症、乳腺小葉增生等屬肝鬱血虛脾弱者。

何為“逍遙”

  逍遙散方名中的“逍遙”,取自《莊子·逍遙遊》篇:“今之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徬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于下。”北宋黃庭堅的朋友黃幾復,對“逍遙”二字的文理作了生動而深入的闡釋,他説:“逍者消也,如陽動冰消,雖耗也不竭其本;遙者搖也,如舟行水搖,雖動也不傷其內。”黃幾復借用“陽動冰消”“舟行水搖”的自然現象,闡釋了“逍遙”順其自然的意境。

  而將“逍遙”與醫理巧妙地聯繫起來的,則是清代醫家王子接,他在引用黃幾復對“逍遙”文理的闡釋後説:“譬之於醫,消散其氣鬱,搖動其血鬱,皆無傷乎正氣也。”逍遙散即是通過疏肝解鬱的方藥,“消散其氣鬱,搖動其血鬱”,使鬱滯的肝臟氣血通暢,血虛的肝體貯滿氣血,從而順應其條達舒暢、藏血之臟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也就是《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説的“木鬱達之”。宋代醫家將該方命名為“逍遙散”,即是借用莊子“逍遙”順其自然的意境,喻指逍遙散有使肝臟恢復其生理特性、使人從抑鬱中解脫、恢復逍遙自在的功能。 

逍遙散的文獻記載

t010225e8798ff346f5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圖源於網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悸頰赤,口燥咽幹,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逍遙散的組成和用法

炙甘草

炙甘草。(圖源於網路)

白術

白術。(圖源於網路)

  組成:甘草(微炙赤)半兩(15g),當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藥、白術、柴胡(去苗),各一兩(各30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二錢(6g),水一大盞,燒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逍遙散的功效和方義

  功用:疏肝解鬱,養血健脾。

  主治:肝鬱血虛脾弱證。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幹,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方義:逍遙散為肝鬱血虛,脾失健運之證而設。肝為藏血之臟,性喜條達而主疏泄,體陰用陽。若七情鬱結,肝失條達,或陰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體失養,皆可使肝氣橫逆,脅痛,寒熱,頭痛,目眩等證隨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虛運化無力之故。脾虛氣弱則統血無權,肝鬱血虛則疏泄不利,所以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此時疏肝解鬱,固然是當務之急,而養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廢之法。

  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鬱,使肝氣得以調達,為君藥;當歸甘辛苦溫,養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緩急,為臣藥。白術、茯苓健脾去濕,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為佐藥。用法中加入薄荷少許,疏散鬱遏之氣,透達肝經鬱熱;燒生薑溫胃和中,為使藥。

逍遙散的配伍特點和運用

當歸

當歸。(圖源於網路)

  當歸、芍藥與柴衚同用,補肝體而助肝用,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諸藥合用,使肝鬱得疏,血虛得養,脾弱得復,氣血兼顧,體用並調,肝脾同治。

  運用:本方用於肝鬱血虛脾弱證。臨床應用以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幹,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脈弦而虛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肝郁氣滯較甚,加香附、鬱金、陳皮以疏肝解鬱;血虛者,加熟地以養血;肝鬱化火者,加丹皮、梔子以清熱涼血。

逍遙散的附方

  附方一:加味逍遙散(丹梔逍遙散)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薄荷、茯苓、白術、煨姜、大棗、丹皮、梔子。

  功用:養血健脾,疏肝清熱。

  主治:肝鬱血虛,內有鬱熱證。潮熱盜汗,煩躁易怒,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面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少腹脹痛,或小便澀痛,舌紅苔薄黃,脈弦虛弱。

  附方二:黑逍遙散(逍遙散中加地黃)

  組成:柴胡、當歸、白芍、薄荷、茯苓、白術、煨姜、大棗、地黃。

  功用:疏肝健脾,養血調經。

  主治:肝脾血虛證。臨經腹痛,脈弦虛。

逍遙散的傳説故事

  馬培之用逍遙散治療慈禧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皇太后慈禧得了類似于抑鬱症一般的怪病,整天精神不振,鬱鬱寡歡,四肢無力,沒有食欲,對山珍海味提不起興趣。當時孟河醫派名醫馬培之奉詔為皇太后看病。對於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皇太后,馬培之沒有按照常規的路數詢問病因,而是在覲見慈禧前疏通了她身邊的親近大臣和宦官,打聽慈禧發病的真實原因。得知慈禧是因為朝政上的煩心事鬧得心情不舒暢所致,所以他對症下藥,開出“逍遙散”。結果慈禧服用之後,很快就恢復往日精神,從此馬培之揚名全國。

  姜維借當歸向母親傳達志向

  三國時期,司馬昭派遣大將鐘會、鄧艾進攻蜀國,蜀主劉禪荒淫昏庸,開門投降。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苦守劍閣的姜維只得假降鐘會,待後視機利用鐘、鄧及司馬昭三者之間的矛盾,策反鐘會,重振蜀漢。後來,姜維的母親聽説兒子不思以身殉國,反而率兵投敵時,氣得大罵“逆子無德”,並寫了一封斥責姜維不忠不孝不義的信,偷偷叫人送給姜維。當姜維看到母諭後,心中忐忑不安,如實話實説,又恐洩露天機,壞了大事,枉費一番苦心,如不對老母説,又不忍老母為此而傷心。姜維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一個絕妙方法。於是,他揀了兩包中藥,一包是遠志,一包是當歸,托送信人帶回去給老母。真是知兒莫若母,姜母一看,心領神會,完全理解了兒子的用意,原來是孩子胸懷遠志,打算重振社稷,失去的江山應當重歸蜀漢。為了能使姜維毫無牽掛,一心救國,自己竟然撞墻而死了。但漢室未振,姜維戰死。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大河健康報等)

編輯策劃: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