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這就是中國優勢|國防優勢(二):依靠黨的堅強領導——國防科技建設取得重大飛躍

華夏經緯網 > 新聞 > 熱點聚焦      2022-07-15 08:16:03

微信圖片_20220512110151最新

導語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黨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塑造高品質發展,奮力書寫時代篇章。回望壯闊斑斕的百年曆程,科技取得了燦若星河的非凡成就。

國防科技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逐步建成獨立自主、專業齊全、配套完整的科學體系,形成軍民結合、寓軍於民、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融合式發展科格局。兩彈一星的成功,捍衛了國家安全,奠定了我國重要國際地位。進入新世紀,神舟飛天、北斗導航、“神威”電腦等重大國防科研取得的成就,不僅帶動我國科技快速發展,也彰顯了我國綜合實力。

國防科技事業蓬勃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

《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中國共産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扭轉近代以後的歷史命運、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國防科技事業作為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長期以來,正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國防科技在艱辛探索中起步,在封鎖打壓下發展,在後發追趕中壯大,近年來,取得了以“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北斗”組網為代表的歷史性成就。

國防科技實力是決定國家綜合實力強弱和國際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作出全面實施科技強軍戰略的重大決策,組建軍委科技委,召開全軍裝備工作會議和國防科技創新會議,把國防科技創新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相繼啟動一大批重大國防科技工程。首艘國産航母下水,第五代戰機殲-20正式服役,東風-17彈道導彈研製成功,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為增強國防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為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歷史證明,只有堅持黨的堅強領導,我們才能準確把握黨和國家事業對國防科技的戰略需求,深刻洞察世界科技發展趨勢,確保國防科技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是我們戰勝艱難險阻、創造歷史偉業的重要保證。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在研製“兩彈一星”的過程中,黨中央成立以周恩來同志為主任的中央專委,統籌推進工程組織實施,實現了以“最高層”領導“最尖端”的戰略部署。在中央專委統一領導下,全國“一盤棋”,探索形成了行政與技術兩條指揮線的管理制度,這對於成功研製“兩彈一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在載人航太工程推進中,我們黨探索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綜合運用行政的和市場的諸種手段,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最大限度調動各方積極性、創造性。全國數千個單位、十幾萬科技大軍自覺服從大局、保證大局,同舟共濟、群策群力,堅持統一指揮和調度,凝聚成一股氣勢磅薄的強大合力。歷史證明,國防科技創新是政治性、全局性、戰略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只有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發揮舉國體制優勢,才能掌握國防科技自主創新的主動權。

科學技術的競爭,關鍵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黨把國防科技隊伍建設作為一個戰略性問題來抓,千方百計延攬人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先後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國防科技人才隊伍得到很大加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明確提出建設素質優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要求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形成各類人才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生動局面。在尊重和關心科技人才上,習主席還以身示範,出席兩院院士大會、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頒獎,對西安交大西遷的老教授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到國防科技大學親切接見科技創新團隊代表。在黨的關心關懷下,廣大科技工作者把愛國之情、強軍之志融入國防科技創新實踐中,涌現出林俊德、羅陽、黃大年等一批優秀代表。歷史證明,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才能充分激發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為國防科技事業發展提供強大人才和智力支援。


道路坎坷終獲重生 我國國防科技發展經驗與啟示


國防科技發展水準事關生産力和戰鬥力提升,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我國國防科技發展道路坎坷,經歷了多次國際封鎖和制裁,但仍取得了偉大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國際環境複雜變化背景下,我國國防科技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牢固樹立新型舉國體制戰略思想,系統識別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統籌優化國防科技基礎領域投入,努力營造鼓勵自主創新的氛圍環境,走出一條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並逐漸外溢至科技等領域,將維持自身科技優勢、遲滯中國科技發展作為戰略博弈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我國國防科技發展面臨著嚴峻威脅與挑戰,需要總結歷史經驗、加強戰略謀劃,改變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防科技發展道路。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國防科技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快速起步,歷經多次外部封鎖,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經過艱辛的探索與實踐,我國逐步建立起獨立自主、專業齊全、配套完整的科研生産體系,涌現出一大批引領性重大創新成果,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

