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風來2022】13載波浪前行,“雙城論壇”會不會是最後一屆?

【兩岸風來2022】13載波浪前行,“雙城論壇”會不會是最後一屆?
“2022滬臺雙城論壇”以視頻會議方式舉行,在兩岸關係嚴峻複雜且有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當下,“雙城論壇”和此前的第十四屆海峽論壇克服阻力如期舉辦,展現了大陸一如既往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誠意和努力,也反映出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合作的主流民意。

“雙城論壇”回顧13載

  主題為“韌性 永續 人文”的“2022上海台北城市論壇”19日以視頻形式舉行。上海市市長龔正、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分別在上海、台北會場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龔正説,“雙城論壇”是上海台北攜手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是兩市交流互鑒的橋梁紐帶。柯文哲説,台北和上海連續舉辦了13次“雙城論壇”,這個過程代表了我們對兩岸和平的堅持,建立了善的迴圈。論壇上,兩市有關單位除了簽署迴圈經濟、圍棋運動、智慧交通經驗交流合作備忘錄外,還共同發佈了上海市政府製作的《上海台北城市論壇回眸》紀念冊,集納回顧了歷次“雙城論壇”及兩市各領域的交流花絮。

2022滬臺雙城論壇上海會場。圖片來源於上海市台辦

  大陸涉台媒體指出,從自稱“墨綠”的柯文哲2014年當選台北市長以來,這個“不討論更不能解決兩岸關係中現實政治問題”的城市交流活動,就成為觀察兩岸關係特別是島內政治現狀的風向標,島內許多人更是把它作為大陸對臺政策的信號。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走低,每年的“雙城論壇”都在各種嘈雜聲中舉辦,大陸在“網民”的反對聲中,通過“雙城論壇”向台灣人民展現善意,民進黨當局在“獨派”的聲討中同意台北維持與上海的交流,也想維護住兩岸關係的最後底線。“雙城論壇”就是漂蕩在海峽的一葉和平之舟,它無法改變兩岸關係嚴峻的現狀,卻承載著兩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的希望

本屆會不會是最後一屆?

  然而每到論壇舉行前,民進黨成員及綠營學者,都免不得有一番“表演”。本屆論壇舉辦前夕,他們以兩岸軍事緊張為由,反對舉辦雙城論壇。陸委會更批評,中共對臺作為從來不是台灣‘心之所向’,呼籲各界參與兩岸交流活動秉持所謂“對等尊嚴”。臺媒的很多報道,不約而同的使用了“台北市長柯文哲任內最後一屆”、“歷屆規模最小的一次”這樣的字眼


2022滬臺雙城論壇上海會場。圖片來源於上海市台辦

  在島內選舉政治下,“藍綠”政黨都不希望柯文哲把“雙城論壇”辦下去。年初,台北市議會審議“雙城論壇”預算時,“藍綠”政黨一致給“雙城論壇”設了“但書”,規定了“沒有大陸艦機繞島”的前置條件。他們都害怕柯文哲在兩岸關係上展現出的務實靈活在政治上加了分,搶了他們的選票。在蔡英文當局刻意破壞下,兩岸官方交流冷凍已久,連雙城論壇這樣既有的交流平臺都要打壓, 民進黨當局所謂的“心之所向”,彷彿意味著“台灣人希望兩岸人民從此老死不相往來”。如果一切都如了民進黨的願,兩岸將走向何方?

兩岸交流動力乃民意所趨

  面對民進黨議員的發難,柯文哲痛快回擊,如果民進黨當局覺得“雙城論壇”不用辦,“那建請蔡英文停止兩岸貿易,把在大陸的台灣人全部撤回來。”一句話懟得民進黨議員啞口無言。柯文哲能讓最善狡辯的民進黨吃癟,不是因為口才更好,而是因為道出了無可辯駁的事實:兩岸交流合作關乎兩岸同胞根本利益。柯文哲還點出了一個兩岸現實,那就是兩岸經貿與社會的緊密連結。目前台灣出口貿易中大陸就佔42.3%,台灣對大陸出超1千多億美元。民進黨上臺後對大陸的經濟依賴有增無減,不敢停掉在野時口口聲聲的糖衣毒藥──ECFA。事實正像某民眾黨人士指出的“兩岸政治雖然緊張,經貿還是很熱絡,城市其實很難不對話。”

  更何況島內學者早有評論指出,“民進黨與綠營學者的主張,和台灣真實的民意並不相符”。據最近幾項民調顯示,台灣人民不分黨派,大多數人的意向都是希望兩岸恢復交流。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5月公佈的民調顯示有68.5%的民眾,支援兩岸在疫情穩定下,逐步開放交流,並放寬大陸人士來台的管道。陸委會6月委託政治大學的民調也顯示同樣的民意,對於兩岸疫後交流,也有7成以上民眾贊成在兩岸疫情逐步穩定後,循序恢復大陸人士來台從事交流活動。

  “雙城論壇”雖然只是不談政治的城市交流,卻是兩岸關係這個“大政治”的“晴雨錶”,只要還盼望著兩岸和平,就有責任小心地維護著它。這符合台灣的利益,符合台灣人民的利益。兩岸要和平、要交流、要合作,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大勢所趨。那麼兩岸何愁下一個“雙城論壇”?(華夏經緯網綜合報道,部分資料參考海外網等)

相關連結:滬臺論壇13年成果豐碩

  2010年4月

  簽署了28項協議,涉及金融、化工原料、鋼鐵、旅遊、智慧財産權和技術合作、農産品等方面的長期交流與短期採購、投資等。

  2011年7月

  就教育、衛生醫療、旅遊等簽署了三項交流合作備忘錄。

  2012年8月

  簽署體育、老人照護、2個區政交流等四個合作備忘錄。

  2013年7月

  簽署了市民服務熱線、圖書館交流、區政交流等四個合作備忘錄。

  2014年6月

  簽署包括高校交流、藝術節合作備忘錄,以及兩個區級合作備忘錄。

  2015年8月

  簽署交通、公務員觀摩交流合作備忘錄和兩個區級交流合作備忘錄。

  2016年8月

  簽署馬拉松、電影節以及區級交流合作備忘錄。

  2017年7月

  簽署四項合作備忘錄,涉及區級交流、高校交流、消費者權益保護和籃球運動交流合作。

  2018年12月

  簽署三項合作備忘錄,涉及青少年運動員培養、文化廣播影視交流與合作及區級交流。

  2019年7月

  簽署三項交流合作備忘錄,聚焦智慧城市、電子競技運動和區級交流。

  2021年12月

  簽署野生動物保育、民樂人才交流、創新科技等三項交流合作備忘錄。

  2022年7月

  簽署迴圈經濟、智慧交通、圍棋三項交流合作備忘錄。(此資料參考香港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