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中華文化

傳承中醫藥精神 弘揚中醫藥文化之名方篇: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代名醫李東垣《脾胃論》。由人參、黃芪、白術、陳皮、當歸、升麻、柴胡以及炙甘草組成,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下陷證引起的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補中益氣湯

圖編者按

  補中益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代名醫李東垣《脾胃論》卷中。為補益劑,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歌訣:“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虛勞內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主治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臨床常用於治療內臟下垂、慢性胃腸炎、慢性菌痢、脫肛、重症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産後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之眼臉下垂、麻痹性斜視等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李東垣創制補中益氣湯

  1232年一天,汴梁城周圍集合了幾萬大軍。成吉思汗的兒子率軍南下,開啟滅亡大金國的戰爭。城中百姓被困斷糧,連金哀宗也出逃了。正月下崔立棄城投降。李東垣也被圍城中,親眼看到滅亡的全過程。開禁後,疾病流行,每天有上萬人死亡,人們都認為是瘟疫。大家都按瘟疫來治,各種方法都試過,依舊無效,仍有許多人死去。

  這時,李東垣認定這絕不是瘟疫。他分析是人們被圍城時,饑飽無常,還得守城幹活,開城了有東西吃,就拼命吃,導致脾胃受傷。“脾胃內傷,百病叢生”,在這種情況下,李東垣以“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原則,結合當時人們由於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寒溫失所導致的胃氣虧乏的現狀,創制了調理脾胃的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磨成粉給災民吃了,所濟活者,不可遍數。許多人身體恢復了,而李東垣創立了自己的脾胃學説。

補中益氣湯的組成和用法

  組成:黃芪、白術、陳皮、升麻、柴胡、人參、甘草、當歸。

  用量:黃芪15g、人參(黨參)15g、白術10g、炙甘草15g、當歸10g、陳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薑9片、大棗6枚。

  用法: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用。

補中益氣湯的功效和方義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

  1、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2、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方義:

  本證多由飲食勞倦,損傷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脾胃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納運乏力,故見飲食減少,少氣懶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脫肛,子宮脫垂等;清陽陷於下焦,鬱遏不達則發熱;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泄則自汗。

  方中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升陽固表,故為君藥。配伍人參、炙甘草、白術,補氣健脾為臣藥。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共為佐使。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補中益氣湯的配伍和運用

  配伍特點:黃芪、升麻、柴胡為補氣升陽的基本結構。

  運用:本方用於脾虛氣陷證,臨床應用以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舌淡,脈虛,脫肛,子宮脫垂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藁本、細辛以疏風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以理氣解鬱。

補中益氣湯的禁忌

  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1. 從補中益氣湯的配方組成來看,它具有自我調節和補充的作用,因此不建議高血壓患者服用,以免引起血壓升高等其他症狀;

  2. 如果服藥期間出現不適,應及時停藥;如果症狀在兩周內或服藥期間沒有改善或惡化或出現新的嚴重症狀,應立即停藥;

  3. 補中益氣湯不適用於畏寒發熱的患者,特別是畏寒發熱、暴飲暴食、腹脹滿的患者。同時,人們應該避免熬夜,吃的時候少吃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

  4. 服用補中益氣湯時不宜服用藜蘆或其製劑,以免産生副作用。如果服藥期間出現頭痛、頭暈、復視等症狀,應立即停藥。

補中益氣湯的附方

  附方一:升陽益胃湯

  組成:黃芪、半夏、人參、甘草、獨活、防風、白芍、羌活、橘皮、茯苓、白術、澤瀉、柴胡、黃連、生薑、大棗。

  功用:益氣升陽,清熱除濕。

  主治:脾胃氣虛,濕鬱生熱證。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肢體重痛,口苦舌幹,飲食無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調。

  附方二:升陷湯

  組成:生黃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功用:益氣升陷。

  主治:下陷證。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脈沉遲微弱。

  附方三:舉元煎

  組成:人參、黃芪、炙甘草、升麻、白術。

  功用:益氣升提。

  主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證。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以上三方與補中益氣湯立意有相同之處,即重用補脾益氣藥物,配伍舉陷升提之品。其中升陽益胃湯重用黃芪,並配伍人參、白術、甘草補氣養胃;柴胡、防風、羌活、獨活升舉清陽,祛風除濕;半夏、陳皮、茯苓、澤瀉、黃連除濕清熱;白芍養血和營。適用於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濕鬱生熱之證。升陷湯重用黃芪配伍升麻、柴胡以升陽舉陷;並以知母之涼潤,以制黃芪之溫;桔梗載藥上行,用為嚮導,主治胸中大氣下陷之證。對脾肺虛極者,可酌加人參以加強益氣之力,或更加山茱萸以收斂氣分之耗散。舉元煎用參、芪、術、草益氣補中,攝血固脫,輔以升麻升陽舉陷,適用於中氣下陷,血失統攝之血崩、血脫證。

  (資料綜合百度百科及網路)