1960年,蘇聯全面撕毀《國防新技術協定》,撤走全部專家,停止一切援助。面對蘇聯毀約停援和嚴重經濟困難,中央堅定了獨立自主搞國防尖端技術的決心,樹立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指導方針,制定了“科研十四條”和“科研三步棋”政策措施,做出了集中力量突破“兩彈一星”技術戰略部署,先後動員組織26個部委,20個省、市,900多個工廠、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參加原子彈研製工作,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在完全或基本沒有外援的狀況下,主要靠自力更生搞出了原子彈、氫彈、導彈,發射了人造衛星,極大地增強了我國國防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改革開放後,我國發展面臨的安全環境有所好轉,面對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中央要求國防科技發展要充分利用大仗打不起來的有利時機,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努力引進一些急需技術。在此背景下,我國不失時機地加強了與美國、法國、以色列等西方國家合作,引進了一批重大項目和軍工技術。90年代前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新一輪制裁和技術封鎖。面對制裁,中央強調,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這一時期,國家集中力量發展“撒手锏”武器、實施載人航太工程和高新技術工程,先後啟動了“863”、“995”等重大國防科技專項工程,研發了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戰略高技術,列裝了一批能有效制敵的“撒手锏”武器。

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對華戰略做出重大調整,在經貿、科技、外交等領域與中國展開全方位博弈。美國歷來重視對華科技出口管制,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又通過高調打壓《中國製造2025》、嚴厲制裁中興、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嚴格審查中國對美科技投資、蠻橫限制中美科研交流等一套組合拳,極力干擾中國科技創新進程。受其影響,西方國家對華技術封鎖不斷升級,中國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和高科技産品的空間受到擠壓,關鍵技術與核心産品斷供風險加大。在此背景下,堅持自主創新、尋求安全可控,成為我國國防科技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大背景下,世界科技創新版圖“東升西降、南升北降”是大勢所趨,中國正處於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進程中,追趕上升勢頭十分明顯,近年來在某些領域已嶄露頭角,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展望未來,我國國防科技發展要充分借鑒歷史經驗,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努力走出一條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亮眼!我國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領域新科技和新成就


近年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在過去的幾年裏,中國國防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一大批由我國自主研發,具有高度資訊化和整合化的新型武器裝備陸續列裝,並逐步形成了實戰能力,使解放軍武器裝備建設步入了一個跨越式發展的階段。

航母

圖片來源:百度

中國:首艘國産航母遼寧艦下水

2017年4月26日上午9時許,中國首艘國産航母下水儀式在雄壯的國歌聲中開始。按照國際慣例,剪綵後進行“擲瓶禮”。隨著一瓶香檳酒摔碎艦艏,兩舷噴射絢麗彩帶,周邊船舶一起鳴響汽笛,全場響起熱烈掌聲。中國首艘國産航母在拖曳牽引下緩緩移出船塢,停靠碼頭。

驅逐艦

圖片來源:百度

中國:萬噸驅逐艦下水

2017年6月055型驅逐艦正式下水,到2018年1月,055型已經開始安裝調試設備了。從美國海軍新型的DDG-1000到俄羅斯計劃于2019年開工的“領袖級”,發展大型驅逐艦已成為各國海軍的新趨勢。“導彈驅逐艦”這一艦種自誕生以來就因可執行防空、反導、反潛、反艦、對陸打擊等最為多樣化的任務,被譽為“海上多面手”。

無人機

圖片來源:百度

量産型:彩虹-5無人機成功首飛

2016年11月,中國國産彩虹-5無人機在中國國際航展上首次亮相,2017年9月中旬,彩虹-5無人機在西北戈壁成功進行導彈實彈打靶試驗。

殲20

圖片來源:百度

殲20:三機編隊 驚艷亮相

2017年7月30日,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閱兵式上,3架殲-20戰機組成箭形編隊首次亮相,通過機艙內部的攝像頭,人們首次看到了殲-20的座艙,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之一。

運20

圖片來源:百度

運20翱翔:受現閱兵式

在朱日和沙場閱兵中,其中運輸機梯隊是由一架運-20和兩架運-9組成的,國産大飛機的代表運-20是首次參加閱兵,它裝得多、飛得快、航程遠、能夠把大部隊投送到遠方的戰場。

