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男,經濟學博士,暨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鄉村振興研究院、廣東産業發展與粵港澳台區域合作研究中心、“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長期研究區域經濟與産業經濟,區域創新與技術創新,粵港澳台區域經濟及發展問題等。 |
作者 王鵬
2022年海峽兩岸交流交往的一件大事,即是近期在福建廈門召開的第十四屆海峽論壇。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參加海峽青年論壇的台灣青年回信,勉勵兩岸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攜手打拼。總書記特別提到,要“讓更多台灣青年了解大陸,同大陸青年同心同行、攜手打拼,鍥而不捨、馳而不息,讓青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綻放異彩。”
海峽論壇是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年度盛會,也是兩岸同胞之間互訴親情、共話桑麻的平臺。近年來,祖國大陸在實習就業、文化教育、鄉村振興、社會治理、醫療衛生等領域久久為功,通過授牌設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落實落細登陸就業同等待遇以及求學獎勵政策、探索成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出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及台胞在事業單位就業試點等政策,為台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及發展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務,使他們真切感知祖國發展成就和光明前景,願意來、留得下、融得進。
今年也是兩岸開啟交流交往35週年。35年來,兩岸人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不斷加強交流,深化融合發展,廣泛匯聚共同邁向和平統一的磅薄力量。隨著兩岸關係不斷向縱深發展,不僅可以彰顯我國區域差異化發展、協同並進的發展理念,而且能讓台灣青年不再束縛手腳,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未來,台灣青年作為島內社會、經濟、政治等領域主力軍,兩岸和平發展和統一將會取決於他們的思想行為表現,兩岸青年終將成為推動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進程的堅實力量。因此,繼續做好台灣青年工作,攜手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將成為今後一段時期兩岸交流交往的主要內容。
一是要優化兩岸青年交流的模式和內容。針對當前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注重形式、交流模式和內容單一、交流覆蓋面不廣等現象,需要構建立體化、多方位、大覆蓋面的交流平臺,更加注重發展青年社團和已經制度化與品牌化的交流活動。通過創新交流模式和內容打破原有的交流框架,使兩岸青年的交流不再受限于現有的交流模式,提供給兩岸青年時間彈性更大、交流內容更廣、交流層次更深的交流活動。同時,也要著重將兩岸青年交流活動落實到每一個階層,避免因為家庭原因、教育背景和社會環境等因素而不能參加交流活動的現象發生。通過支援社會組織、民間組織主動開展兩岸交流,增加交流渠道,降低對官方組織的依賴性,從而讓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更加常態化和固定化。
二是要繼續擴大對臺招生和教師互訪交流活動。學校作為教育部門,在台灣青年構建國家認同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擴大對臺招生,吸引更多台灣青年來大陸學習,有助於重新構建他們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大陸應該建立健全台灣青年學生赴大陸學習的制度機制,建立兩岸高校學歷共同認定機制,簡化學生訪學審批機制,提高兩岸學生互訪的主動性。兩岸高校則需要通過深化教師互動交流,推動兩岸學者就“兩岸共同史”“兩岸共同體”開展一系列的探討研究活動,重塑在台教師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三是要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台灣青年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能夠借此加深兩岸的認同感和凝聚感,增進兩岸青年情誼。雖然兩岸青年有著地理上的隔離,但在生活習慣、社會習俗、道德觀念上都是同根同源,都來源於同一個中華文化,可以把兩岸相似的文化關聯作為文化工作的切入點,如閩南文化和台灣文化的共性,兩岸一致認同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兩岸的語言文字互通等,進一步加深兩岸青年同屬一個民族的民族認同,構建起一個牢固的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
四是要巧用網路新媒體消除偏見。網路社交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對於做台灣青年工作來説,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巧用新媒體,與時俱進,發揮新媒體更快更廣的宣傳效應,加強對台灣青年的引導和教育。借助網路的透明度和公開程度,可以通過網路新媒體構建一個兩岸資訊交流平臺,從社交媒體到視頻媒體多方面向台灣青年傳遞全面正確的資訊,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和普及兩岸淵源深厚的關係。大陸也應該營造一個文明和諧的網路環境,讓兩岸青年可以通過網路合理交流意見,加深台灣青年對大陸的了解,化解和消除兩岸青年存在的偏見。
五是要進一步落實惠台政策和發展紅利。要持續推動台灣青年參與到兩岸經濟合作,獲得大陸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機遇和收益,增加台灣青年對大陸的好感和歸屬感,讓其自發的産生“我是中國人”的優越感。通過“一帶一路”等共同發展倡議,帶動台灣參與更多的國際商貿活動,使台灣的經濟重新獲得活力,減輕台灣島內青年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轉為支援兩岸和平發展的各類活動。此外,需要打破兩岸合作利益被大部分中間商和特定行業所壟斷的現狀,讓發展紅利切實惠及台灣的基層群眾,尤其是獲得台灣青年的認同。
六是要打造兩岸青年共同生活圈。兩岸在未來必然會走向統一,在此之前創造一個適合兩岸居民共同生活的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提前找出兩岸在黨派、法律、管理制度上的矛盾,並制定相關的規章政策去解決。兩岸青年通過生活中的接觸和交流獲得的友誼情感是構建“我群認同”的重要影響因素,當台灣青年深度融入到大陸生活,他們對大陸的深厚情誼就會打破在台灣島內形成的“他群”意識,建立起“我群認同”。隨著兩岸青年的生活圈子不斷重疊和影響,台灣青年的中國認同將重新構建起來。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峽青年論壇的回信不僅體現了對台灣青年的親切關懷,更是將祖國和民族的前途寄託在兩岸青年人身上,給兩岸廣大青年帶來莫大鼓舞,必將激勵兩岸青年同心同行、攜手打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契合兩岸同胞共同心願,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我們也相信,有強大祖國做依靠,台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才會更好,發展空間才會更大,更多台灣青年才願意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台灣青年一定能攜手大陸青年共擔歷史責任,鍥而不捨、馳而不息,讓青春在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的偉大進程中綻放異彩, 作出無愧於這個時代的新貢獻。
(作者:王鵬,暨南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係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資助項目“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政策與台灣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DGTT202118)、廣東省青少年研究重點課題“港澳台僑青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路徑創新與實踐探索”(2021WT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