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跨海十四年】從 “政府本位”到 “社會本位”:海峽論壇舉辦的意義與影響

華夏經緯網 > 評論 > 台海觀潮      2022-07-20 12:56:35

微信圖片_202207131530231


  作者 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第十四屆海峽論壇已于福建省廈門市揭開序幕,本屆論壇繼續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採取線上與線下、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各項多元領域交流活動。無庸置疑,自民進黨執政後因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台海情勢嚴峻劍拔弩張,雙方敵意如螺旋般上升。續辦海峽論壇意味著大陸對臺政策主旋律,仍是秉持“反獨促統”、“融合和統”及“融合漸統”,武統並非最終唯一選擇。

  論壇活動領域相當多元化嗯,涉及台灣社會民間及基層各種階層包括:一、青年交流:海峽青年論壇、“單車天使”第一家園騎行之旅、兩岸青年創新創業論壇、“兩岸一家親·從小心連心”研學體驗營等11場。二、基層交流:海峽百姓論壇、海峽職工論壇、兩岸小區服務懇談會、兩岸基層治理論壇等11場。三、文化交流:“福臨浯洲”兩岸福文化交流活動、兩岸金點子創意大賽、海峽影視季等10場。四、經濟交流:“海峽金融論壇·台企發展峰會、兩岸特色鄉鎮交流對接暨鄉村融合發展論壇、海峽兩岸工商合作論壇等11場。綜觀海峽論壇之舉辦呈現以下特性及意涵。

  首先,展現大陸對臺政策戰略定力及一致性。舉辦紀念兩岸開啟交流35週年系列活動,包括兩岸交流紀事、“跨越海峽來鄉建”研討會、兩岸特色廟會等,體現論壇的民間性、社會性及基層性特質。如前述所述四大領域活動,顯示大陸對臺戰略定力及穩定性、持續性、可預測性,此即從“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從“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到轉換成“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關注青年、基層);強調透過“兩岸融合”途徑,産生整合理論中的“分枝效果”及“示範效應”,採取“聚焦文化、經濟”交流及合作,以産生政治統合效果。

  其次,聚焦大陸對臺政策著重 “一代一線”(年輕世代、基層一線)。大陸對臺政策已從 “向南移、向下沉”及 “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收入戶、中南部及青年群體),轉向 “一代一線”,這凸顯對臺政策的目標群體具有聚焦性,如青年世代;及包容性、多元性及普及性,如基層民眾。論壇議題規劃除大會外,包括青年、基層、文化、經濟交流四大版塊43場活動,有關設區市同期舉辦的有12場活動;並將於10-11月舉辦紀念兩岸開啟交流35週年系列13場活動。尤其為台灣青年來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創造良好條件。

  再者,凸顯大陸對臺政策立基於台灣“社會本位”思考。論壇線下活動邀請台灣有關政黨代表、主辦單位代表,以及行業精英、社團負責人、工青婦、鄉鎮村裏、農漁水利、民間信仰等各界嘉賓約2000人,其中集中活動期間邀請台灣嘉賓約1000人。從大陸對臺政策戰略來説,“團結一切可以團結力量”,壯大支援統一的戰線力量,大陸對臺政策發展並非是邁向 “中央取向”,尤其是在民進黨當局主政下,兩岸兩會中斷協商及國台辦、陸委會首長暫停會晤及熱線,海峽論壇的民間性定位,更是繞過 “政府本位”的兩岸政策取向,以兩岸 “社會本位”及公民(民間)社會交流,創造兩岸和平新頁。

  論壇兼具兩岸社會交流的“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特質,連續舉辦13屆,累計吸引超30萬兩岸同胞共同參與。此次論壇關注兩岸民生熱點問題,舉辦基層治理、衛生健康、紅十字、宮廟、殘障議題、小區治理與服務等論壇活動,凸顯對臺政策重視台灣“社會本位”取向。

  最後,凸顯福建省、廈門市為涉台政策示範區。主會場設在廈門,福建省有關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也分別舉辦相關活動。論壇積極引導支援台灣民眾參與“十四五”規劃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從兩岸融合發展獲益共榮。其中舉辦海峽兩岸通關論壇、“暢通廈金交通促進融合發展”研討會,目的在標準共通、政策先行,推動兩岸 “四通”;海峽科技專家論壇圍繞服務“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和文旅經濟”,搭建兩岸科技知識共用平臺;海峽金融論壇·台企發展峰會通過舉辦主題演講、圓桌沙龍等活動幫助台企了解熟悉資本市場運作,賦能台企高品質發展。

  從大陸倡議“京臺公路”、“海西特區”到“新四通”,顯見強化兩岸社會融合為大陸對臺政策的“重中之重”,福建省更是戰略前沿,日前熱議興建金廈大橋即是涉及福建在兩岸融合中角色。無論是從“小四通”到“大四通”,福建省及廈門市皆扮演關鍵性“先試先行”角色。大陸支援福建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推進閩台商品、資金、人員、設施“應通盡通”,擴大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的合作,支援兩岸鄰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建設福建省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從“習五點”提“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的 “融合和統”目標來看,閩台基於地緣臨近性,血緣、語言、文化、宗教、風俗習慣出自同根同源,因而福建在兩岸交流合作及融合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大陸推出 “31條惠台措施”以來,福建省細化實行《66條實施意見》,其中廈門、福州、泉州、漳州等地皆為兩岸交流與合作緊密區域。福建省擁有“先試先行”的特殊政策,具搭建閩台融合為兩岸融合的戰略前沿地位;也正積極全力推進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

  就此而論,海峽論壇之持續辦理,標誌大陸對臺政策的穩定性、一致性及可預測性,展現 “融合促統”的懷柔政策特質。這樣懷柔政策所産生“擴散效應”及“磁吸效應”,對台灣社會産生吸引凝聚與排斥分化雙重效果;也會對民進黨當局的“反制性”兩岸政策,也形成一種壓力與挑戰。大陸對臺政策已然産生一群潛在“戰略群體”及支援團體,從而阻斷台灣“綠中央與藍地方”兩岸政策的一致性。換言之,台灣的兩岸政策因藍綠白政黨政治輪替、統獨意識型態分歧及國族建構、國家建造差異性,導致“親中”與“離中”取向、向心力與離心力二元並存狀態,且隨大陸發展機遇最終決定向心力大於離心力。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責任編輯:黃楊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72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5281號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65669841-817
舉報郵箱:xxjb@huaxia.com

網站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主辦:華夏經緯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華夏經緯網

Copyright 2001-2023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