直升機10

圖片來源:百度

武直-10:"霹靂火"霸氣出擊

閱兵中的空中突擊梯隊是生了翅膀的陸軍先鋒隊,他們出敵不意,從天而降,可以偵察可以打,此次沙場閱兵中的空中突擊梯隊的作戰陣型。是由10架武直-10率先登場,它火力強大,既要消滅敵方直升機,又要打擊敵方坦克、裝甲車和堡壘,擔任作戰清場任務。

回顧這些年,中國空軍武器裝備不斷推陳出新,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圍繞著自主創新這一理念的新武器新裝備,陸陸續續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今天的中國空軍,已經擁有各型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偵察機等組成的現代化空中力量。為中國領空建築起了一道“藍天長城”。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國防科研和軍工生産,成績斐然,碩果纍纍,武器裝備發展呈現井噴之勢,從“望其項背”到“同臺競技”,中國已躋身世界上能自主研發具有國際先進水準武器裝備的國家之列,陸海空天領域不斷推出新技術、新武器。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加快推進國防科技創新


習主席指出,要緊跟科技強國建設進程,優化國防創新佈局和環境條件,用好用足各方面優勢力量和資源,大幅提升國防科技創新能力和水準。這一重要論述,為加快推進國防科技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戰鬥力,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學技術是軍事發展中最活躍、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和創新都會引起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深刻變革。在未來戰爭中,大國軍事博弈越來越表現為技術上的顛覆與反顛覆、突襲與反突襲、抵消與反抵消,科技已成為直接的核心戰鬥力。我軍要在未來戰場上贏得軍事競爭和戰爭主動權,就必須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鬥力。

國防科技創新大多集中在尖端和前沿領域,具有較強的溢出效應和拉動效應。通過加快推進國防科技創新,可以帶動國家總體科技水準更快躍升。加快推進國防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創新驅動”與“科技強軍”兩大戰略的交匯點。我們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也必須加快推進國防科技創新。

加快推進國防科技創新必須牢牢把握戰略指導。首先,牢牢把握服務強軍的戰略目標。加快構建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重大技術創新、自主創新,加快實現由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轉變,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其次,牢牢把握能打仗、打勝仗的出發點。要扭住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注重加強論證與規劃,正確把握國家安全戰略、軍隊建設發展戰略新要求,努力把作戰需求轉化為軍事能力要求、技術發展要求,提高國防科技創新的前瞻性針對性實效性。

其三,牢牢把握堅持自主創新的戰略基點。國防科技創新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原創性,依靠別人、依附於人必然受制於人,必須通過自主創新掌握主動,把國防科技發展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四,牢牢把握國防科技創新的重點工作。一抓關鍵、補短板。對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要拉單挂賬,明確責任主體,採取任務倒逼、責任倒逼、時間倒逼的方法,把拳頭攥緊,集中優勢力量儘快取得突破。二抓前沿、布新局。加強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顛覆性技術研究,奮力搶佔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三抓基礎、增後勁。注重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找準瓶頸短板背後的基礎問題,科學佈局、久久為功,為加快國防科技創新發展積蓄後勁。

努力為推進國防科技創新創造條件。加快推進國防科技創新,必須有人才、體制、管理及風氣建設為支撐。一是努力建設素質優良、規模宏大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必須著力培養各類創新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和科技管理人才。同時結合重大工程和項目實施,打造更多高水準創新團隊。

二是完善體制機制和提高管理水準。統一協調國防科技創新的重大計劃、重大項目,統一調動所需的人、財、物等資源,形成強大合力。努力形成激發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活力的機制,最大限度保障科研人員自主權;健全以創新能力、品質、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強化軍事價值、知識價值、創新價值導向。要按照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辦事,加強創新資源統籌,改進資源配置方式,提高管理專業化科學化水準。

三是加強科研風氣建設。要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太精神,牢記初心使命,把愛國之情、強軍之志融入國防科技創新實踐;著力培育創新文化,倡導敢為人先、勇於冒尖,尊重創新、崇尚創新的風氣,營造勇於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氛圍,把創新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大力抓好誠信建設,以良好的學風研風促進國防科技創新不斷邁上新臺階。



策劃:侯哲

製圖:劉素

資料來源:新華社、央視軍事、中新網、人民網、解放軍報、騰訊網、華聲線上





責任編輯:侯哲
熱門評論
大陸新聞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